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南京的词语
形容南京的词语:1. 繁华;2. 古朴;3. 历史悠久;4. 文化底蕴深厚;5. 风景秀丽;6. 人文荟萃;7. 美食众多;8. 气候宜人;9. 建筑精美;10. 园林如画;11. 夜景迷人;12. 清新自然;13. 艺术之都;14. 经济发达;15. 教育资源丰富;16. 科技创新领先;17. 市民素质高;18. 交通便捷;19. 社会和谐稳定;20. 旅游胜地
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和浦口区桥北之间,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有“争气桥”之称。 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东部地区交通的关键节点,上层为公路桥,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两侧各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连通104国道、312国道等跨江公路,是沟通南京江北新区与江南主城的要道之一;下层为双轨复线铁路桥宽14米、全长6772米,连接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干线,是国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脉。大桥由正桥和引桥两部分组成,正桥9墩10跨,长1576米,最大跨度160米。通航净空宽度120米,桥下通航净空高度为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以上24米,可通过5000吨级海轮。 长江大桥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江苏的文化符号、共和国的辉煌,也是中国著名景点,被列为新金陵四十八景。从1970年至1993年,先后接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600多个外国代表团,来此观览的国内外游客更是难以计数。长江大桥建设8年,耗资达2.8758亿人民币,耗用38.41万立方米混凝土、6.65万吨钢材。1960年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14年7月入选不可移动文物,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南京长江大桥于2016年10月28日22点整全封闭维修,历时27个月。
秦淮河 (长江下游右岸支流)秦淮河,中国长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称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秦淮河有南北两源,北源句容河发源于句容市宝华山南麓,南源溧水河发源于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山,两河在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汇合成秦淮河干流,绕过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门上坊门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由东向西横贯市区,南部从西水关流出,注入长江。 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内,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区性河流,历史上,其航运、灌溉作用,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名片图:秦淮河草场门段 有关景区文化,请参阅:夫子庙秦淮风光带
白门 白门,汉语词汇。 拼音:bái mén 释义:1、南朝宋都城建康(今南京)宣阳门的俗称。 2、古代把天地八方分为八门,西南方称白门。 3、 南京的别称,代指南京。
白门 白门,汉语词汇。 拼音:bái mén 释义:1、南朝宋都城建康(今南京)宣阳门的俗称。 2、古代把天地八方分为八门,西南方称白门。 3、 南京的别称,代指南京。
石头城 (南京市鼓楼区石头城景区)石头城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是一处六朝时期的著名遗迹,遗址位于现清凉山一带,有“东吴第一军事要塞”之称。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吴国孙权迁至秣陵(今南京),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城。 它扼守秦淮河与长江的交汇口,“因山以为城,因江以为池,地形险固,尤有奇势”,是保障首都建康城西部安全的军事重镇,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石城虎踞”之称。 石头城被称为石城,广义上它是如今南京的别称,狭义上它是指南京老城城西的石头山石头城。
