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着急的词语:焦急、忐忑、急切、慌张、着急、心急如焚、急不可耐、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匆匆、急于求成、急不可待、急于上火、急中生智、急躁、手忙脚乱、心急火燎、急急忙忙、急于事成、急于求成。
干着急 干着急:汉语词汇 干着急:徐志摩诗作 干着急 (汉语词汇)干着急,汉语词汇,俗语。 注音:gān zháo jí 释义:白白地着急,徒然心急。
干着急 干着急:汉语词汇 干着急:徐志摩诗作 干着急 (汉语词汇)干着急,汉语词汇,俗语。 注音:gān zháo jí 释义:白白地着急,徒然心急。
着急 着急意为.焦躁不安,赶紧。词意是形容焦躁不安,十分心急。
惊急 1、势头猛烈而急速。 《梁书·张缅传》:“岸曜舟而不进,水腾沙以惊急。”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溪有四十七濑,濬流惊急,奔波聒天。” 2、心惊而焦急。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父亲的仇?父亲有什么仇呢?’他前进几步,惊急地问。” 巴金 《秋》十五:“‘三老爷,你今天究竟怎么了?’ 张氏 惊急地问道。” 3、因意外的刺激而过分紧张,惊慌着急。形容危险紧急。亦指危险紧急的情况、事情。 《尔雅·释地》“北方有比肩焉” 晋·郭璞 注:“此即半体之人,各有一鼻一孔、一臂、一脚,亦犹鱼鸟之相合,更望备惊急。” 词语分开解释: 惊:jīng 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惊车。惊群。马惊车败。 急:jí 焦燥:急躁。着急。焦急。 气恼,发怒:急眼。 使着急:这件事真急人。 匆促:急促。急功近利。
惊急 1、势头猛烈而急速。 《梁书·张缅传》:“岸曜舟而不进,水腾沙以惊急。”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溪有四十七濑,濬流惊急,奔波聒天。” 2、心惊而焦急。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父亲的仇?父亲有什么仇呢?’他前进几步,惊急地问。” 巴金 《秋》十五:“‘三老爷,你今天究竟怎么了?’ 张氏 惊急地问道。” 3、因意外的刺激而过分紧张,惊慌着急。形容危险紧急。亦指危险紧急的情况、事情。 《尔雅·释地》“北方有比肩焉” 晋·郭璞 注:“此即半体之人,各有一鼻一孔、一臂、一脚,亦犹鱼鸟之相合,更望备惊急。” 词语分开解释: 惊:jīng 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惊车。惊群。马惊车败。 急:jí 焦燥:急躁。着急。焦急。 气恼,发怒:急眼。 使着急:这件事真急人。 匆促:急促。急功近利。
发急 发急,指着急,变得无耐心。
急忙 急忙,指因为着急而行动加快。如:急忙下指示。
焦急 (汉语释义)焦急,指非常着急。如:整个晚上都为这件事焦急。
发急 发急,指着急,变得无耐心。
干瞪眼 (扑克牌游戏)干瞪眼是较流行的扑克牌游戏,号称比斗地主刺激10倍。2-4人都能玩,打牌过程中,你的牌局命运变化多样,有可能最后一张牌,让你从落魄输家变成最终赢家! 干瞪眼是流行的新玩法,它起源于四川,当时是一群无聊的玩家在玩牌时偶然发明的玩法,然后迅速风靡全国。 “干瞪眼”,顾名思义,就是我能出牌的时候,你不能出牌,让你的对家干着急,这么另类的打法想必大家第一次听说吧,而在感受这种另类的玩法更是新鲜的事情。 干瞪眼 (汉语释义)干瞪眼,是汉语词汇,解释为形容空着急而无可奈何。
起急 起急,指着急;发急。
情急 情急,汉语词汇,指因为某种形势所迫而心中着急。
干瞪眼 (扑克牌游戏)干瞪眼是较流行的扑克牌游戏,号称比斗地主刺激10倍。2-4人都能玩,打牌过程中,你的牌局命运变化多样,有可能最后一张牌,让你从落魄输家变成最终赢家! 干瞪眼是流行的新玩法,它起源于四川,当时是一群无聊的玩家在玩牌时偶然发明的玩法,然后迅速风靡全国。 “干瞪眼”,顾名思义,就是我能出牌的时候,你不能出牌,让你的对家干着急,这么另类的打法想必大家第一次听说吧,而在感受这种另类的玩法更是新鲜的事情。 干瞪眼 (汉语释义)干瞪眼,是汉语词汇,解释为形容空着急而无可奈何。
干急 干急,指心里着急而无能为力。
着忙 着慌;着急。最早出自《宣和遗事》前集·
干急 干急,指心里着急而无能为力。
憨急 憨急是汉语词汇,拼音为 hān jí,意思是傻急,干着急。出自周原 《覆灭》四。
急于 急于,读音jí yú,是汉语词汇,解释为着急地想来或去。
急火火 形容非常着急。《中国民间故事选·托塔李天王三》:“李天王急火火的还没来到县城,半路上正好碰上县官。”李汉平《“吓一跳”的故事》:“﹝他们﹞跳上三辆大卡车,急火火地出发了。”
眼急 【汉字】:眼急 睁眼看,干着急。形容无可奈何。《人民日报》1971.9.22:“土改后, 银达乡 的冬学、识字班、民校立刻兴办起来了。这时,贫下中农欢欣鼓舞,地主分子却看了眼急。”
急扯白脸 急扯白脸(jí chě bái liǎn)通常指的是因为着急而脸上变色。
急扯白脸 急扯白脸(jí chě bái liǎn)通常指的是因为着急而脸上变色。
着极 【引证解释】着急。《醒世姻缘传》第六回:“我也是年下着极,要打发人家帐哩。”《醒世姻缘传》第十回:“ 高氏 道:‘你看这糊涂爷!比方有人屈枉你怎么要钱,怎么酷,你着极不着极?’”
