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心痛的词语
形容心痛的词语:1. 痛彻心扉;2. 心如刀割;3. 悲痛欲绝;4. 哀痛万分;5. 伤心欲绝;6. 无尽悲伤;7. 泪如雨下;8. 心碎如焚;9. 痛不欲生;10. 悲愤交加;11. 心如死灰;12. 悲从中来;13. 痛苦难忍;14. 心如铁石;15. 痛入骨髓;16. 心如刀绞;17. 悲痛不已;18. 内心崩溃;19. 心如荒野;20. 痛心疾首
心痛 (汉语词语)心痛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心里非常痛苦,近义词有悲痛,难过,哀痛;反义词有舒服、愉悦、痛快。语出《灵枢·经脉》。
额蹙心痛【解释】极度忧愁伤心的样子。【出处】明天放道人《〈四声猿〉序》:“《渔阳》意气,泉路难灰,世人假慈悲学大菩萨,而勤王断国之徒,多在涂脂调粉之辈,此文长所为额蹙心痛者乎。”
【解释】极度忧愁伤心的样子。【出处】明天放道人《〈四声猿〉序》:“《渔阳》意气,泉路难灰,世人假慈悲学大菩萨,而勤王断国之徒,多在涂脂调粉之辈,此文长所为额蹙心痛者乎。”
心如刀割【解释】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出处】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折:“待着些粗粝,眼睁睁俺子母各天涯,想起来我心如刀割。”【近义词】痛不欲生、肝肠寸断【反义词】欢天喜地、欣喜若狂【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极其痛苦和悲伤
心如刀绞【解释】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出处】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折:“待着些粗粝,眼睁睁俺子母各天涯,想起来我心如刀割。”【示例】殷郊又见殷洪,~,意似油煎。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回【近义词】心如刀割【反义词】心满意足【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内心痛苦到极点
痛惜 痛惜 ,汉语词汇。 拼音:tòng xī 释义:心痛惋惜哀痛。 出自汉 贾谊 《新书·数宁》。
【解释】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出处】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折:“待着些粗粝,眼睁睁俺子母各天涯,想起来我心如刀割。”【示例】殷郊又见殷洪,~,意似油煎。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回【近义词】心如刀割【反义词】心满意足【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内心痛苦到极点
病心 病心,释义为:1. 谓患心痛之疾。2. 指人的心理行为等发生异常状态的疾病。3. 指病中的心情。《庄子·天运》:“ 西施 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
捧心 捧心,1.相传春秋时美女西施有心痛病,经常捧心而颦(皱着眉头)。邻居有丑女认为西施这个姿态很美,也学着捧心皱眉,反而显得更丑,大家见了都避开她。见《庄子.天运》。后因以"捧心"喻拙劣的模仿。
心如刀搅【解释】犹心如刀割。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出处】元·汤氏《赛鸿秋·北》套曲:“废了经史,弃了霜毫,每日家闷恹恹如痴似醉魂暗消,额似锥剜,心如刀搅,无语寂寥。”【示例】休叫如此,一发叫我~一般。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四十七回
心如刀锯【解释】犹心如刀割。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出处】明·罗贯中《风云会》第二折:“不刺则俺这歹名儿怎地了,惊急列心如刀锯,颤笃速身如火燎。”
【解释】犹心如刀割。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出处】元·汤氏《赛鸿秋·北》套曲:“废了经史,弃了霜毫,每日家闷恹恹如痴似醉魂暗消,额似锥剜,心如刀搅,无语寂寥。”【示例】休叫如此,一发叫我~一般。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四十七回
捧心西子【解释】西子: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西子因心痛而捧心皱眉,仍然显得很漂亮。形容美女娇弱之态。
凄心 凄心,读音是qī xīn,意思为谓于心不忍,感到心痛。
凄心 凄心,读音是qī xīn,意思为谓于心不忍,感到心痛。
【解释】犹心如刀割。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出处】明·罗贯中《风云会》第二折:“不刺则俺这歹名儿怎地了,惊急列心如刀锯,颤笃速身如火燎。”
迸泪 bèng lèi 迸泪(迸泪) 形容伤心痛哭,泪如泉涌。 唐 骆宾王 《畴昔篇》:“回肠随九折,迸泪下双流。” 明 何景明 《早春眺望》诗:“茅堂春色无人见,迸泪看花日几回。” 清 刘仪恕 《流民行》:“耶娘妻子同哀叫,哀声迸泪如流泉。”
寒清 《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南五十里,曰 高前之山 。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 帝台 之浆也,饮之者不心痛。”后以“寒清”指寒凉而清澈的酒。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看压新醅》诗:“一箦松花细有声,旋将渠椀撇寒清。” 2.指寒冷之气。《素问·五常政大论》:“寒清数举,暑令乃薄。”
迸泪 bèng lèi 迸泪(迸泪) 形容伤心痛哭,泪如泉涌。 唐 骆宾王 《畴昔篇》:“回肠随九折,迸泪下双流。” 明 何景明 《早春眺望》诗:“茅堂春色无人见,迸泪看花日几回。” 清 刘仪恕 《流民行》:“耶娘妻子同哀叫,哀声迸泪如流泉。”
痛心 (汉语词语)痛心,汉语词汇。 拼音: tòng xīn 释义:1、伤心;出自《东观汉记·伏湛传》2、捥恨;出自《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示女与婿》 。 3、 悲愤、痛恨;出自汉 王符 《潜夫论·浮侈》。4、心痛、舍不得;出自《朱子语类》
胃脘 胃脘,包括整个胃体。胃上口贲门称上脘,胃下口幽门称下脘,界于上下口之间的胃体称中脘。 胃脘是一个中医名词。古人认为胃脘处在心下,歧骨(剑突)下的部位为心窝部,在这个部位发生的疼痛,即为心下痛,心口痛、心窝痛、也称心痛。后世很多医家认识到胃与心的解剖部位完全不同,故又把胃痛与心痛区别开来。
胸痹 科普中国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轻者感觉胸闷,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提出“胸痹”的名称,归纳病机为“阳微阴弦”,治疗上温通散寒方药有瓜蒌薤白白酒汤及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根据本证的临床特点,主要与现代医学所指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关系密切。
丹参 (中药)丹参,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症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
丹参 (中药)丹参,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症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
健忘 (概念)健忘是指记忆力差、遇事易忘的症状。多因心脾亏损,年老精气不足,或瘀痰阻痹等所致。常见于神劳、脑萎、头部内伤、中毒等脑系为主的疾病之中。 解释 用于比喻人容易忘记某人或某件事情。 是由于大脑皮层记忆神经出了毛病,包括脑肿瘤、脑外伤、脑炎等, 健忘 对付器质性健忘,如果是由于疾病引起的,应及时治疗,或加强思维和体育锻炼。加强思维活动就是多动脑子,多分析问题,可防止大脑迟钝,使大脑皮层的记忆神经永葆青春;体育锻炼可保证大脑有足够的血液供应,有助于记忆。 健忘 临床若对导致健忘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健忘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1.健忘指善忘前事,而思维意识仍属正常,与痴呆之智能减退,不晓其事可以鉴别。 2.据病情进行诊断思考,如: 健忘 (2)形体不弱而健忘,甚至有遗忘,且与精神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者,多为气厥、神郁等病。 (3)老人健忘明显者,常见于脑络痹、脑萎、脏躁等病。 (4)外伤、中毒、酒厥等所致健忘,必有相应的病史可查。 3.必要时,可考虑作脑血流图、脑电图、头颅X线平片及CT扫描等检查。 1.心脾气血两虚证:记忆力减退,或健忘前事,精神疲倦,食少腹胀,心悸不寐,舌淡,脉弱。补脾益气、补血养心。 2.阴虚火旺证:健忘,多梦,心烦不寐,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梦交,舌红瘦小,少苔,脉细数。滋阴降火、补益心肾。 健忘 4.瘀痰内阻证:健忘,头晕而痛,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心悸不宁,舌暗,苔腻,脉沉弦。祛痰化瘀。 健忘症的发病原因 你是否为了找钥匙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结果发现它却在自己手里?你是否在走出家门时突然想起煤气没关?