津浦铁路 津浦铁路(Tientsin-Pukow Railway),始建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于1912年(民国元年)全线筑成通车,是中国南北的要冲,一条重要的南北干线。 是中国向英德两国贷款修建的铁路,全长1009公里,仅用4年多时间就修建完成,其修建速度之快为清代铁路之最。北起天津总站(今天津北站),南至南京浦口火车站,全长1009.48公里,后因故延至天津东站,正线全长为1013.830公里,设站85个。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使用,南京成为连接京沪的中间站,津浦铁路也延伸更名为京沪铁路。
雨花石 (南京市、仪征市著名特产)雨花石是一种天然玛瑙石,也称文石,观赏石,幸运石,主要产于南京市六合区及仪征市月塘镇一带,是南京、仪征著名的特产。 中国自南北朝以来,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至唐宋时期达到巅峰,雅史趣事中有关赏石的佳话不胜枚举,神奇的雨花石更是成为石中珍品,有“石中皇后”之称,被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 雨花石的欣赏,追求的是“意境”,所谓景外之景,图外之画,弦外之音,无论诗情、画意、神采、文韵都包涵在意境之中,这就要求收藏者要有比较高的文化品位。一般提到雨花石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南京雨花台,都以为雨花石就是产自雨花台一带,实际上这只是人们的误解。雨花石是世界观赏石中的一朵奇葩,有美丽的色彩和花纹﹐可供观赏。她主要产自扬子江畔、风光旖旎的南京六合和仪征月塘。雨花石以“花”为名,花而冠雨、美丽迷人。
石头城 (南京市鼓楼区石头城景区)石头城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是一处六朝时期的著名遗迹,遗址位于现清凉山一带,有“东吴第一军事要塞”之称。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吴国孙权迁至秣陵(今南京),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城。 它扼守秦淮河与长江的交汇口,“因山以为城,因江以为池,地形险固,尤有奇势”,是保障首都建康城西部安全的军事重镇,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石城虎踞”之称。 石头城被称为石城,广义上它是如今南京的别称,狭义上它是指南京老城城西的石头山石头城。
津浦铁路 津浦铁路(Tientsin-Pukow Railway),始建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于1912年(民国元年)全线筑成通车,是中国南北的要冲,一条重要的南北干线。 是中国向英德两国贷款修建的铁路,全长1009公里,仅用4年多时间就修建完成,其修建速度之快为清代铁路之最。北起天津总站(今天津北站),南至南京浦口火车站,全长1009.48公里,后因故延至天津东站,正线全长为1013.830公里,设站85个。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使用,南京成为连接京沪的中间站,津浦铁路也延伸更名为京沪铁路。
天京 天京是南京在太平天国时期的名称,是太平天国的首都,在清朝两江总督署所在地江宁(今南京)上建造的都城。天京喻“天国京师”之意,谓之“金陵小天堂”。 1853年(清咸丰三年)3月29日,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在文武百官和黎民百姓的跪迎欢呼声中进入金陵城,暂住藩习衙署,不久修缮两江总督衙门,改作天王府,并宣布定都江宁,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 1864年(清同治三年)曾国荃的湘军攻破天京,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结束,两江总督曾国藩将天京改回江宁。
建康 (南京古称)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朝六代京师之地,是中国在六朝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建康城范围东西南北各40里,有宫墙三重,南拥秦淮、北倚后湖、钟山龙蟠、石城虎踞,苑囿主要分布于都城东北处,宫城北有华林园,覆舟山有乐游苑,华林园、天渊池等宫苑点缀其中。西南有石头城、西州城,东南有东府城、丹阳郡城,宣阳门至朱雀门间五里御道两侧布置官署府寺,居住里巷主要分布在御道两侧和秦淮河畔,城内外遍布佛寺,有大小寺庙五百余所。 建康城是中国传统礼教制度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中国古代都城的杰出代表,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首开都城中轴对称布局的先例,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并深刻影响到东亚各国。六朝皇宫台城,宫殿壮丽巍峨,殿阁崇伟,为北魏都城以及东亚各国争相效仿,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深远影响了后世都城建设的形制。 衣冠南渡使汉民族在南京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被历代所传诵。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与西方的古罗马被称为人类古典文明的两大中心,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桃叶渡 (南京古名胜之一)桃叶渡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是秦淮河上的―个古渡,位于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南起贡院街东,北至建康路淮清桥西,又名南浦渡。 桃叶渡是南京古名胜之一,位列于金陵四十八景内。在原渡口处立有“桃叶渡碑”,并建有“桃叶渡亭”,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河舫竞立,灯船萧鼓。