犯不着 犯不着,fàn bù zháo,汉语词语,意思是犯不着为这点小事儿着急。
着极 【引证解释】着急。《醒世姻缘传》第六回:“我也是年下着极,要打发人家帐哩。”《醒世姻缘传》第十回:“ 高氏 道:‘你看这糊涂爷!比方有人屈枉你怎么要钱,怎么酷,你着极不着极?’”
油回磨转 yóu huí mò zhuàn 比喻拿不出主意,非常着急的样子。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三回:“急的敬济只是油回磨黑转,转眼看见金莲身底下露出钥匙带儿来。”
油回磨转 yóu huí mò zhuàn 比喻拿不出主意,非常着急的样子。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三回:“急的敬济只是油回磨黑转,转眼看见金莲身底下露出钥匙带儿来。”
着慌 着慌,读音zháo huāng,汉语词语,指着急,慌张。
焦烦 着急烦躁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萧红》:“我的确常常感到焦烦,但力所能做的,就做。” 萧红 《生死场》四:“ 赵三 焦烦着,他看着一只鸡被孩子们打住。”
焦烦 着急烦躁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萧红》:“我的确常常感到焦烦,但力所能做的,就做。” 萧红 《生死场》四:“ 赵三 焦烦着,他看着一只鸡被孩子们打住。”
焦心 焦心,汉语词语, 拼音:jiāo xīn, 释义:指着急,忧虑。
心焦 心焦,指心中着急烦躁。
跺脚 跺脚,读音是duò jiǎo,汉语词语,释义是表示着急、生气、悔恨等情绪。
跺脚 跺脚,读音是duò jiǎo,汉语词语,释义是表示着急、生气、悔恨等情绪。
撒极 撒极,是汉语词汇,解释为方言,着急。
燋心 燋心,是汉语词汇,解释为忧虑,着急。
撒极 撒极,是汉语词汇,解释为方言,着急。
毛头毛脑 词语 毛头毛脑 拼音 máo tóu máo nǎo 解释 地方用语,形容年轻人的鲁莽冒失或很着急的样子。
毛头毛脑 词语 毛头毛脑 拼音 máo tóu máo nǎo 解释 地方用语,形容年轻人的鲁莽冒失或很着急的样子。
船到桥门自然直【解释】意谓事先不用着急,到时候问题总可以解决。这是在无可奈何中强作宽慰的说法。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 黄二官 :不要这样想,‘船到桥门自然直’,我们慢慢的总有法子好想。”亦作“ 船到橋頭自會直 ”。 程树榛 《钢铁巨人》十三:“俗语说,船到桥头自会直,那就到哪会说哪会话吧!”
发焦 fā jiāo 发焦 1.感到着急。2.烧焦并散发出焦味。
焦思苦虑【解释】着急忧虑,苦心思考。
焦闷 焦闷(jiāo mèn)即指着急而烦闷。
撂蹶子 撂蹶子释义是骡马乱踢后脚。喻人着急时的莽撞行动。
【解释】意谓事先不用着急,到时候问题总可以解决。这是在无可奈何中强作宽慰的说法。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 黄二官 :不要这样想,‘船到桥门自然直’,我们慢慢的总有法子好想。”亦作“ 船到桥头自会直 ”。 程树榛 《钢铁巨人》十三:“俗语说,船到桥头自会直,那就到哪会说哪会话吧!”
顿足 顿足,汉语词汇, 拼音:dùn zú 释义:指以脚跺地。多形容情绪激昂或极其悲伤、着急。
上紧 上紧,汉语词汇。 拼音:shàng jǐn 释义:1、赶快;加紧。2、起劲。3、着急。
跌脚搥胸【解释】以足跺地,以拳敲胸。表示气愤、着急、悲痛等感情。
上紧 上紧,汉语词汇。 拼音:shàng jǐn 释义:1、赶快;加紧。2、起劲。3、着急。
顿足 顿足,汉语词汇, 拼音:dùn zú 释义:指以脚跺地。多形容情绪激昂或极其悲伤、着急。
燋悚 燋悚,读音为jiāo sǒng ㄐㄧㄠ ㄙㄨㄙˇ,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着急、害怕。燋,通“ 焦 ”。
【解释】着急忧虑,苦心思考。
焦闷 焦闷(jiāo mèn)即指着急而烦闷。
发焦 fā jiāo 发焦 1.感到着急。2.烧焦并散发出焦味。
【解释】以足跺地,以拳敲胸。表示气愤、着急、悲痛等感情。
郭令公 郭子仪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年八十五寿终,赐谥忠武,配飨代宗庙廷。 郭子仪的父亲祁国公郭敬之,历任绥州、渭州、桂州、寿州、泗州五州刺史。 郭子仪身材魁梧,体魄健壮,相貌秀杰。他不仅武艺高强、阵法娴熟,而且公正无私,不畏权贵。 传说,他20岁时,在河东(今山西)服役,曾犯过军纪,按律处斩。在押赴刑场的途中被 郭子仪题跋全身像 当时著名诗人李白发现。李白见他相貌非凡,凛然不惧的样子,甚感可惜,认为其非平庸之辈。后来,郭子仪果然不负所望。参加武举考试后,便获高等补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之职。天宝八年(749年),出任安塞军使,拜左卫大将军。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他已出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由于唐玄宗专宠杨贵妃,不理朝政,政治十分腐败。他又在边镇设10个节度使共拥兵49万,而中央禁军不过12万人。