你是否到银行取钱时却发现密码记不起来了?如果经常这样你可能患上了健忘症。 什么是健忘症呢?医学用语称之为暂时性记忆障碍。简单讲健忘症就是大脑的思考能力(检索能力)暂时出现了障碍。因此症状随着时间的发展会自然消失。而有时看起来与这种症状很相似的痴呆则是整个记忆力出现严重损伤所致。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 健忘 脑髓空虚是健忘的基本病理变化,肾气肾精亏虚是其基本病机。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老年肾虚者大多脑功能下降,大脑神经细胞减少,递质含量及递质受体数量均下降,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自身免疫和变态反应增加,体内自由基的容量及过氧化物随年龄增加而积累,而抗自由基损伤的物质如SOD含量下降。这些变化说明肾虚是健忘的重要病因。以肾虚为主要病机,以补肾填精益髓为治疗大法组方遣药,来延缓衰老,防治老年性痴呆,健忘。可以说是传统共识。但不管病情如何变化,肾虚始终贯穿健忘的整个病程,是其最本质的特征。临床只要以补肾填精益髓立方防治健忘,就能取得较好疗效。肾虚是老年性痴呆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痰凝血瘀是老年性痴呆发病的重要因素。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凝血瘀推动了老年性痴呆的发生发展。正常衰老过程本身就有血瘀证存在的潜在性。故瘀血内停也是痴呆发病的重要原因,瘀阻心脑则可心神不安,心悸失眠,健忘痴呆,神昏谵语。《血证论·瘀血》也说:“瘀血攻心,心痛、头晕、神气昏迷……。” 健忘 健忘症的发病原因是多样的,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年龄,最近健忘症发病率有低龄化趋势,但相对年轻人而言,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更容易患健忘症。人的最佳记忆力出现在二十岁前后,然后脑的机能开始渐渐衰退,二十五岁前后记忆力开始正式下降,年龄越大记忆力越低,因此二十多岁和三十多岁的人被健忘症困扰也不是奇怪的事。此外,健忘症的发生还有其外部原因,持续的压力和紧张会使脑细胞产生疲劳,而使健忘症恶化。过度吸烟、饮酒、缺乏维生素等可以引起暂时性记忆力恶化。最近,专家也开始注意到,心理因素对健忘症的形成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到医院就诊的健忘症患者有很多有抑郁症症状。一旦人陷入抑郁症,就会固执地仅关注抑郁本身而对社会上的人和事情漠不关心,于是大脑的活动力低下,而诱发健忘症。由于到脑部的气不足,脑的血液量减少导致记忆力减退。有孕育经历的女性有更多的体验。据统计,健忘症患者中女性占了60%,而家庭主妇80%以上有健忘症经历。 健忘症需要做如下鉴别。 1.心脾气血两虚证:记忆力减退,或健忘前事,精神疲倦,食少腹胀,心悸不寐,舌淡,脉弱。补脾益气、补血养心。 2.阴虚火旺证:健忘,多梦,心烦不寐,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梦交,舌红瘦小,少苔,脉细数。滋阴降火、补益心肾。 3.肾精不足证:健忘,精神萎靡,腰酸乏力,甚则滑精早泄,舌淡,脉沉细无力。补肾填精。 4.瘀痰内阻证:健忘,头晕而痛,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心悸不宁,舌暗,苔腻,脉沉弦。祛痰化瘀。 1.健忘指善忘前事,而思维意识仍属正常,与痴呆之智能减退,不晓其事可以鉴别。 2.据病情进行诊断思考,如: (1)病久体弱,并有其他虚弱症者,多属神劳、不寐、卑蝶等病。 (2)形体不弱而健忘,甚至有遗忘,且与精神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者,多为气厥、神郁等病。 (3)老人健忘明显者,常见于脑络痹、脑萎、脏躁等病。 (4)外伤、中毒、酒厥等所致健忘,必有相应的病史可查。 3.必要时,可考虑作脑血流图、脑电图、头颅X线平片及CT扫描等检查。 认真回答以下问题可以检验你是否健忘。 1、经常忘记电话号码或人的姓名。 2、有时已经发生的事情,短时间内却无法回忆起细节。 健忘 4、很久以前曾经能熟练进行的工作,现在重新学习起来有困难。 5、反复进行的日常生活发生变化时,一时难以适应。 6、配偶生日、结婚纪念日等重要的事情总是忘记。 7、对同一个人经常重复相同的话。 8、不管什么事做过就忘了。 9、忘记约会。 10、说话时突然忘了说的是什么。 11、忘记吃药时间。 12、买许多东西时总是漏掉一、二件没买。 13、忘记关煤气而把饭菜烧焦。 14、反复提相同的问题。 15、记不清某件事情是否做过。例如锁门、关电源。 16、忘记应该带走或带来的东西。 17、说话时突然不知如何表达。 18、忘记把东西放在哪里。 19、曾经去过的地方再去却找不到路。 20、物品在经常被放置的地方找不到,却在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了。 回答了以上问题,可以大体知道自己的健忘程度。 1、(符合0-5个)正常。偶尔有些琐事想不起来,这只是极轻微的记忆力减退,没必要浪费时间来担心这个问题。 2、(符合6-14个)轻微的健忘症。很多怀疑自己得了严重健忘症的人大多数处于这个阶段。轻微的健忘症多数人都有,不必有太大的心理压力,但应注意调整,戒烟酒,补充维生素。 3、(符合15-20个)严重的健忘症。应找专家问诊,寻找恰当方法治疗。 治疗健忘症没有天然妙药,需寻找发病原因,防患于未然或通过调整减缓症状还是可以做到的。 1、勤于用脑“用进废退”是生物界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大脑亦是如此。勤奋的工作和学习往往可以使人的记忆力保持良好的状态。对新事物要保持浓厚的兴趣,敢于挑战。中老年人经常看新闻、电视、电影,听音乐、特别是下象棋、围棋,可以使大脑精力集中,脑细胞会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减缓衰老。此外,适当地有意识记一些东西,如喜欢的歌词,记日记等对记忆力也很有帮助。 2、保持良好情绪 良好的情绪有利于神经系统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统一,使机体的生理代谢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反馈性地增强大脑细胞的活力,对提高记忆力颇有裨益。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运动能调节和改善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能促进脑细胞代谢,使大脑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延缓大脑老化。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大脑中一贯存在着管理时间的神经中枢,即所谓的生物钟,工作、学习、活动、娱乐以及饮食要有一定的规律,以免造成生物钟的紊乱、失调。尤其要保证睡眠的质量和时间,睡眠使脑细胞处于抑制状态,消耗的能量得到补充。 从饮食方面来讲,造成记忆力低下的元凶是甜食和咸食,而多吃维生素、矿物质、纤维质丰富的蔬菜水果可以提高记忆力。 5、摸索一些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对一定要记住的事情写在笔记本上或写在便条上,外出购物或出差时列一个单子,将必须处理的事情写在日历上……都是一些可取的记忆方法。另外,联想、归类都是一些良好的记忆习惯。 其实,健忘症并不是可怕的疾病,但因为健忘而造成的忧郁、不安或自信心降低却可能带来更大的危害。我们认识了健忘症就应该正确地对待它,积极地调整自己,不要让它来困扰我们的工作、生活。 年纪一大记性差,就以为是老年痴呆。老年健忘不等于痴呆,不能随便“扣帽子”,更不能乱用药。 关于老年人健忘 从接诊情况看,约9成患者的亲人认为“健忘就是痴呆”,并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痴呆不中用”的想法。其实,多数人上年纪后,会出现大脑功能萎缩,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健忘等,这是正常的生理表现,并非痴呆。若过早认为是“痴呆”,反会害其出现精神问题。 诊断老年性痴呆的过程很严格,不仅要询问患者病史,还会有针对性地做各种量表检查。专家提醒:出现健忘千万别乱吃药, 因为少数药物对肝、肾影响较大,服用后可能加重症状。 需要提醒的是,所有的药物都有不良反应和禁忌症,还没确诊的患者不要轻易尝试。已确诊的患者,必须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用药物。 ----------------------------------------------------------------------------------------------------------------------------- 健忘能不能治愈,目前还没有答案,但是以下食品都是健脑的食品,如果能经常食用则可以补充脑力,增强记忆。 核桃: 核桃果仁内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维生素等成分,可营养大脑,促进细胞的生长,延缓脑细胞的衰弱进程,提高思维能力。每次l-2个核桃,每日2次,生吃,可增强记忆,消除疲劳,使大脑功能恢复正常。 海带: 海带含有丰富的亚油酸、卵磷脂等营养成分,有健脑的功能,海带等藻类食物中的磺类物质,更是头脑中不可缺少的。 黄豆和沙丁鱼: 被称为植物蛋白之王的大豆中所含的谷酰氨和沙丁鱼中的牛黄素是大脑必需的蛋白质。将适量的黄豆洗净,与切成小块的沙丁鱼一起加水炖食或红烧,每天或隔天1次,有增强记忆、延缓脑细胞衰老的作用。 芝麻等油类食品: 将芝麻捣烂,加入少量白糖冲开水吃,或买市售芝麻糊。芝麻饼干、芝麻饴等制品,早晚各吃1次,7日为1疗程,5-6个疗程后,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南瓜: 南瓜味甘性平,有清心醒脑的功能,可治疗头晕、心烦、口渴等阴虚火旺病症。