桃叶渡 (南京古名胜之一)桃叶渡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是秦淮河上的―个古渡,位于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南起贡院街东,北至建康路淮清桥西,又名南浦渡。 桃叶渡是南京古名胜之一,位列于金陵四十八景内。在原渡口处立有“桃叶渡碑”,并建有“桃叶渡亭”,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河舫竞立,灯船萧鼓。
清凉山 (南京市鼓楼区清凉山)清凉山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清凉门内,是南京城西的丘陵山岗,山势椭圆,蜿蜒伸展于汉中门至定淮门一带。山高100多米,方圆约4公里,建有清凉山公园。跨虎踞路石头城与之遥相呼应,一雄浑壮阔,一宁静深沉,互为映衬。 清凉山古名石头山、石首山、石头城,踞于南京城西隅,相传诸葛亮曾称金陵形势为“虎踞龙蟠”,虎踞就指今清凉山。战国时楚威王于此置金陵邑,山存有城,名石城山。三国时,东吴改筑石头城,亦名石头山。另说自江北而来皆无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北宋时更名清凉山,至今。
紫金山 (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紫金山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又称钟山,江南四大名山之一,有“金陵毓秀”的美誉,是南京名胜古迹荟萃之地,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地、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首批国家5A级景区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紫金山南麓。 紫金山主峰海拔448.9米,周围约30公里,三峰相连形如巨龙,山、水、城浑然一体,古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称,早在三国与汉朝就极负盛名。紫金山囊“六朝文化、明朝文化、民国文化、山水城林文化、生态休闲文化、佛教文化系列于一山之中,是为“中华城中人文第一山”。 紫金山周围名胜古迹甚多,山南有紫霞洞、一人泉等景点,山前正中有中山陵,西有梅花山、明孝陵、廖仲恺何香凝墓,东有灵谷寺,邓演达墓,山北有明徐达墓、常遇春墓、李文忠墓等古迹。
笛步 笛步,地名。又名 邀笛步 。在 南京市 青溪桥 右,为教坊所在地。相传 晋 王徽之 曾在此邀 桓伊 吹笛,故名。亦泛指歌妓的处所。邀笛步是金陵古迹名。旧名萧家渡,在上元县(今南京)东南青溪桥右侧。晋桓伊善乐,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师(今南京),舟泊青溪侧,与伊不相识,令人谓之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为作三调,弄毕,便去,客主不交一言。后名其地为“邀笛步”。参阅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
清凉山 (南京市鼓楼区清凉山)清凉山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清凉门内,是南京城西的丘陵山岗,山势椭圆,蜿蜒伸展于汉中门至定淮门一带。山高100多米,方圆约4公里,建有清凉山公园。跨虎踞路石头城与之遥相呼应,一雄浑壮阔,一宁静深沉,互为映衬。 清凉山古名石头山、石首山、石头城,踞于南京城西隅,相传诸葛亮曾称金陵形势为“虎踞龙蟠”,虎踞就指今清凉山。战国时楚威王于此置金陵邑,山存有城,名石城山。三国时,东吴改筑石头城,亦名石头山。另说自江北而来皆无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北宋时更名清凉山,至今。
卢前 (原南京通志馆馆长)卢前(1905年3月2日~1951年4月17日),原名正绅,字冀野,自号饮虹、小疏,江苏南京人。戏曲史研究专家、散曲作家、剧作家、诗人,词曲大师吴梅的高足。原南京通志馆馆长。
六朝 六朝(222–589年),一般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即孙吴(或称东吴、三国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六朝京师均是南京(孙吴时期名为建业,西晋司马邺称帝后为避讳,改名建康)。