节度使后来又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逐渐发展成割据势力,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 安禄山,本姓康,是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混血胡人。母亲是巫婆。他年少丧父,随母改嫁到虏族将领安延偃家,因而改姓为安,字禄山。开元初年,安延偃携带他投归了唐朝,在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部队里做事。张守珪见他作战勇敢又有智谋,就把他收为养子,并推荐给朝廷。天宝元年(742年),御史中丞张利贞到河北采访,安禄山对他百般谄媚,拿出很多金钱结好张利贞的左右人员作为私恩。张利贞入朝,极称安禄山有才干,玄宗便任用他为平卢节度使兼任柳城太守。第二年入朝,玄宗很欣赏安禄山办事干净利落,于是升为骠骑大将军。第三年,又兼任了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此时宰相李林甫专权,安禄山便大肆贿赂他。李林甫嫉恨儒臣因战功提升,对自己不利,便劝玄宗大批启用蕃将,因此皇帝对安禄山的宠爱更加牢固。安禄山大行韬晦之计。他表面上装作愚蒙不敏以掩盖其奸诈。天子让他去见皇太子,他故意不叩拜,左右官员指责他,安禄山说:“臣不识朝廷礼仪,皇太子是何官?”皇帝说:“我百年后将皇位付给 他。” 安禄山谢罪说:“臣愚蠢,只知天下有陛下,而不知有太子,罪该万死。”于是再叩拜。当时杨贵妃得到皇帝的宠幸,安禄山即请求做贵妃的养子,皇帝同意了。他叩拜时,必先叩拜贵妃后叩拜皇帝,皇帝对此感到奇怪,他回答说:“蕃人是先母后父。”皇帝非常高兴。从此以后安禄山存有朝廷不难对付的心理,令麾下刘骆谷居住在京师,为他窥伺朝廷的动静。安禄山晚年更加肥胖,腹部松弛到膝盖,两只臂膊用力拉牵着腹部才能行走,可在皇帝面前跳起《胡旋舞》,仍然迅疾如风。皇帝看着他的腹部说:“胡儿腹中有何物而这样大?”安禄山说:“惟有一片赤心!”玄宗于是被他的赤诚所感动。天宝六年又进升为御史大夫,封他的妻子段氏为国夫人。皇帝给安禄山在京师建立府第,让宦官监督工程,告诫他们说:“要好好部署,安禄山的眼孔大,不要令他笑话我。”为他雕窗镂户,台观池沼的华丽都超过了他的身份。皇帝登临勤政殿,御座的东间特设金鸡幛,中置一榻,诏令安禄山坐,来表示对他的恩宠。太子进谏说:“自古以来幄座不是人臣应当享有的,陛下宠爱安禄山过分,必然要骄慢。”玄宗置若罔闻。 当时国家由于长期太平,人民已忘记战争,皇帝春秋已高,被受宠的美人牵制封固,李林甫、杨国忠更替把持朝政,纲纪大乱。安禄山估计天下可取,造反的阴谋日益炽盛,每当他经过朝堂龙尾道时,就要向南北侧目窥察,好久才离去。安禄山回到范阳后筑雄武城,扩充兵士,积聚粮食,暗中派遣胡商到各地经商,每年坐收百万之利,同时为他采购了大量战略物资,以备叛乱。为了迷惑皇帝,他骗诱契丹各酋长,大排酒宴,酒中放麻药,待他们喝得酣醉,将其全部斩首,先后杀戮数千人,将被杀人的耳朵献到阙下。皇帝不知真情,赏赐给他铁券(免死牌),进为东平郡王。安禄山还不满足,又求兼领河东,玄宗遂拜他为云中太守,河东节度使。他遂兼制3个道,兵力称雄天下。安禄山造反的苗头皇太子和宰相都有察觉。杨国忠屡次上奏说明安禄山的野心,唐玄宗也有些不放心了,杨国忠出主意说:“现在把安禄山召进京来,他若有意造反,怕我们扣留他,肯定不敢来;若无意造反,他就敢来,这叫‘做贼心虚’。”唐玄宗觉得是个办法,就下旨召安禄山进京,不几日,安禄山真的来了,唐玄宗悬着的心也就放下了,他庆幸自己没有错怪安禄山,并在华清宫摆宴招待。酒酣之际,安禄山在唐玄宗面前放声大哭,边哭边诉怨道:“臣是蕃人,受人歧视,又没有一点学问,可是圣明的皇上并不嫌弃,不断地提拔,我真是感激不尽啊!臣不知什么地方得罪了杨国忠,他一直想要杀掉我,请皇上为我作主啊!”唐玄宗听了这一番哭诉,更加同情和信任安禄山了,还授给他左仆射的官职。安禄山从京城出来,惟恐杨国忠有埋伏,疾行出关,以日行300百里的速度返回了自己的范阳老窝。从此,再有人报告说安禄山要造反,唐玄宗就怒气冲冲地斥责报告人诬陷,还将他绑缚送给安禄山处置。但报告人还是很多,有人拿出了确凿的证据,唐玄宗才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他还是采用杨国忠的计策,降旨召安禄山进京。可是,这次安禄山称病推辞了。唐玄宗又施一计,为安禄山的儿子赐婚,要安禄山前来认亲,安禄山还是推辞不往。唐玄宗一切都想过来了,可是为时已晚。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召集了诸蕃兵马15万人,号称20万,日夜兼程,以每天60里的速度长驱南下杀入中原。 自“贞观之治”以来,唐朝各地多年未发生战争。军队战斗力锐减,军备空虚。因此,当叛军打来的时候,黄河以北24郡的文官武将,有的开城迎敌,有的弃城逃跑,有的被叛军擒杀。安史叛军长驱南下,势如破竹,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叛军每到一个地方,烧杀掳掠,奸淫妇女,强抽壮丁,残害百姓,无恶不作,使得沦陷区广大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长期沉溺于游乐宴饮的唐玄宗由于对这场叛乱毫无应变的准备,事到临头,仓促应战。他急派封常清、高仙芝去东京洛阳募兵抵抗,但洛阳很快陷落。