因此,神经衰弱、记忆减退的人,将南瓜做菜食,每日1次,疗程不限,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葵花子: 常食葵花子有一定的补脑健脑的作用。实践证明,喜食葵花子的人,不仅皮肤红润、细嫩,且脑子好用、记忆力强、言谈有条不紊、思维敏捷、反应较快。 胡萝卜: 胡萝卜中所含的蛋白质、氨基酸、糖、维生素B2、钙、磷、铜、镁等营养成分,是强身健脑的佳品。 保加利亚的拉扎诺夫博士,以医学和心理学为依据,对一些乐曲进行了研究,发现巴赫、亨德尔等人的作品中的慢板乐章,能够消除大脑的紧张,使人进入冥想状态。他让学生们听着节奏缓慢的音乐,并且放松全身的肌肉,合着音乐的节拍读出需要记忆的材料。学习结束之后,再播放2分钟欢快的音乐,让大脑从记忆活动中恢复过来。很多试验过这种方法的学生都觉得记忆效果很好。 我们知道,人常常在看书和学习中甚至是休闲时会经常背诵一些名篇、成语、佳句、诗歌短文、数理公式、外文单词和技术要领知识吗?那可是锻炼记忆力的“硬功夫”呀。马克思青年时就是用不熟练的外文背诵诗歌,锻炼自己的记忆力的。每天坚持10至20分钟的背诵,也能增进记忆力。 科学证明,正确的重复是有效记忆的主要方法,特别在人在学习中通过自己的脑、手、耳、口并用进行知识记忆时,记忆的效率高效果好。因为当你记忆时,应该用脑想,也要口念,手写,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调动了自身更多的记忆“通道”参加记忆,这样使自己的记忆痕迹加深,记忆效果当然更好。 我们在学习与看书时往往对一些数字、年代不易记住。如果你善于联想记忆,便好记了。如桩子表和房间法或叫罗马房法和图像字法,是联想法的具体化。你可以将桩子或房间用来当成图像的存放处桩子,原理就是让要记忆的东西来跟已知的东西做连接。原来的东西就叫“桩子”,把新的要记忆的事物与桩子连接,此法用于大量数据和外语的记忆。 科学证明:人的咀嚼是能有效防止记忆衰退方法之一。有人认为,其原因在于咀嚼能使人放松,如果老人咀嚼得少,其血液中的荷尔蒙就相当高,足以造成短期记忆力衰退。如我们在观察人群中就会发现,经常咀嚼的人牙齿就好,吃饭更香,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也随之增强。又如美国人最爱咀嚼口香糖就是例证。 唠叨,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女性延长了记忆和寿命。唠叨在语言运用中也是重复说某一个事情某一个人,经常地重复当然必须加深唠叨人对某一事或某一个的关注和记忆。专家认为,女性比男性更乐于与人言语交流;男性进入老年期后,沉默寡言居多。而言语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宣泄方式,可防止记忆衰退。 摄取适量的“健康油脂”可减少血栓的发生,例如橄榄油、鱼油是维持血液正常循环的好选择,含有丰富维生素、矿物质的蔬菜水果也是保持健康的上佳选择。有不少的人,不是记忆不得法,而是大脑中缺乏记忆信息传递员--乙酸胆碱。如果你经常吃点上述食物,便可极大地改善你的记忆力。 人的躯体活动能改善健康情况,精神活动则能减轻记忆力衰退。特别是那些爱玩爱活动的人们兴趣广泛,涉猎众多,知识面广,记忆也强。科学证明:爱跳舞、读书、玩纸牌、学外语等活动项目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神经突触的数目,增强神经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巩固记忆。 一般情况而言,身体健康,爱好体育运动和热爱生活的人,精力充沛,学习力强记忆力当然也强,人们在锻炼身体时可以促进大脑自我更新。专家认为,长期的心血管运动可以减少因年龄增长出现的脑组织损失,可以减轻记忆力衰退。多项研究表明,要保持大脑活跃,只需经常运动。一周锻炼三到四次的在校儿童,在10岁或11岁时考试成绩一般都较高。经常走路的老年人在记忆测试中的表现要比那些惯于久坐的同龄人好。通过向消耗能量的大脑输入额外的氧气,锻炼能增强智力。 最新研究还反驳了人出生后就不能再产生新的脑细胞这种说法。相反,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实际上能促进新脑细胞的增长。在老鼠身上,锻炼引起的脑力增强效果在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的海马状突起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大量社会调查早已证明,家庭幸福对学习者而言是提高学习记忆力必要条件,特别是相恋的人或夫妻俩人的两情相悦的幸福感会使双方体内分泌激素和乙酰胆碱等物质,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大脑衰老。 1.方一: 材料:核桃仁、红枣各60 克,杏花30 克(去皮尖)酥油、白蜜各30毫升,白酒1500 毫升。 用法:将白蜜、酥油溶化,倒入白酒和匀,随将其余3 味药研碎后放入酒内,密封。浸21 天后即可饮用,每次服15 毫升,每日2 次。 主治:健忘症。 说明:阴虚火旺者忌服。 2.方二: 材料:阿胶10 克,白酒10~15 毫升。 用法:阿胶放入容器内,加入白酒,蒸至阿胶全部溶化后取出,乘热打入1 个鸡蛋搅匀,再蒸至蛋熟,顿服。每日2 次。 主治:同上。 3.方三: 材料:枸杞60 克,白酒500 毫升。 用法:将枸杞浸入白酒内封固,浸7 天后即可饮用,每晚服1 小杯。 主治:同上。 健忘一证,必定是真元虚损所致,别无它由。而且,不分阴虚、阳虚,统以精神不足为主。凡人秉二气为生,二气浑为一气,神居二气之中,为气之主宰,所以称为 “精、气、神”。二气贯于周身,神也遍于周身、精气足,则神自然聪明,所以无所不知、精气衰,则神必定昏沈,所以一时聪明一时糊涂。这种病虽然老年人居 多,老年性痴呆症,就是元气大伤所造成的。但青少年早恋、同居、自慰者,其损伤元气的程度绝不亚于老年人,不可不警惕! 健忘之证,是由于寒邪困扰,肾水虚而不能上升,以致心火不能下降之病。治疗原则以交通阴阳为主。再以佛道的“调养、胎息”的功夫,将杂乱之心摄伏,天长日 久,功夫纯熟,自然聪明异常。方用白通汤服至50~60剂,自然可使虚弱之“精气神”恢复如常。 解释:记忆力差,易忘事 jiàn wàng 健忘 (1).容易忘事。 唐 白居易 《偶作寄朗之》诗:“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元 郑德辉 《王粲登楼》第四折:“这都是你义海恩山不可当,再休提贵人健忘。” 清 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四:“以药汁浸珠,自成粉,能治危病;又能救记性,不健忘。” 巴金《春》九:“少女的心并不是健忘的。” (2).指健忘症。《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朱砂安神丸》:“善忘前言曰健忘。” 宋 江休复《江邻几杂志》卷七五:“ 陈彭年奸谄,时有九尾野狐之号,晚节役用心神太过,遂成健忘。” 歌曲:健忘 歌手:周华健 作词:陈静楠 作曲:潘协庆 编曲:洪敬尧 专辑:有故事的人 发行公司:滚石唱片 发行日期:1998.08.05 你笑我除了记性什么都好 我想想也不算太糟糕 你生日几月几号我知道 只是你几岁 没那么重要 我觉得我的心思够用就好 才不想储存太多烦恼 只要能和你一起相守到老 我会把幸福 都写成小抄 我可能忘了生气也忘了坏心情 却记得要逗你开心 曾有过什么风雨我很难记得仔细 只有甜蜜加倍甜蜜 我常常忘了休息 常忘了我自己 只记得别让你担心 没有你那么聪明 我怎么活到如今 忘了一切没有关系 我有你 你笑我除了记性什么都好 我想想也不算太糟糕 你生日几月几号我知道 只是你几岁 没那么重要 我觉得我的心思够用就好 才不想储存太多烦恼 只要能和你一起相守到老 我会把幸福 都写成小抄 我可能忘了生气 也忘了坏心情 却记得要逗你开心 曾有过什么风雨 我很难记得仔细 只有甜蜜加倍甜蜜 我常常忘了休息 常忘了我自己 只记得别让你担心 没有你那么聪明 我怎么活到如今 忘了一切没有关系 我有你 我可能忘了生气 也忘了坏心情 却记得要逗你开心 曾有过什么风雨 我很难记得仔细 只有甜蜜加倍甜蜜 我常常忘了休息 常忘了我自己 只记得别让你担心 没有你那么聪明 我怎么活到如今 忘了一切没有关系 我有你 周华健《健忘》MV截图
少海 少海穴为针灸穴位,手少阴心经合穴。位于肘前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有旋前圆肌、肱肌;有贵要静脉、尺侧上下副动脉、尺侧反动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外前方有正中神经。主治心痛、癔病等心与神志病;肘臂挛痛,臂麻手颤;头项痛,腋肋痛;瘰疬。操作方法为直刺0.5~1寸。
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用具有消散作用的、或能攻逐体内瘀血的药物治疗瘀血病证的方法。 有通畅血脉、消散瘀滞、调经止痛的作用。适用范围很广,如瘀阻于心所致的胸闷心痛、口唇青紫。瘀阻于肺所致的胸痛咳血、瘀阻于肝所致的胁痛痞块、瘀阻于胞宫所致的小腹疼、,月经不调、痛经等;瘀阻于肢体所致的局部肿痛青紫;瘀阻于脉络所致的半身不遂等。常用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蒲黄、乳香、没药等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桃仁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等。活血化瘀常同补气、养血、温经散寒、清热、行气、攻下等治法配合使用。