明孝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1961年3月,明孝陵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明孝陵及其明功臣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12月,又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胭脂井 (南京市鸡鸣寺胭脂井(南朝陈景阳殿之井))胭脂井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玄武湖南侧、鸡鸣寺内,南朝陈景阳殿之井,又名辱井、景阳井。 南朝陈祯明三年(589年),隋兵南下过江,攻占台城,陈后主闻兵至,与妃张丽华、孔贵嫔投此井。至夜,为隋兵所执,后人因称此井为辱井。隋唐以后,台城屡遭破坏,景阳殿已毁,景阳井也随之湮没。后人为了记取陈后主亡国教训,遂在鸡笼山的鸡鸣寺侧立井。
卢前 (原南京通志馆馆长)卢前(1905年3月2日~1951年4月17日),原名正绅,字冀野,自号饮虹、小疏,江苏南京人。戏曲史研究专家、散曲作家、剧作家、诗人,词曲大师吴梅的高足。原南京通志馆馆长。
玄武湖 玄武湖,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东枕紫金山,西靠明城墙,北邻南京站,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城内公园,也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被誉为“金陵明珠”,现为国家重点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玄武湖古名桑泊、后湖、北湖,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玄武湖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年的人文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六朝时期辟为皇家园林,明朝时为黄册库,均系皇家禁地,直至清末举办南洋劝业会时,两江总督下令开辟丰润门(今玄武门),为玄武湖公园之滥觞。 玄武湖方圆近五里,分作五洲(环洲、樱洲、菱洲、梁洲、翠洲),洲洲堤桥相通,浑然一体,处处有山有水。宋人欧阳修曾写道“金陵莫美于后湖;钱塘莫美于西湖”,玄武湖为风景园林,亦为文化胜地,历代文人骚客,政要名流都曾在此留下身影,皆为后人传为美谈。
建业 建业是南京在东吴时期的名称,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都城,当时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将治所从京口迁往秣陵(今南京)。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在金陵邑故址石头山筑城,名为石头城,作为驻军和屯粮之所,并改秣陵为建业,寓意“建立帝王之大业”(另一说为“建功立业”之意)。
乌衣巷 (南京秦淮河朱雀桥南岸古巷)乌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上文德桥旁的南岸,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地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当时中国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 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乌衣巷见证了王谢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 1997年,秦淮区人民政府恢复了乌衣巷,挖掘、展示乌衣巷源远流长的历史,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古居纪念馆。历经千年的沧桑,如今的乌衣巷已不复昔日的繁华,没有豪门士族的觥筹交错,取而代之的是游人探访王谢华堂踪迹。
乌衣巷 (南京秦淮河朱雀桥南岸古巷)乌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上文德桥旁的南岸,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地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当时中国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 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乌衣巷见证了王谢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 1997年,秦淮区人民政府恢复了乌衣巷,挖掘、展示乌衣巷源远流长的历史,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古居纪念馆。历经千年的沧桑,如今的乌衣巷已不复昔日的繁华,没有豪门士族的觥筹交错,取而代之的是游人探访王谢华堂踪迹。
建业 建业是南京在东吴时期的名称,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都城,当时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将治所从京口迁往秣陵(今南京)。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在金陵邑故址石头山筑城,名为石头城,作为驻军和屯粮之所,并改秣陵为建业,寓意“建立帝王之大业”(另一说为“建功立业”之意)。