玄宗在盛怒之下,处斩了封、高二将。 在这紧急关头,玄宗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朔方(唐方镇名,镇治在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右兵马使郭子仪被升任为朔方节度使,奉命率兵东讨叛军。郭子仪立即亲赴校场,检阅三军,誓师出征。756年四月,朔方军旗开得胜,一举收复重镇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大败叛军薛忠义,坑其骑兵2000人。接着郭子仪又使别将公孙琼岩率2000骑兵攻击马邑(今山西省朔县东北),大获全胜。马邑的收复使东陉关得以重开,从而打通了朔方军与太原军的联系,使安禄山下太原,入永济,夹攻关中之军事行动无法实现。从而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捷报传到京城长安,人心稍安,郭子仪以功加御史大夫。 朝廷命郭子仪回到朔方,补充兵员,从正面战场出击叛军,以图收复洛阳。郭子仪则认为,必须夺取河北各郡,切断洛阳与安禄山老窝范阳之间的联系,绝其后方供给线,才能有效地打击叛军前线的有生力量。这一出击方向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经郭子仪的推荐,朝廷任命李光弼(契丹人)为河东节度使。郭子仪分了1万军队给李光弼,送他出征。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陉口,一连收复7座县城,直奔常山(今河北正定)。史思明闻讯,率5万大军从西包围李光弼于常山。双方展开激战持续40多天。李光弼消耗很大,寡不敌众,被迫困守。只得派人向郭子仪求援。郭子仪急率军东进,火速驰至常山,与李光弼会合,以10万官军,与史思明会战于九门城(今河北省藁城西北)南,大获全胜。 史思明新败后,又收整了5万叛军,退守博陵。博陵是河北重镇,易守难攻。郭、李两部久攻不下,郭子仪决定退守常山,采取先疲后打的战略,转战歼敌。史思明求胜心切,采取了追踪跟进的策略,企图重创唐军。“我行亦行,我止亦止”。郭子仪将计就计,亲选500精锐骑兵,交相掩护,牵着史思明的叛军疾速北进。史思明不知是计,一连追了3天3夜,追到唐县时,才发现前面只有500骑兵,方知上当,然而已经人困马乏。郭子仪乘其疲惫不堪之机,返军掩杀,大败史思明于沙河,又打了—个大胜仗。 安禄山忽闻败报,心惊胆寒。急忙从洛阳抽调2万兵马,派谢希德北上增缓。又发范阳老巢的精兵万余人,令牛廷蚧南下助战。会合5万叛军准备卷土重来。郭子仪这时驻扎恒阳(今河北曲阳),他见贼兵兵锋甚锐,兵力大增,欲求决战,仍然实行疲敌战术。加紧修缮防御工事,深沟高垒,严阵以待。“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夜袭其幕”,使5万叛军欲战不能,欲退不可,大大挫伤了敌人的锐气。特别是郭子仪的扰敌战术,使叛军整日提心吊胆,不得安宁。当叛军被拖到相当疲劳的程度时,郭子仪对李光弼说:“敌已疲惫,可战。”于是在嘉山(今河北定县)摆开了战场,布好战阵,史思明等叛将也列阵而至,郭子仪指挥得当,唐军奋勇无畏,锐不可当。叛军士气低落,阵势混乱,四处溃逃。史思明见败局已定,吓得慌不择路,坠下战马,丢了头盔,连靴子都跑掉了,光着两脚,拄着一条断枪,逃回博陵。叛军被斩杀4万多人,被生擒5000余人,损失战马5000余匹。郭子仪指挥官军乘胜前进,进围博陵,声威大振。嘉山一战,对军心民心产生极大的影响。河北10多郡,自发集结武装,支援和响应官军,地方 军民纷纷诛杀叛兵叛将,归迎唐朝。 安禄山丢失河北,则后方交通线被切断。叛军将士家在范阳者,都惶惶不安,忧虑后退无路。安禄山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恐慌,对他的军师高尚、严庄骂道:“你们叫我反唐,说是万无一失。现在起兵已经几个月了,后路被郭子仪切断,只剩下汴、郑几州,进退两难,万无一失在哪里?”他和谋士们不得已才考虑出一个放弃洛阳,撤回范阳的计议。 郭子仪在河北的辉煌战绩,扭转了唐军仓卒应战的被动局面,改变了整个战争形势。这时郭子仪提出了坚守潼关,挥军北上,直捣范阳的方略。如果朝廷采纳这个方略,平定安史之乱指日可待。但是,唐玄宗却听不进郭子仪的正确意见,而对杨国忠却言听计从。结果造成潼关失守。叛军从困境中得以解脱,使战局急剧恶化。 当时驻守潼关的哥舒翰是位突厥人。立过许多战功,担任过陇右和河西两镇的节度使。此时由于年老多病,已回长安居家休养。安禄山叛军进逼潼关时,唐玄宗为了借重哥舒翰的威名吓走敌人,就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元帅由太子李亨挂名),领兵御敌。哥舒翰推辞不准,只得抱病出征,把军队驻扎在潼关一带。他十分清楚,自己带领的十几万唐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并不能打硬仗,守住潼关就不错了。因此采取以守为攻的稳妥之计,潼关守得很好。杨国忠看到哥舒翰兵权在握,怕对自己造成威胁,权势不保,于是插手哥舒翰的作战指挥。杨国忠密奏唐玄宗,派使者催促哥舒翰速出潼关,收复陕郡、洛阳。哥舒翰明知这样蛮干,只能招致失败,可是又不能违抗圣旨,他失声痛哭一场后,怀着视死如归的悲痛心情,领兵出了潼关。在灵宝县西南中了叛军的埋伏。