大陵 大陵,经穴名。出《灵枢·本输》。《针灸甲乙经》作太陵。别名鬼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输(土)、原穴。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布有正中神经掌支,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及腕掌侧动、静脉网。主治心痛,惊悸,胃痛,呕逆,吐血,胸胁痛,癫狂,痫症,腕关节痛等。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痞满 科普中国痞满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出现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以自觉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临床特点。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这些疾病若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时,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痞满的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复……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并认为其病因有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伤寒论》对本病证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如谓“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并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并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诸病源候论•诸痞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要领作出阐释:“诸痞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故谓之痞”,“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丹溪心法•痞》将痞满与胀满作了区分:“胀满内胀而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李东垣《兰室秘藏•心腹痞闷门》中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枳实消痞丸更是后世治痞名方。张介宾在《景岳全书•痞满》中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这种虚实辨证对后世痞满诊治颇有指导意义。
痞满 科普中国痞满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出现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以自觉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临床特点。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这些疾病若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时,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痞满的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复……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并认为其病因有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伤寒论》对本病证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如谓“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并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并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诸病源候论•诸痞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要领作出阐释:“诸痞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故谓之痞”,“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丹溪心法•痞》将痞满与胀满作了区分:“胀满内胀而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李东垣《兰室秘藏•心腹痞闷门》中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枳实消痞丸更是后世治痞名方。张介宾在《景岳全书•痞满》中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这种虚实辨证对后世痞满诊治颇有指导意义。
姜黄 (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拉丁学名:Curcuma longa L.)又名:郁金、宝鼎香、毫命、黄姜等。 姜黄芭蕉目,姜科、姜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1.5m,根茎很发达,根粗壮,末端膨大呈块根;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叶顶端短渐尖;苞片卵形或长圆形,淡绿色,顶端钝,花冠淡黄色;花期8月。 姜黄能行气破瘀,通经止痛。主治胸腹胀痛,肩臂痹痛,心痛难忍,产后血痛,疮癣初发,月经不调,闭经,跌打损伤。又可提取黄色食用染料;所含姜黄素可作分析化学试剂。
续命汤 续命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外台秘要》卷十五引《深师方》。具有调和六腑,安五脏之功效。主治大风,风邪入心,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去宋上下,惊恐,小腹胀满微痛,乍寒乍热,心中闷状如微温,进退无常,面赤,或白或黄。
姜黄 (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拉丁学名:Curcuma longa L.)又名:郁金、宝鼎香、毫命、黄姜等。 姜黄芭蕉目,姜科、姜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1.5m,根茎很发达,根粗壮,末端膨大呈块根;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叶顶端短渐尖;苞片卵形或长圆形,淡绿色,顶端钝,花冠淡黄色;花期8月。 姜黄能行气破瘀,通经止痛。主治胸腹胀痛,肩臂痹痛,心痛难忍,产后血痛,疮癣初发,月经不调,闭经,跌打损伤。又可提取黄色食用染料;所含姜黄素可作分析化学试剂。
姜黄 (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拉丁学名:Curcuma longa L.)又名:郁金、宝鼎香、毫命、黄姜等。 姜黄芭蕉目,姜科、姜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1.5m,根茎很发达,根粗壮,末端膨大呈块根;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叶顶端短渐尖;苞片卵形或长圆形,淡绿色,顶端钝,花冠淡黄色;花期8月。 姜黄能行气破瘀,通经止痛。主治胸腹胀痛,肩臂痹痛,心痛难忍,产后血痛,疮癣初发,月经不调,闭经,跌打损伤。又可提取黄色食用染料;所含姜黄素可作分析化学试剂。
续命汤 续命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外台秘要》卷十五引《深师方》。具有调和六腑,安五脏之功效。主治大风,风邪入心,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去宋上下,惊恐,小腹胀满微痛,乍寒乍热,心中闷状如微温,进退无常,面赤,或白或黄。
内观 (佛家)内观(毗婆舍那,Vipassana)在印度巴利语中,意思是观察如其本然的实相。是印度最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在长久失传之后,两千五百多年前被释迦牟尼佛重新发现。 内观的意思是如实观察,也就是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这种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就是净化的过程。 内观是往内观察自己身心实相的一个方法,以智慧洞见一切烦恼的根源,从中解脱;内观是开展内心智慧及发展爱心的一种过程,使人能以安详的心态去面对生命的起伏;内观是对治身心痛苦的一剂良药,使内心达到完全的净化,对一切众生充满爱与慈悲。 内观是佛陀教导的精髓,可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痛苦、实践真理、体证涅盘。中国内观中心有七处:福建龙岩南禅寺内观中心,福建厦门真寂寺内观中心,辽宁丹东双灵寺内观中心,都江堰般若寺内观中心,内蒙古包头内观中心,甘肃庆阳内观中心,北京云中阁内观中心。