臧懋循 臧懋循(1550~1620),字晋叔,号顾渚山人。汉族,浙江长兴人。明代戏曲家、戏曲理论家。以编著《元曲选》而闻名,是元曲选编之大成者。 臧懋循七岁通晓《五经》,博闻强记,为人不拘小节。明万历八年(1580)进士,次年出任湖北荆州府学教授。万历十年,任应天(今南京)乡试同考官,后改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知县。十一年,升任南京国子监博士,与汤显祖、王世贞友善,游六朝遗迹,命题赋诗,风雅一时。万历十三年,因携带妾童,出城游乐,被罢官,回归长兴。慕黄山、白岳之胜,策杖往游,赋诗言志。万历二十四年与族人合捐重修鼎甲桥,桥和桥志铭(石刻)今尚保存完好。是年,全家移居南京。二十七年作《巳亥书事》一诗,指责朝廷贪得无厌,税监四出。二十九年,与曹学俭、陈邦瞻等名士结金陵诗社,相亘唱和,并辑有《金陵社集》8卷。于万历三十年,挈家返回长兴。 懋循的诗作,关心时事,清新可取。钱谦益《列朝诗集》、朱彝尊《明诗宗》、陈田《明诗纪事》中均选有臧懋循诗作,在明代文坛上颇有声誉。与湖州友人吴稼登、吴梦畅等,并称“吴兴四子”。懋循见家乡一带文化发达,戏曲盛行,便萌发编印杂剧的愿望,到处收集散佚的元曲、诗词文稿。万历四十五年,67岁时编成《元曲选》100卷、图1卷,校勘精良。工书法。且精通音律。
龙蟠 蟠:屈曲,环绕,盘伏。 按照中国古代的四象说和风水说等等古老哲学,东为青龙、西为白虎,南京的东郊是紫金山,形似龙蟠,西郊是石头城,形似虎踞。 诸葛亮评价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所以就说南京虎踞龙盘,南京的城东西两条主干道也因此而命名为龙蟠路、虎踞路。
五马渡江 五马渡江,读wǔ mǎ dù jiāng,指西晋末司马氏五王南渡长江,于建邺 (今 南京 )建立东晋王朝事。又称五马浮江,五马渡江。具体是指西晋末皇族司马氏五位王爷(琅琊王司马睿、西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汝南王司马佑、彭城王司马纮)避战乱南渡长江 ,最后琅琊王司马睿于建邺 (今 南京 )建立东晋王朝事。所以民间说有“五马渡江去,一马变为龙”的说法。
华林园 (南京华林园)华林园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脚下,是南朝时期著名的皇家宫苑,始建于三国时期,南朝宋元嘉时扩建,筑华光殿、景阳楼、竹林堂诸胜。其后齐梁诸帝,常宴集于此。南宋时期尚有残存遗迹。 南朝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曾于此园设八关斋。永元元年(499年),敕请三十僧入华林园夏讲,推举成实论之硕学僧旻为法主。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年),僧旻再游帝都,帝厚遇之,并与法宠、法云等于华林园讲论道义,因之僧旻道誉益隆。天监十四年(515年),武帝敕令安乐寺僧绍撰华林佛殿众经目录四卷,未契帝意。天监十七年(518年)更诏请宝唱改订僧绍之目录,新编为经录四卷,世称“宝唱录”,武帝大为嘉赏,敕掌华林园宝云经藏。 华林园 (汉语词汇)华林园,汉语词汇。 拼音:huá lín yuán 释义:宫苑名
辞典解释南京市 nán jīng shì 城市名。位于大陆地区。交通便利,航空、水运、公路四通八达,铁路有京沪、津浦和京赣三条,可以和其他铁路联络。城北的下关和浦口,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河港,海轮可以直接驶进停泊,故兼有海港的功能。又由于南京市历史悠久,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紫金山、国父陵墓中山陵、明太祖陵墓明孝陵、玄武湖、幕府山等。民国十六年,国民政府宣言定为首都,今以台北市为我国中央政府所在地。 英语 Nanjing subprovincial city on the Changjiang, capital of Jiangsu province 江蘇|江苏, capital of China at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德语 Nanjing, Nanking („Südliche Hauptstadt“, Stadt in China) (S, Geo)
龙蟠 蟠:屈曲,环绕,盘伏。 按照中国古代的四象说和风水说等等古老哲学,东为青龙、西为白虎,南京的东郊是紫金山,形似龙蟠,西郊是石头城,形似虎踞。 诸葛亮评价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所以就说南京虎踞龙盘,南京的城东西两条主干道也因此而命名为龙蟠路、虎踞路。
五马渡江 五马渡江,读wǔ mǎ dù jiāng,指西晋末司马氏五王南渡长江,于建邺 (今 南京 )建立东晋王朝事。又称五马浮江,五马渡江。具体是指西晋末皇族司马氏五位王爷(琅琊王司马睿、西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汝南王司马佑、彭城王司马纮)避战乱南渡长江 ,最后琅琊王司马睿于建邺 (今 南京 )建立东晋王朝事。所以民间说有“五马渡江去,一马变为龙”的说法。