几场苦战下来,葬送了十几万唐军的性命,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 唐玄宗知长安不保,听信了杨国忠的建议,奔向四川逃跑。第三天,唐玄宗一行走了100多里路,来到马嵬驿。愤怒的士兵杀死了杨国忠。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对唐玄宗说:“士兵们杀了杨国忠,不把贵妃正法,他们就无心保驾了。”众怒难犯,于是玄宗不得不忍痛割爱,将杨贵妃赐死。马嵬驿哗变平息下来后,唐玄宗继续向西南逃难。百姓上路拦驾,请求玄宗留下来率领人民讨伐叛贼。玄宗无奈,只得分出2000人马留给太子李亨,让他主持军事,留下来平叛。朔方镇的留守官员劝李亨称帝,以便号令全国。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李亨在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即位,是为唐肃宗。 唐朝称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首都设在西京长安。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很快攻占了东都洛阳。安禄山看到洛阳宫阙尊雄,心情急欲僭号。第二年正月便僭称雄武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封他的儿子安庆绪为晋王,安庆和为郑王。任达奚殉为左相,张通儒为右相,严庄为御史大夫,还设置了百官。潼关失守后,安禄山还没有到长安,士民就逃入山谷,宫嫔哭着散匿逃亡,将相府第之家委弃的宝货不可计数,不逞之徒成群结队争抢财物,一连几日都抢不完。又剽掠政府盈库,百司帑藏,抢完便放火烧毁其余的财物。安禄山到长安,大怒,便大规模搜索了3天,民间的财产也全部进行抢掠,百姓更加骚动不安。安禄山怨恨他留在长安的儿子安庆宗被杀。便取皇帝的近属霍国长公主、诸王的妃妾、子孙姻婿等100多人全部害死,用来祭祀安庆宗。朝中群臣随从天子走的,诛灭其宗族。 京城长安是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洛阳是陪都,在政治和军事上也很重要。叛军占领长安、洛阳后,整个局势急转直下,朝廷危在旦夕。收复两京对挽救危局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肃宗即位后,便图谋收复两京,诏令郭子仪班师。八月,郭子仪与李光弼率领步兵骑兵5万人从河北来到灵武。这时,新的朝廷刚建立,军兵少而且弱。及郭子仪、李光弼全军来到皇帝的行在,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才形成,人民才觉得有所希望。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依旧兼任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军节度使。肃宗检阅六军,到彭原郡时,宰相房珀请求领兵1万人,自己任统帅去讨伐贼兵收复长安。皇帝平常就很重用房官,同意了他的请求。军队开到陈涛时,被贼兵打败,丧师殆尽。刚要进行讨伐,军队就损失过半,只有依靠郭子仪的朔方军作为国家的根本了。 唐肃宗求胜心切,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女子皆归回纥”的无耻条件,向回纥借兵15万。并且任命自己的儿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他深知李豫也只配当个挂名元帅。恳切地嘱托郭子仪要全力以赴。郭子仪答道,自己准备破釜沉舟,不消灭叛军,以死谢罪。 郭子仪从房官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认为要收复两京,必须先夺潼关,攻入陕州(今河南陕县),击溃潼、陕之间的叛军,截断叛军的后路,然后才能直取长安。唐肃宗同意这个意见,命令唐军按照郭子仪的军事部署去奋勇雄斗。 贼将崔乾柘据守潼关。郭子仪在潼关大破贼兵,崔乾柘退到蒲州据守。这时,永乐尉赵复、河东司户韩曼、司土徐炅、宗子李藏锋等人,被贼兵关押在蒲州,四人密谋等王师来到时为内应。及郭子仪进攻蒲州,赵复等人杀死守城的贼兵,打开城门迎郭子仪进城。崔乾祜逃到安邑,安邑的百姓假装投降,崔乾枯的军队进城门快一半时,城上的悬门落下,打击贼兵,崔乾柘没有进入城门,才得以脱身东逃。郭子仪遂收复陕郡的永丰仓。从此潼、陕之间不再有贼寇抄掠。 公元757年,安史内讧,安禄山被帐下李猪儿杀死。李猪儿幼年时就开始侍奉安禄山。成为阉人后,对他更加亲敬。安禄山反叛后,由于着急上火眼就瞎了,不久又得了疽疾,更加急躁,左右侍奉的人,稍不如意,即被鞭挞。李猪儿被侮辱的次数更多。严庄虽然是亲信,也时常遭到鞭笞奚落,所以二人非常怨恨安禄山。安禄山僭号后,宠幸段夫人,爱她的儿子安庆恩,欲立他为太子。安庆绪颇有所闻,很是畏惧。严庄也怕变难一起对自己不利,便私下对安庆绪说:“君听说过大义灭亲吗?自古就有不得已而为者。”安庆绪暗中晓示说:“对。”严庄又对李猪儿说:“你侍奉君上的罪可数吗?不行大事,离死没有多少日子!’遂与他定谋。至德二年正月初一,安禄山诏见群臣,疮痛很重,草草罢朝。这天夜里,严庄、安庆绪手持兵器在门外把守,李猪儿进入帐下,用刀捅了安禄山的腹部。安禄山眼睛看不见,摸不着佩刀,手击幄柱呼道:“是家贼!”