涩脉 涩脉,脉象名。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涩与滑相反,脉来艰涩,如轻刀刮竹,滞涩不滑利。脉涩而无力,主精亏血少,脉道不充,血流不畅,所以脉气往来艰涩。脉涩而有力,主气滞血瘀,脉道受阻,血行不流利,故显涩象。 《医源资料库》:涩脉 ,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主血少伤精,津液亏损,或气滞血瘀。 涩脉脉象特征:脉来参伍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往来涩滞而无滑润感,脉搏起伏较徐缓,指下如轻刀刮竹状艰涩不畅的脉象。涩脉主气滞、血瘀、津亏、血少。因津亏血少,不能濡养经脉,血行不畅,脉气往来艰涩,故脉涩无力。如慢性出血、遗精、阳痿、肢体麻木、心痛肢冷等,常见脉涩无力。属虚证。若气滞血瘀,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涩而有力。如腹中包块,症瘕积聚等,常见脉涩有力,属实证。临床上,涩脉的形成,主要是因血液黏滞性和黏稠度的增大,常可测得涩脉者全血比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球压积值均增高,血沉值降低。血液流动性减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缓慢,遂呈涩脉。可见于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症、动脉硬化,及严重吐泻脱水者。涩脉与细脉兼见,主严重吐泻而津亏血少,不仅有脱水,且有休克之象,其血容量严重不足。涩脉与弦脉兼见,则主气滞血瘀,可见于冠心病、肺心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等。如这类疾病并见心律失常,则可呈涩脉与结脉相兼的脉象。在临床上,涩脉需与迟脉、结脉相鉴别。迟脉以脉率小(每分钟59次以下)为特征,脉势并无艰涩不畅感;而涩脉以往来艰涩为特征,脉率可以正常。涩脉的脉律规整,无歇止脉,结脉则脉有歇止,脉率小,容易鉴别。滑脉与涩脉在脉形、脉势上相反:滑脉往来流利,起伏快,有圆滑流畅指感;而涩脉则往来艰涩,起伏慢,有如轻刀刮竹的不畅感。 涩脉探讨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第16卷第12期P1101-1102) 涩脉属28病脉之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复杂脉象。历代医家对涩脉的描述有“迟细短散止”、“三五不调”等称谓;或过于文字化,如“轻刀刮竹”、“病蚕食叶”、“如雨沾沙”等,很难掌握。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症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涩脉本身是一种复合脉,涩短散止等诸脉可以并见,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及心电图检查,发现涩脉是房颤脉。因房颤有阵发性快速(脉率>100次/分)和慢性持续性(脉率60~100次/分)之分,故脉象不尽相同。当心电图确诊为房颤时,去体会中医的涩(散短止)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准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有帮助。兹不揣浅陋,根据历代脉学著作,参以现代学者的观点,并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心电图及个人的临床体会,对涩脉脉象特征,探讨如下。 1. 涩可散,散涩并见 《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王叔和《脉经》确立并规范了24种常见脉象名称和特征,使脉象有了明确的命名标准;李时珍《濒湖脉学》可谓集前人研究脉学之大成,二位前贤皆系涩散(短止)并提,临床确实如此,涩散脉可以并见。涩散脉相当于阵发性快速房颤脉。 阵发性房颤,因心房快速不协调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一般在100~180次/分。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100次/分,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脉诊,脉律绝对不规则,散乱无序;脉率>100次/分,快慢不一,至数不清,脉率少于心率(脉搏短绌);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过于本位,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弱之间显得节律绝对不齐,散乱错杂无序,至数不清,快慢不一,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乍疏乍数,长短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轻飘无根。此正中医28病脉中的散(涩)脉和怪脉之解索脉。 散脉,《脉经》:“大而散……有表无里。”《濒湖脉学》:“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诊家正眼》:“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中医诊断学》:“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由此可见,散脉是一种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绝对不齐,至数快慢不均,脉力强弱不等的散乱脉象。 快速房颤,因脉搏力量强弱不等,强即浮大,弱乃短小;强弱之间在寸关尺三部就形成了“浮而短”之涩脉。散中有涩,涩中有散。故云:涩可散,散涩并见。《中医心病证治》:“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三五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识别的关键是:参差不齐,三五不调,来去无定至难齐,故统称为涩散脉。”并认为“涩散脉症……似现代医学所述心房纤颤。” 2. 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 《濒湖脉学》:“涩……往来难,短且散……兼短脉。”《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短脉涩小。”涩在短中求,短脉是构成涩脉的基本脉象之一。短脉,乃28病脉之一,指脉来短小无力,不及本位,涩滞不畅,其率可疾数、可迟缓。 阵发性快速房颤,因脉力强弱不等,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即浮大,弱乃短小。以横向的寸关尺而言,出现寸部短小,关尺浮大;或关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关浮大;或寸关短小,尺浮大;关尺短小,寸浮大;寸尺短小,关浮大;或寸浮大,关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强弱之间则形成“浮而短”之涩脉。 止脉,即间歇脉,亦称歇止脉,非28病脉中的单一脉象,乃脉搏有间歇、停跳之统称。相当于早搏脉、房颤脉、房室传导阻滞脉及病窦脉等。 慢性持续性房颤,因室率下降,脉率在60~100次/分之间。此时,脉律不齐,脉率渐可数清,脉力强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颤时明显;浮大散乱之强已无,而应指不足、短小无力之弱仍在,即短脉仍在。以纵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当为浮取轻无,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轻无,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无,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复来”之止脉。特别是脉率在60~80次/分时,指下短小无力、难以接续、间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匀,短止相杂,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犹如轻刀刮竹,艰涩不畅,从而构成“短而止”之涩脉,或“一止复来”之涩脉。《诊家枢要》:“涩……往来极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濒湖脉学》:“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中医诊断学》:“涩脉……往来艰涩不畅,脉律与脉力不匀,应指如轻刀刮竹。”此止脉乃涩短之义,因“短脉涩小”,实则涩脉,非结代之脉。 《中医诊断学》:“涩脉与结代脉均有脉来缓慢,脉律不齐的特点。涩脉往来不利,其势艰难,三五不匀,似止非止,与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或代脉止有定数者显然不同……涩脉与结代脉实非类同。”即房颤之止脉与早搏之止(结代)脉不同。房颤之止脉,属异位节律,其强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匀,指下三五不调,无序杂乱,涩短并见;早搏之止脉,属窦性节律,其强弱大小一致,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无涩短之象。无论是快速房颤脉、还是慢性房颤脉,皆俱涩短之脉象,只不过快速房颤脉以散涩(短)为主,而慢性持续性者则以涩短(止)为主而已。故云: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 3. 涩脉细,沉细难寻;涩又散,浮大散乱 细脉:指脉细如线,指感为脉道狭小。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慢性房颤脉,因短小无力,难以接续,呈现脉体细弱、脉道狭小,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往来艰涩不畅,犹如轻刀刮竹。《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诊家正眼》:“涩脉蹇滞,轻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中医诊断学》:“涩脉,形细而行迟。”