华林园 (南京华林园)华林园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脚下,是南朝时期著名的皇家宫苑,始建于三国时期,南朝宋元嘉时扩建,筑华光殿、景阳楼、竹林堂诸胜。其后齐梁诸帝,常宴集于此。南宋时期尚有残存遗迹。 南朝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曾于此园设八关斋。永元元年(499年),敕请三十僧入华林园夏讲,推举成实论之硕学僧旻为法主。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年),僧旻再游帝都,帝厚遇之,并与法宠、法云等于华林园讲论道义,因之僧旻道誉益隆。天监十四年(515年),武帝敕令安乐寺僧绍撰华林佛殿众经目录四卷,未契帝意。天监十七年(518年)更诏请宝唱改订僧绍之目录,新编为经录四卷,世称“宝唱录”,武帝大为嘉赏,敕掌华林园宝云经藏。 华林园 (汉语词汇)华林园,汉语词汇。 拼音:huá lín yuán 释义:宫苑名
北监 明 代 北京 国子监 以与称南监的 南京 国子监相对。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监本二十一史》:“至 万历 中,北监又刻十三经、二十一史,其板视南稍工。”
天京保卫战 天京保卫战是中国清朝同治元年(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1862)至三年(1864年)间,太平军为保卫首都天京(今南京)所进行的防御战。战争以天京陷落而结束,天京保卫战的失败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正式结束。
燕子矶 (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燕子矶位于南京市栖霞区观音门外,作为长江三大名矶之首,燕子矶有着“万里长江第一矶”的称号。燕子矶是岩山东北的一支,海拔36米,山石直立江上,三面临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故名为燕子矶。在古代是重要渡口。 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时,均在此停留。乾隆在此书有“燕子矶”碑。“燕矶夕照”为清初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燕子矶附近有弘济寺、观音阁等建筑。岩山有12洞,为江水冲击而成,大多是悬崖绝壁。其中以三台洞最为深广曲深。
北监 明 代 北京 国子监 以与称南监的 南京 国子监相对。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监本二十一史》:“至 万历 中,北监又刻十三经、二十一史,其板视南稍工。”
燕子矶 (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燕子矶位于南京市栖霞区观音门外,作为长江三大名矶之首,燕子矶有着“万里长江第一矶”的称号。燕子矶是岩山东北的一支,海拔36米,山石直立江上,三面临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故名为燕子矶。在古代是重要渡口。 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时,均在此停留。乾隆在此书有“燕子矶”碑。“燕矶夕照”为清初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燕子矶附近有弘济寺、观音阁等建筑。岩山有12洞,为江水冲击而成,大多是悬崖绝壁。其中以三台洞最为深广曲深。
北曹 北曹是指明代设在北京的吏﹑户﹑礼﹑兵﹑刑﹑工等中央行政机构。设在南京者则谓之南曹。
邀笛步 邀笛步是南京的一个古迹,旧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淮清桥畔。
随园 (南京私家园林)随园位于南京五台山余脉小仓山一带,原为曹雪芹祖上林园,是著名的私家江南园林,清代江南的三大名园之一,现地面主体建筑均已不存,仅存遗址。 随园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末的吴应箕焦园,清康熙年间则是江宁织造曹寅家族园林的一部分,曹家的姻亲富察明义曾说随园就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后归于接任江宁织造的隋赫德,故名“隋织造园”、“隋园”。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袁枚购得此园,名之为“随园”,死后即葬于随园。 随园在太平天国时期被夷为平地,片橼无存。后太平军开荒种粮,拆毁随园,将园中珍宝运走,天下名园成为了农庄。1923年7月,金陵女子大学校址永久移至随园,随园原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随园 (南京私家园林)随园位于南京五台山余脉小仓山一带,原为曹雪芹祖上林园,是著名的私家江南园林,清代江南的三大名园之一,现地面主体建筑均已不存,仅存遗址。 随园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末的吴应箕焦园,清康熙年间则是江宁织造曹寅家族园林的一部分,曹家的姻亲富察明义曾说随园就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后归于接任江宁织造的隋赫德,故名“隋织造园”、“隋园”。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袁枚购得此园,名之为“随园”,死后即葬于随园。 随园在太平天国时期被夷为平地,片橼无存。后太平军开荒种粮,拆毁随园,将园中珍宝运走,天下名园成为了农庄。1923年7月,金陵女子大学校址永久移至随园,随园原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方山 (南京市江宁区方山)方山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科学园内,占地面积8.6平方公里,紧靠江宁大学城和高新企业区。从远处望去,方山是一座不太高的平顶山(海拔约208米),远望如一方印,古称印山。方山虽不高,但由于位于平原之上,仍不失巍峨挺拔。 方山 (地理学名词)方山,是分割出来的破碎山体,山顶较为平坦。