一会儿肠子溃流在地,随即死了。矫称安禄山传位给安庆绪,仍伪尊他为太上皇。 安禄山死,朝廷想要大举进攻。诏令郭子仪率军直趋京师。军队在谲水西,与贼将安太清、安守忠战斗,唐军失利,部队溃败。郭子仪退保武功,来到朝堂请罪。九月,随从广平王李做(即李豫)率蕃汉军队15万进攻长安。回纥派遣叶护太子率领4000骑兵帮助唐朝讨贼。郭子仪与叶护太子在宴会上亲近修好,共同发誓要平定国难。郭子仪与贼将安守忠、李归仁在京西香积寺之北战斗,从午时至酉时,斩贼首6万级。贼将张通儒放弃长安,逃到陕郡。第二天,广平王李叔进入京师,城中老幼百万人,夹道欢呼,流着泪说:“没有想到今天又见到官军。”肃宗在凤翔听到捷报,群臣称贺。 郭子仪收复了都城长安后,又奉命率军乘胜东进,攻打洛阳。洛阳守将安庆绪听说唐军前来攻城,慌忙派大将庄严、张通儒带领15万大军前去迎战。叛军在新店(河南省郏县西) 潼关遗址 与唐军相遇。新店地势险要。叛军依山扎营,居高临下,形势对唐军非常不利。 郭子仪趁叛军立足未稳之机,选派2000名英勇善战的骑兵,向敌营冲杀过去,又派了1000名弓箭手埋伏山下,再令协助作战的回纥军从背后登山偷袭,自己则亲率主力与叛军正面交战。战斗打响之后,郭子仪佯装败退。叛军倾巢出动,从山上追赶下来。这时,突然杀声如雷,唐军埋伏的弓箭手像神兵一般从天而降,万箭齐发,无数的箭簇像雨点一样射向敌群。郭子仪又杀了个回马枪。这时,叛军的背后又传来高呼声:“回纥兵来了,快投降吧!”叛军前后被围,左右遭打。在唐军和回纥军的夹击之下,被打得一败涂地。庄严逃回洛阳,同安庆绪一起弃城北走,官军一举收复洛阳。 郭子仪因功封为代国公。不久,郭子仪入朝,肃宗慰劳他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郭子仪顿首感谢。 公元758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北庭行营节度李嗣业、襄邓节度使鲁炅、荆南节度使季广琛、河南节度使崔光远、滑濮节度许叔冀、兴平节度李奂等九节度使60万军队围攻相州,讨伐安庆绪。皇帝因郭子仪、李光弼都是国家的元勋,难以相互统属,所以不设立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 从洛阳逃到相州的安庆绪,明知已被唐军困于死地,便以让皇帝位为代价,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率5万精兵杀来。 以九节度使的兵力本来可以一举灭敌,但群龙无首,诸将各自为战,互不统属。鱼朝恩是监督和操纵九节度使最高长官,但他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这次联军战斗唐军损失严重,战马万匹,只剩三千,刀枪十万几乎全部丢掉。 宦官鱼朝恩一向忌妒郭子仪,便把相州失利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唐肃宗不明是非,信以为真,便削了郭子仪的兵权,以李光弼代替郭子仪的职务。 上兀三年二月,河东发生叛乱,杀死统帅李国贞,太原节度邓景山也被部下所杀,朝廷对此很忧虑。而后辈的将帅没有能力弹压,势不得已,遂起用郭子仪出镇绛州(今山西新绛)。三月,郭子仪辞朝赴镇,肃宗身体不适,没有见一个朝臣。郭子仪请求说:“老臣受命,将死于外;没有见到陛下,是会死不瞑目的。”皇帝将他引到卧室内,对郭子仪说:“河东的事情,全都委托给卿了。”郭子仪呜咽流涕而出。郭子仪来到绛州,擒拿杀害李国贞的贼首王元振数十人,将他们处死。太原的辛云京听说郭子仪诛杀王元振,也将杀害邓景山的人诛杀,从此河东诸镇将帅皆遵奉国法。 公元762年四月,李豫即位。内官程元振当权,认为郭子仪功高难制,巧行离间之计,奏准罢免郭子仪副元帅之职,让他充任肃宗的山陵使,督工皇陵的建造。 史思明在相州替安庆绪解了围,自认为立了大功,要和安庆绪平分兵权。安庆绪不答应,史思明就把他杀了,吞并了他的军队,回到范阳,自称大燕皇帝。他听说郭子仪被夺去兵权后,于759年五月,从李光弼手中,夺取了洛阳,占据洛阳不久,就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死了。 陷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唐代宗李豫,在危亡面前,不得不启用郭子仪,他任命雍王李适(即后来的德宗)为统兵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又向回纥借兵10万,攻打洛阳。史朝义败走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史朝义的部下田承嗣、李怀仙等见大势已去,遂率部向官军投降。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看到众叛亲离,走投无路,便上吊自杀。至此延续了7年零3个月的安史之乱才算完全平定。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国力虚弱。由于讨伐北方叛军的需要,西部的军队,大部被撤走调离。吐蕃乘虚深入内地,大举攻唐,占领了陕西凤翔以西、邻州以北的10几个 回纥骑兵 州。763年十月,又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很快打到长安城下,吓得代宗逃到陕州避难。于是,吐蕃兵占领了长安。