故云:涩脉细,沉细难寻。 快速房颤脉,因至数不清,快慢不一,脉律不整,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到位。脉形大小不一,脉位以浮大散乱为主。脉形非细,脉位非沉。故云:涩又散,浮大散乱。 4. 涩非迟,可数可迟 迟脉:指脉来迟缓,以至数而言,一息脉动不足四至,即脉率<60次/分。 《脉经》:“涩脉细而迟……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濒湖脉学》:“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从前贤之文字描述分析,涩脉之迟当指至数而言,即脉率<60次/分。但亦有持不同观点者,《中医脉象研究》:“关于涩脉象之‘迟’,也不应作至数之迟来理解。《病理学》曰:‘涩脉虽以形势之重滞不灵为主,不系乎至数之迟缓。究意往来既涩,其势必迟,所以叔和直谓之迟,其旨可于言外得之。’因此,迟字是指脉搏的起落形态,来去迟缓之意……涩脉则血流往来涩滞,但至数正常。”房颤临床常见的有阵发性快速和慢性持续性之分,快速房颤脉之脉率>100次/分,持续性房颤脉之脉率在60~100次/分,而临床观察,持续性房颤之脉率在<60次/分 者,没有上述二种脉率常见。由此可见,涩脉之脉率可疾数、可迟缓,非独迟也。故云:涩非迟,可(疾) 数可迟(缓)。 慢性房颤,当室率低于60次/分时,室率变得慢而规则,节律相对规整,其脉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谓迟脉。脉力相对均匀,但仍有短小无力,难以接续之感,可谓迟细而短。此时容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迟滞中时见一止”之结,或“迟中一止,良久方来”之代,或结代脉同见,正可谓“迟细短(散)时一止曰涩”之脉也,此等脉象可称结涩、或结代而涩。 5 结语 综上所述,涩脉脉象特征为脉来三五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与西医的房颤脉相同。 参考文献 [1] 金栋,何计清.涩脉新识[J].河北中医,1997,19(2):3. [2] 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 [3] 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2—233. [4] 散脉小议.中医杂志,1997,36(6):377. [5] 金栋.参伍不调话房颤[J].中医杂志,2001,41(1):60. [6] 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 [7] 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2—102. [8] 吕光荣.中医心病证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9] 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9—131.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 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子非孕既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楝实 楝实名金铃子。结实如弹,生青熟黄,十二月采之。 酸而纯苦,气寒,气薄味浓,降也。主治热厥心痛、上下部腹痛、疝气、利水道、疗虫痔、方书多主疝证、次遗精喘、诸逆冲上头痛、心胁胃脘腰痛、积聚小便数淋、溲血下血。、前阴诸疾、齿病等多种病症。
楝实 楝实名金铃子。结实如弹,生青熟黄,十二月采之。 酸而纯苦,气寒,气薄味浓,降也。主治热厥心痛、上下部腹痛、疝气、利水道、疗虫痔、方书多主疝证、次遗精喘、诸逆冲上头痛、心胁胃脘腰痛、积聚小便数淋、溲血下血。、前阴诸疾、齿病等多种病症。
涩脉 涩脉,脉象名。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涩与滑相反,脉来艰涩,如轻刀刮竹,滞涩不滑利。脉涩而无力,主精亏血少,脉道不充,血流不畅,所以脉气往来艰涩。脉涩而有力,主气滞血瘀,脉道受阻,血行不流利,故显涩象。 《医源资料库》:涩脉 ,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主血少伤精,津液亏损,或气滞血瘀。 涩脉脉象特征:脉来参伍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往来涩滞而无滑润感,脉搏起伏较徐缓,指下如轻刀刮竹状艰涩不畅的脉象。涩脉主气滞、血瘀、津亏、血少。因津亏血少,不能濡养经脉,血行不畅,脉气往来艰涩,故脉涩无力。如慢性出血、遗精、阳痿、肢体麻木、心痛肢冷等,常见脉涩无力。属虚证。若气滞血瘀,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涩而有力。如腹中包块,症瘕积聚等,常见脉涩有力,属实证。临床上,涩脉的形成,主要是因血液黏滞性和黏稠度的增大,常可测得涩脉者全血比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球压积值均增高,血沉值降低。血液流动性减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缓慢,遂呈涩脉。可见于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症、动脉硬化,及严重吐泻脱水者。涩脉与细脉兼见,主严重吐泻而津亏血少,不仅有脱水,且有休克之象,其血容量严重不足。涩脉与弦脉兼见,则主气滞血瘀,可见于冠心病、肺心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等。如这类疾病并见心律失常,则可呈涩脉与结脉相兼的脉象。在临床上,涩脉需与迟脉、结脉相鉴别。迟脉以脉率小(每分钟59次以下)为特征,脉势并无艰涩不畅感;而涩脉以往来艰涩为特征,脉率可以正常。涩脉的脉律规整,无歇止脉,结脉则脉有歇止,脉率小,容易鉴别。滑脉与涩脉在脉形、脉势上相反:滑脉往来流利,起伏快,有圆滑流畅指感;而涩脉则往来艰涩,起伏慢,有如轻刀刮竹的不畅感。 涩脉探讨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第16卷第12期P1101-1102) 涩脉属28病脉之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复杂脉象。历代医家对涩脉的描述有“迟细短散止”、“三五不调”等称谓;或过于文字化,如“轻刀刮竹”、“病蚕食叶”、“如雨沾沙”等,很难掌握。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症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涩脉本身是一种复合脉,涩短散止等诸脉可以并见,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及心电图检查,发现涩脉是房颤脉。因房颤有阵发性快速(脉率>100次/分)和慢性持续性(脉率60~100次/分)之分,故脉象不尽相同。当心电图确诊为房颤时,去体会中医的涩(散短止)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准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有帮助。兹不揣浅陋,根据历代脉学著作,参以现代学者的观点,并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心电图及个人的临床体会,对涩脉脉象特征,探讨如下。 1. 涩可散,散涩并见 《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王叔和《脉经》确立并规范了24种常见脉象名称和特征,使脉象有了明确的命名标准;李时珍《濒湖脉学》可谓集前人研究脉学之大成,二位前贤皆系涩散(短止)并提,临床确实如此,涩散脉可以并见。涩散脉相当于阵发性快速房颤脉。 阵发性房颤,因心房快速不协调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一般在100~180次/分。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100次/分,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脉诊,脉律绝对不规则,散乱无序;脉率>100次/分,快慢不一,至数不清,脉率少于心率(脉搏短绌);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过于本位,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弱之间显得节律绝对不齐,散乱错杂无序,至数不清,快慢不一,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乍疏乍数,长短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轻飘无根。此正中医28病脉中的散(涩)脉和怪脉之解索脉。 散脉,《脉经》:“大而散……有表无里。”《濒湖脉学》:“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诊家正眼》:“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中医诊断学》:“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由此可见,散脉是一种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绝对不齐,至数快慢不均,脉力强弱不等的散乱脉象。 快速房颤,因脉搏力量强弱不等,强即浮大,弱乃短小;强弱之间在寸关尺三部就形成了“浮而短”之涩脉。散中有涩,涩中有散。故云:涩可散,散涩并见。