新亭 新亭位于今南京市雨花台区软件大道一带,是六朝时期国都建康南部重要的军事堡垒,是为建康宫城的南北门户,地处都城西南交通要道,濒临长江,位置险要。这里也是一处风景名胜,风光奇特,有“新亭对泣”的典故流传后世。
南唐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江宁(今南京),后迁都南昌。传三世一帝二主,享国三十九年,是十国当中版图较大的国家。 吴太和七年(935年)南吴睿帝加封徐知诰为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归齐国;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徐知诰建立齐国;同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齐”,改元升元;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李昪即位后,继续保境安民,在相对安定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有所发展。与同时割据诸国相比,南唐地大力强;由于兴科举、建学校,文化也比别国昌盛。保大三年(945年),南唐乘闽内乱,出兵灭闽,俘王延政。保大九年,南唐乘楚内乱,派兵灭楚,马希崇降。但不久,楚国故地为周行逢所据,南唐未能巩固所占之楚地。中兴元年(958年)李璟去皇帝尊号,称江南国主,并向后周称臣;宋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占金陵,后主李煜出降,南唐灭亡。 南唐虽偏安于淮河以南,却是五代十国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对后世宋朝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唐最盛时幅员35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500万,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河房 河房,指南京秦淮河两旁的房舍。明吴应箕《留都见闻录·河房序》:“ 南京河房,夹秦淮河而居。绿窗朱户,两岸交辉,而倚槛窥帘者,亦自相辉映。夏月淮水盈漫,画船箫鼓之游,至於达夜,实天下之丽观也。”从文字中可见河房的地理位置和目及风景在当时是何等的讲究。
黄天荡 黄天荡,长江下游的一段,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古时江面辽阔,为南北险渡。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韩世忠败金兀术于此。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著名书画家。 万历十七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崇祯九年,卒,赐谥“文敏”。 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董其昌主张学古变古,但在书法神韵问题上的迷信观念,却比古人尤有过之”。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
唐君毅 唐君毅(1909年1月17日—1978年2月2日),四川宜宾人。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 1921年考入重庆联合中学,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后转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历任四川、华西、中央等大学教授,并任无锡新设江南大学教务长。 1949年4月,唐君毅远赴香港,与钱穆、张丕介等创办新亚书院,并兼任教务长、哲学系主任等职。1958年与徐复观、牟宗三、张君励联名发表现代新儒家的纲领性文章《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受聘为该校首任文学院院长和哲学讲座教授,1967年任新亚研究所所长。1974年,以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荣休,继续任新亚研究所所长,次年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 唐君毅先生一生致力人文精神的重建与发展,其学问体大思精,长于辨析又善于综摄,驰骋于东西方哲学之中,而归于中国圣贤义理之学。唐先生的《人生之体验》、《人生之体验续编》及《道德自我之建立》对人生有精纯深微的体验;《中国哲学原论》系列著作六大卷,对中国传统哲学作出系统疏解并不时提出新诠释,已见各家异说无不可相通无碍。1976年出版最后巨著《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乃其平生学思之综化,其思想体系之完成。 1978年2月2日,唐先生病逝于香港,享年七十岁。1991年,《唐君毅全集》出版,全三十册。