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当自己的统治工具。纵兵焚掠,长安洗劫一空。 朝廷在没有什么别的御敌之计的情况下,急忙下诏拜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郭子仪接到诏书时,只有骑兵20人。他从洛阳到武关,才收拾散兵游勇4000余人。到达陕西蓝田时,各路勤王之师才相继到达。为了共赴国难,共雪国耻,收复京城,各路大军都表示愿意接受郭子仪的统一指挥。 郭子仪分析了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形势后,采取声东击西、虚张声势之计。他派羽林军大将长孙全绪,带领200轻骑,到蓝田城北面,白天擂鼓呐喊,夜晚燃起火把,牵制吐蕃兵力。佯作向蓝田城东进军的姿态。暗中亲率主力杀向蓝田城西。与此同时,他又派遣禁军将领王甫潜入长安,暗中连结京城中的少年豪侠作为内应。郭子仪迅速集中兵力,奋勇攻击,打得吐蕃措手不及。吐蕃兵直向蓝田城东冲杀,扑了空,方知中计,吓得惊惶失措。这时,京城中的内应,此起彼伏高喊:“郭令公(指郭子仪)亲率大军来了!”吐蕃兵陷入四面楚歌之中,不战而走,慌忙逃离。长安陷落15天,又被郭子仪收复。 自吐蕃入侵后,皇帝的车驾东逃,人们皆归咎于程元振,谏官多次参奏他。程元振心中惧怕,又因郭子仪重立战功,他不想让天子回京,劝皇帝暂且以洛阳为都来避开吐蕃的侵寇,代宗同意了。下诏书多日后,郭子仪听说了,他极为不安,上书代宗,奏疏中说:长安之地,古代称为天府,右面控制陇、蜀,左面扼守崤、函二关,前有终南、太华的险峻,后有清渭、浊河的坚固,是神明的腹地,王者所都的地方,土地方圆数千里,带甲之兵十余万,兵强士勇,雄视八方,有利则可以出击,无利则可以退守。近来,因吐蕃的侵逼,銮驾到东部去巡行。是因为六军之兵,向来就不是精练的部队,全都是些市肆屠沽之民,他们只是挂个虚名,来逃避国家的征赋,等到驱赶他们去打仗时,百人中没有一个能够胜任。也有的人暗中输献财物,以此请求免去军籍。另外宦官掩蔽各地的实情,致使各种政务都荒废了。遂使陛下振荡不安,退居于陕郡。这些都是因为委任的失当,怎么可以说是秦地不好呢! 陛下所忧虑的是京师遭到剽掠,粮食不足,国用缺乏。依臣之见,只要轻征薄敛,抚恤百姓,简选贤才,托付老臣练兵御悔,中兴之功,旬月之间就可有所希望。 代宗看过上表,流着泪对左右侍官说;“子仪尽心于国家,真正是社稷之臣。朕要急早回京师。”公元764年十一月,皇帝的车驾从陕州回宫,郭子仪伏地请罪,皇帝将车停下来慰劳他说:“朕没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这种地步。”便赐给他铁券(免死牌),在凌烟阁为他画像,以表彰他的兴唐之功。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叛变,屡引回纥、吐蕃攻唐。 唐朝将领仆固怀恩是铁勒族人。安史之乱时,从郭子仪、李光弼 作战,屡立战功。曾与回纥兵击败过史朝义,官至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等职。因没有得到封官加爵,对朝廷不满,妄图反叛。他的母亲得知后,骂他忘恩负义,还举刀要砍杀他,以绝后患。仆固怀恩与朝廷猜疑日深,终于背叛朝廷,顿集军队于汾州,寇掠并州、汾州下属各县作为自己的封邑。 广德二年十月,仆固怀恩招引吐蕃、回纥、党项数十万部众南下,京师惶恐。皇帝召见郭子仪,问抵御戎兵之计。郭子仪说:“据臣所见,仆固怀恩不能有所作为。”皇帝问其原因,回答说:“仆固怀恩虽然号称骁勇,但他平素不得士心。仆固怀恩本是臣的偏将,其下边的人皆是臣的部曲,臣的恩信曾施及他们,今天臣为大将,他们必然不忍心以锋刃相向,因此知道他不能有所作为。”戎虏侵寇分州,郭子仪让他的长子朔方兵马使郭曜率军援救邻宁,与分宁节度使白孝德闭城拒守。仆固怀恩的前锋来到奉天,在城外挑战,诸将请用兵击之,郭子仪制止他们说:“客兵深入,其利在于速战,不可与他们争锋。他们都是我的部曲,缓之必然会叛离;如果逼迫他们,是加速他们战斗,开战则胜负不可言。敢言战者斩!”便加固城墙以待之,果然不战而退。 仆固怀恩第一次入寇就这样被粉碎了。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八月,仆固怀恩不甘心失败,又勾引吐蕃、回纥、吐谷浑以及山贼等30万军队,先出兵侵掠同州,约期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长安。京师震恐。代宗急召郭子仪从河中回来,屯驻长安北面的泾阳城,抵御贼兵。 郭子仪一军仅1万多人,被敌重重包围在泾阳。他命令部将四面坚守,自己亲率骑兵出没于前后左右侦察敌情。这时仆固怀恩在行军途中暴病已死,群凶无首,分营扎寨,各自为战。郭子仪心中暗喜。但敌众我寡,仗还是不好打。尤其是回纥兵,骁勇善战,又多于唐军5倍以上。不可一世的回纥王骄吟道:“威风凛冽气昂昂,塞外称雄无人言;鼓角声高催战马,诸蕃兵力我为强。” 战则必败,退则被歼,如何是好?足智多谋的郭子仪决定智取,放弃力敌。他派自己的得力牙将李光瓒前去回纥大营游说。回纥王听说他是郭子仪派来的,疑惑地说:“令公还活着吗?仆固怀恩说天可汗(指唐朝皇帝)已经抛弃四海,郭令公也已谢世,中国无主,我们才随同他来的。如果他老人家健在,我们倒要见一见。” 郭子仪深知只有争取回纥和唐军联合,重点打击吐蕃,才能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错过这个机会,战争的胜负,京城的安危不堪设想,他立即决定,亲自到回纥军营走一遭。 