《中医心病证治》:“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三五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识别的关键是:参差不齐,三五不调,来去无定至难齐,故统称为涩散脉。”并认为“涩散脉症……似现代医学所述心房纤颤。” 2. 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 《濒湖脉学》:“涩……往来难,短且散……兼短脉。”《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短脉涩小。”涩在短中求,短脉是构成涩脉的基本脉象之一。短脉,乃28病脉之一,指脉来短小无力,不及本位,涩滞不畅,其率可疾数、可迟缓。 阵发性快速房颤,因脉力强弱不等,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即浮大,弱乃短小。以横向的寸关尺而言,出现寸部短小,关尺浮大;或关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关浮大;或寸关短小,尺浮大;关尺短小,寸浮大;寸尺短小,关浮大;或寸浮大,关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强弱之间则形成“浮而短”之涩脉。 止脉,即间歇脉,亦称歇止脉,非28病脉中的单一脉象,乃脉搏有间歇、停跳之统称。相当于早搏脉、房颤脉、房室传导阻滞脉及病窦脉等。 慢性持续性房颤,因室率下降,脉率在60~100次/分之间。此时,脉律不齐,脉率渐可数清,脉力强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颤时明显;浮大散乱之强已无,而应指不足、短小无力之弱仍在,即短脉仍在。以纵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当为浮取轻无,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轻无,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无,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复来”之止脉。特别是脉率在60~80次/分时,指下短小无力、难以接续、间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匀,短止相杂,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犹如轻刀刮竹,艰涩不畅,从而构成“短而止”之涩脉,或“一止复来”之涩脉。《诊家枢要》:“涩……往来极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濒湖脉学》:“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中医诊断学》:“涩脉……往来艰涩不畅,脉律与脉力不匀,应指如轻刀刮竹。”此止脉乃涩短之义,因“短脉涩小”,实则涩脉,非结代之脉。 《中医诊断学》:“涩脉与结代脉均有脉来缓慢,脉律不齐的特点。涩脉往来不利,其势艰难,三五不匀,似止非止,与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或代脉止有定数者显然不同……涩脉与结代脉实非类同。”即房颤之止脉与早搏之止(结代)脉不同。房颤之止脉,属异位节律,其强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匀,指下三五不调,无序杂乱,涩短并见;早搏之止脉,属窦性节律,其强弱大小一致,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无涩短之象。无论是快速房颤脉、还是慢性房颤脉,皆俱涩短之脉象,只不过快速房颤脉以散涩(短)为主,而慢性持续性者则以涩短(止)为主而已。故云: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 3. 涩脉细,沉细难寻;涩又散,浮大散乱 细脉:指脉细如线,指感为脉道狭小。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慢性房颤脉,因短小无力,难以接续,呈现脉体细弱、脉道狭小,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往来艰涩不畅,犹如轻刀刮竹。《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诊家正眼》:“涩脉蹇滞,轻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中医诊断学》:“涩脉,形细而行迟。”故云:涩脉细,沉细难寻。 快速房颤脉,因至数不清,快慢不一,脉律不整,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到位。脉形大小不一,脉位以浮大散乱为主。脉形非细,脉位非沉。故云:涩又散,浮大散乱。 4. 涩非迟,可数可迟 迟脉:指脉来迟缓,以至数而言,一息脉动不足四至,即脉率<60次/分。 《脉经》:“涩脉细而迟……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濒湖脉学》:“脉来三至号为迟,小?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从前贤之文字描述分析,涩脉之迟当指至数而言,即脉率<60次/分。但亦有持不同观点者,《中医脉象研究》:“关于涩脉象之‘迟’,也不应作至数之迟来理解。《病理学》曰:‘涩脉虽以形势之重滞不灵为主,不系乎至数之迟缓。究意往来既涩,其势必迟,所以叔和直谓之迟,其旨可于言外得之。’因此,迟字是指脉搏的起落形态,来去迟缓之意……涩脉则血流往来涩滞,但至数正常。”房颤临床常见的有阵发性快速和慢性持续性之分,快速房颤脉之脉率>100次/分,持续性房颤脉之脉率在60~100次/分,而临床观察,持续性房颤之脉率在<60次/分 者,没有上述二种脉率常见。由此可见,涩脉之脉率可疾数、可迟缓,非独迟也。故云:涩非迟,可(疾) 数可迟(缓)。 慢性房颤,当室率低于60次/分时,室率变得慢而规则,节律相对规整,其脉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谓迟脉。脉力相对均匀,但仍有短小无力,难以接续之感,可谓迟细而短。此时容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迟滞中时见一止”之结,或“迟中一止,良久方来”之代,或结代脉同见,正可谓“迟细短(散)时一止曰涩”之脉也,此等脉象可称结涩、或结代而涩。 5 结语 综上所述,涩脉脉象特征为脉来三五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与西医的房颤脉相同。 参考文献 [1] 金栋,何计清.涩脉新识[J].河北中医,1997,19(2):3. [2] 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 [3] 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2—233. [4] 散脉小议.中医杂志,1997,36(6):377. [5] 金栋.参伍不调话房颤[J].中医杂志,2001,41(1):60. [6] 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 [7] 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2—102. [8] 吕光荣.中医心病证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9] 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9—131.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 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子非孕既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内观 (佛家)内观(毗婆舍那,Vipassana)在印度巴利语中,意思是观察如其本然的实相。是印度最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在长久失传之后,两千五百多年前被释迦牟尼佛重新发现。 内观的意思是如实观察,也就是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这种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就是净化的过程。 内观是往内观察自己身心实相的一个方法,以智慧洞见一切烦恼的根源,从中解脱;内观是开展内心智慧及发展爱心的一种过程,使人能以安详的心态去面对生命的起伏;内观是对治身心痛苦的一剂良药,使内心达到完全的净化,对一切众生充满爱与慈悲。 内观是佛陀教导的精髓,可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痛苦、实践真理、体证涅盘。中国内观中心有七处:福建龙岩南禅寺内观中心,福建厦门真寂寺内观中心,辽宁丹东双灵寺内观中心,都江堰般若寺内观中心,内蒙古包头内观中心,甘肃庆阳内观中心,北京云中阁内观中心。
回肠九转【解释】好像肠子在旋转。形容内心痛苦焦虑已极。【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示例】元洪数月以来,踌躇再四,爱功忧乱,五内交萦,~,忧心百结。 ◎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四回【近义词】回肠百转【语法】补充式;作定语;形容内心痛苦万分,焦虑不安
【解释】好像肠子在旋转。形容内心痛苦焦虑已极。【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示例】元洪数月以来,踌躇再四,爱功忧乱,五内交萦,~,忧心百结。 ◎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四回【近义词】回肠百转【语法】补充式;作定语;形容内心痛苦万分,焦虑不安