赏心亭 赏心亭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水西门广场西侧外,是一处历史名胜,宋代的金陵胜迹,历代文人均有登临怀古。赏心亭始建于宋代,由丁谓所建,曾是南京水西门内一处名胜,曾数毁数建。陆游和辛弃疾等古代文学大家都曾登临览胜,赋诗填词。 在历史考证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并经专家论证,并参照《营造法式》等宋代建筑书籍和现存宋代建筑的建造手法,在水西门西广场复建赏心亭,建筑风格延续秦淮风光带的明清建筑风格,采用宋代官式风格,八角歇山顶,灰筒瓦屋面。
虎门条约 (虎门条约)1840年至1842年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清朝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而告结束。战后,英方利用清朝政府对国际惯例和己方利益的无知,引诱清方就通商口岸的各项制度在南京和广东继续谈判。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7月,双方达成海关税则,22日,英方在香港首先公布了《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10月8日,清朝钦差大臣耆英、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各自代表两国政府在广东虎门签订《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又称《虎门条约》。先前公布的《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作为《虎门条约》的附件,也正式成立。
赏心亭 赏心亭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水西门广场西侧外,是一处历史名胜,宋代的金陵胜迹,历代文人均有登临怀古。赏心亭始建于宋代,由丁谓所建,曾是南京水西门内一处名胜,曾数毁数建。陆游和辛弃疾等古代文学大家都曾登临览胜,赋诗填词。 在历史考证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并经专家论证,并参照《营造法式》等宋代建筑书籍和现存宋代建筑的建造手法,在水西门西广场复建赏心亭,建筑风格延续秦淮风光带的明清建筑风格,采用宋代官式风格,八角歇山顶,灰筒瓦屋面。
黄天荡 黄天荡,长江下游的一段,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古时江面辽阔,为南北险渡。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韩世忠败金兀术于此。
朱雀桁 朱雀桁亦称大航、大桁、朱雀航 、朱雀桥。 朱雀桁是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南城门朱雀门外的浮桥,横跨秦淮河上。 三国吴时称南津桥,晋改名 “朱雀桁” 。桁为连船而成,长九十步,广六丈。因在台城南,又称“南航”。秦淮河上二十四航,此为最大,又称“大航”。
柏文蔚 柏文蔚(1876-1947年4月26日),字烈武,安徽寿州人。1899年就读于求是学堂。1905年入江苏新军,旋任第三十三标二营管带,并加入同盟会。1906年因参与谋刺两江总督端方事泄而离职。1907年投吉林新军吴禄贞部,曾任屯田营管带、奉天督练公所参谋处二等参谋等职。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南下任民军第一军军长,参与江浙联军会攻南京。1912年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长。1913年参加讨袁,宣布安徽独立,失败后经上海流亡日本。1947年病逝上海,时年七十二岁。
徐熙 (五代南唐画家)徐熙,五代南唐杰出画家,金陵(今南京)人,一说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出身于“江南名族”。生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后在开宝末年(公元975)随李后主归宋,不久病故。一生未官,郭若虚称他为“江南处士”。沈括说他是“江南布衣”。其性情豪爽旷达,志节高迈,善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其妙与自然无异。
芳乐苑 fāng lè yuàn 南朝 齐 所建的园囿。故址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南。《南史·齐废帝东昏侯纪》:“﹝ 永元 三年﹞又以 阅武堂 为 芳乐苑 ,穷奇极丽。”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 东昏 为 芳乐苑 ,当暑种树,朝种夕死,细草名花,至便焦燥,纷纭无已。”
方苞 (清朝散文家)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凤仪里)人,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桐城“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nài]、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