关于还没有的成语

八字一撇

成语拼音:bā zì méi yī piě

成语解释:比喻事情眉目。
成语出处: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 人事》:“《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不自领会。’按今‘八字不见两撇’之谚,似又因于此语。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

买椟

成语拼音:mǎi dú huán zhū

成语解释:椟:木匣;珠:珍珠。买下了盛珍珠的盒子;却退了匣子里的珍珠。比喻眼光;取舍不当。
成语出处:战国 韩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楚人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其珠。”

行而未成

成语拼音:xíng ér wèi chéng

成语解释:行:从事;成:成功。虽然行动了但成功。比喻时机成熟
成语出处:《周易·乾》:“文言曰: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费用也。”

弦外

成语拼音:xián wài yǒu yīn

成语解释:弦乐器的弦上发出的声音以外声音。比喻话语中另间接透露、明说的意思。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然至于一绝处,亦复何耶!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不知所从而来。”

剜肉补疮

成语拼音:wān ròu bǔ chuāng

成语解释:为生活所迫;卖掉收获的新丝新谷;虽然度过眼前的困难;却丢掉了以后的收入。比喻只顾眼前;用害的方法来救急。
成语出处:唐 聂夷中《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半青半黄

成语拼音:bàn qīng bàn huáng

成语解释:农作物长好,青黄相接。比喻时机成熟。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全书》第一卷:“只为明得不尽,若明得尽,私意自然留不得。若半青半黄,未能透彻,便是尚渣滓,非所谓真知也。”

乳臭未干

成语拼音:rǔ xiù wèi gān

成语解释:身上的奶腥气退尽。对年幼人表示轻蔑的说法。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0卷:“虽两个外甥,不是姐姐亲生,并且乳臭未干,谁人来稽查得他?”

不打自招

成语拼音:bù dǎ zì zhāo

成语解释:原指用刑;就自己招供了。现比喻无意中透露了自己的过失或心计。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3卷:“押司和押司娘不打自招。”

喘息未定

成语拼音:chuǎn xī wèi dìng

成语解释:急促的呼吸平稳下来。指休息、恢复的时间。喘息:呼吸急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七十七回:“方才进步,喘息未定,只见前面尘起,叫杀连天。”

攻其无备

成语拼音:gōng qí wú bèi

成语解释: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防备时进攻。
成语出处:孙武《孙子 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惊魂未定

成语拼音:jīng hún wèi dìng

成语解释:惊魂:受惊吓的心灵。形容受惊吓后;心情平静下来。
成语出处:宋 苏轼《谢量移汝州表》:“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未定之天

成语拼音:wèi dìng zhī tiān

成语解释:比喻事情着落或决定。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莫若此时趁事在成败未定之天,自己先留个地步。”

宵分废寝

成语拼音:xiāo fēn fèi qǐn

成语解释:宵分:夜半。半夜就寝。形容学习和工作勤奋
成语出处:《魏书·崔楷传》:“日昃忘餐,宵分废寝。”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成语拼音:yī bō wèi píng,yī bō yòu qǐ

成语解释:一个浪头尚未平复,另一个浪头又掀起了。比喻事情进行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
成语出处:宋 姜夔《白石道人诗话》:“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又作。”

留得青山在,不怕柴烧

成语拼音: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bù pà méi chái shāo

成语解释:比喻只要生命,就将来和希望。
成语出处:明 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留得青山在,不怕柴烧。虽是遭此大祸,儿子官职在,只要到得任所,便好了。”

莫衷壹是

成语拼音:mò zhōng yī shì

成语解释:莫:不,是;衷:折衷,断定;是:对。不知哪个是正确。形容意见分歧,一致的看法
成语出处: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演讲》:“主张个人主义者,莫不反对社会主义,主张社会主义者,又莫不反对个人主义,聚讼纷纭,莫衷壹是。”

不虚此行

成语拼音:bù xū cǐ xíng

成语解释:虚:空、白。空跑这一趟。表示某种行动所收获的。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原来你这回到上海,干了这幺一回事,也不虚此一行。

留尾巴

成语拼音:liú wěi bā

成语解释:比喻事情干完,问题
成语出处:

言无二价

成语拼音:yán wú èr jià

成语解释:原指卖商品时价格虚头;不讨价价。后也泛指说出话来;不再改变。也作“口不二价”。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逸民传 韩康》:“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