红花 (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拉丁学名:Carthamus tinctorius L.),别名:红蓝花 、刺红花,菊科、红花属植物,干燥的管状花,橙红色,花管狭细,先端5裂,裂片狭线形,花药黄色,联合成管,高出裂片之外,其中央有柱头露出。具特异香气,味微苦。以花片长、色鲜红、质柔软者为佳。 主产河南、湖南、四川、新疆、西藏等地。活血通经,散瘀止痛,有助于治经闭、痛经、恶露不行、胸痹心痛、瘀滞腹痛、胸胁刺痛、跌打损伤、疮疡肿痛疗效。有活血化瘀,散湿去肿的功效,避免孕妇使用,否则会造成流产。
没药 没药,中药名。为橄榄科植物地丁树Commiphora myrrha Engl.或哈地丁树Commiphora molmol Engl.的干燥树脂。分为天然没药和胶质没药。分布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南部等地。具有散瘀定痛,消肿生肌之功效。常用于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经经闭,产后瘀阻,癥瘕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等病症的治疗。
红花 (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拉丁学名:Carthamus tinctorius L.),别名:红蓝花 、刺红花,菊科、红花属植物,干燥的管状花,橙红色,花管狭细,先端5裂,裂片狭线形,花药黄色,联合成管,高出裂片之外,其中央有柱头露出。具特异香气,味微苦。以花片长、色鲜红、质柔软者为佳。 主产河南、湖南、四川、新疆、西藏等地。活血通经,散瘀止痛,有助于治经闭、痛经、恶露不行、胸痹心痛、瘀滞腹痛、胸胁刺痛、跌打损伤、疮疡肿痛疗效。有活血化瘀,散湿去肿的功效,避免孕妇使用,否则会造成流产。
没药 '没药,中药名。为橄榄科植物地丁树Commiphora myrrha Engl.或哈地丁树Commiphora molmol Engl.的干燥树脂。分为天然没药和胶质没药。分布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南部等地。具有散瘀定痛,消肿生肌之功效。常用于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经经闭,产后瘀阻,症瘕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等病症的治疗。
辞典解释椎心蚀骨 zhuī xīn shí gǔ 比喻内心痛苦、倍受煎熬。 如:「一连串的挫折与打击,对他而言,是种椎心蚀骨之痛。」
溷溷 hùn hùn 溷溷 (1).乱;混浊。《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一·周文王<拘幽操>》:“ 殷 道溷溷,浸浊烦兮,朱紫相合,不别分兮。”《针灸甲乙经·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发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虫》:“胸脇背相引痛,心下溷溷,呕吐多唾。” 宋 文同 《超然台词》:“踬余之所行兮,溷溷其安之。” (2).浑噩。
伤心惨目【解释】伤心:使人心痛;惨目:惨不忍睹。形容非常悲惨,使人不忍心看。【出处】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伤心惨目,有如是也?”【示例】因得常哭于芸娘之墓,形单影只,备极凄凉。且偶经故居,~。 ◎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近义词】惨不忍睹【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小山 (中国内地男歌手)小山,原名左中山,1981年12月13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阜阳市,中国内地流行乐男歌手。 2003年10月因参加安徽省阜阳市曼哈顿杯新秀歌唱大赛获冠军,而正式出道。2009年6月与北京美力音乐合作推出原创单曲《男人的诺言》、《你的王子》;7月16日发行个人专辑《男人伤心不流泪》;12月6日发布个人单曲《分手就分手》。2013年1月1日发行单曲《心痛2013》;10月18日发行单曲《大声说我爱你》。2015年5月发布单曲《最后的表白》;6月25日发布单曲《心痛2015》。 小山 (词语) 小山 xiǎo shān 1、文体名。 汉 王逸 《解题》:“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其义犹《诗》有小雅、大雅也。” 2、与“大山”相对。指小的山。《史记·封禅书》:“二曰地主,祠太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於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 3、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解释】伤心:使人心痛;惨目:惨不忍睹。形容非常悲惨,使人不忍心看。【出处】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伤心惨目,有如是也?”【示例】因得常哭于芸娘之墓,形单影只,备极凄凉。且偶经故居,~。 ◎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近义词】惨不忍睹【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缠绵悱恻【解释】悱恻:悲苦的样子。旧时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也指文章感情婉转凄凉。【出处】晋·潘岳《寡妇赋》:“思缠绵以瞀乱兮,心摧伤以怆恻。”【示例】他是个忠臣,而且是个~的忠臣。 ◎朱自清《经典常谈·辞赋》【近义词】悱恻缠绵、缠绵凄怆【反义词】超然物外【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十分悲痛而不能发泄
心如刀剉【解释】犹心如刀割。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行间 行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荥穴,五行属火。位于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目,肝肾、前阴,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雀目内障,目赤红肿,迎风流泪,疝气,茎中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症瘕积聚,遗精白浊,遗尿,癃闭,厥证,善惊,癫痫,中风,急慢惊风,厥心痛,咳逆,呕吐,胸胁痛,少腹肿,手足拘急,四肢厥冷,口眼歪斜等。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
行间 行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荥穴,五行属火。位于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目,肝肾、前阴,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雀目内障,目赤红肿,迎风流泪,疝气,茎中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症瘕积聚,遗精白浊,遗尿,癃闭,厥证,善惊,癫痫,中风,急慢惊风,厥心痛,咳逆,呕吐,胸胁痛,少腹肿,手足拘急,四肢厥冷,口眼歪斜等。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
【解释】悱恻:悲苦的样子。旧时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也指文章感情婉转凄凉。【出处】晋·潘岳《寡妇赋》:“思缠绵以瞀乱兮,心摧伤以怆恻。”【示例】他是个忠臣,而且是个~的忠臣。 ◎朱自清《经典常谈·辞赋》【近义词】悱恻缠绵、缠绵凄怆【反义词】超然物外【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十分悲痛而不能发泄
中泉 中泉,中医腧穴,别名池泉、腕痛点,出自于《奇效良方》。中泉在腕背侧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处。主治心痛,胸中气满不得卧,肺胀满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唾血及腹中诸气痛。直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心悸 (中医病证名)心悸是中医病证名,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心脏常见病证。 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 西医学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心热 ①病证名。泛指心的各种热性病证。又称心气热。火气通于心,而心主血脉,藏神,故心气亢盛多表现为火热之证,影响神志及血脉。症见心中烦热,睡眠不宁,喜笑不休或神志昏愦,面红,口渴,小便黄,舌红,脉数等。治以清心泻火为大法。 ②五脏热之一。由心热引起的证候。《小儿药证直诀》:“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也。导赤散主之。”《证治准绳·幼科》:“心热者,额上先赤,心烦心痛,掌中热而口秽,或壮热饮水,巳午时益甚,宜泻心汤、导赤散、安神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