郭子仪将要出去会见回纥将领,诸将劝谏说:“戎狄之心,不可相信,请不要去。”郭子仪说:“虏寇有数万之众,今天依靠实力无法相敌,况且至诚能感动神灵,何况是虏寇之辈!”诸将说:“请选铁骑500卫从。”郭子仪说:“那样适足以招致祸害。”说完只带几名亲随准 免胄图(局部) 备上马出发。这时他的儿子急忙赶来,拦住马头哭道:“回纥像虎狼一样凶狠,您身为国家元帅,怎么能冒这个危险呢?千万不能去送死!”郭子仪说:“现在国家更危险,我以至诚相待,亲说回纥退兵,国家转危为安,别的还有什么可顾惜的。”他的儿子还是拦着不放,郭子仪扬起马鞭,照儿子的手上打去,纵马奔驰。 回纥首领药葛罗,怕唐军用计,赶紧叫部下摆开阵势,自己也搭弓上箭,准备射击。郭子仪远远看见这场面,干脆脱下盔甲,把枪也扔了,继续接近回纥。回纥首领看清后,赶忙上前迎接郭子仪。 郭子仪两次从安史叛军手里收复两京时,曾经带领过借来的回纥兵,同他们可以说有过并肩战斗的情谊。他在回纥人中有很高的威信,回纥人一向称他为郭令公,表示对他的尊敬。郭子仪来到回纥营寨,他们一齐向他跪拜。郭子仪将他们扶起,与之痛饮叙谈,又派人送来罗锦,欢言如初。 郭子仪对回纥说:“吐蕃本是我朝舅甥之国,朝廷没有辜负他们,而他们到这里,是不再为亲了。如果乘其不备倒戈一击,如拾地芥那样容易。他们的羊马遍野,长达数百里,这是天赐,不可失此机会。今天能驱逐戎兵战胜敌人,与我朝和好而凯旋,不亦善乎!”他们遂答应下来。 郭子仪派遣朔方兵马使白元光与回纥会师。吐蕃知道他们的计谋,当天夜里逃跑。回纥与白元光穷追不舍。郭子仪率大军继其后,在灵武台西原大破吐蕃,斩首5万,生擒上万人,收取他们所虏掠的士女4000多人,缴获的牛羊驼马,300里内接连不断。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 李光弼和郭子仪同为唐朝著名将领。他们曾经同在朔方镇当将军。可是两个人的关系并不太好,互不服气。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提升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李光弼怕郭子仪刁难他,曾想调到别的方镇去。这时朝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去平定河北。郭子仪 出以公心,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却认为郭子仪是借刀杀人,让他去送死。可是朝廷成命又不能不服从。临行前对郭子仪说:“我赴死心甘,只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儿女好吗?”郭子仪听到他冤枉自己的话后,流着热泪对他说:“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点你的将,愿与你共赴疆场讨伐叛贼,哪里还记着什么私忿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两人手扶手相对跪拜,前嫌尽释。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可是盗贼却没有抓到。人们怀疑是朝中宦官鱼朝恩指使人干的,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并向皇上屡进谗言,一再阻挠皇上任用郭子仪。郭子仪对于祖墓被毁的原因心里也是明白的。他入朝时,皇帝先提起此事,郭子仪哭奏道:“臣长期主持军务,不能禁绝暴贼,军士摧毁别人坟墓的事,也是有的。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满朝的公卿大臣原来都很忧虑,怕郭子仪闹出事端,听了他的回奏后,都对他无限钦佩。郭子仪想到的是国家安危事大,朝廷的安稳远比自己私事重要。 郭子仪功德越高,人们越尊重他。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因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安庆绪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郭子仪派遣自己的——个部将去见他。田承嗣倒很规矩,还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遥望叩拜,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这双膝盖,不向别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他麾下的老将军数十人,都是王侯显贵,郭子仪颐指他们进退,他们就像奴仆一样,听从他的安排和指挥。 郭子仪处处做士兵的榜样。他领兵打仗从不侵犯百姓的利益。当时,连年战争,农村经济破坏,农民生活困难,负担很重,筹集军粮确实不易。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他不顾自己年迈力衰,亲自耕种。在他的带动下,官兵在休战时,一边训练,一边参加农业劳动。动乱时期,他的驻地丰收的庄稼到处可见。 郭子仪不仅得军心民心,事奉圣上也很忠心勤谨。无论是手握强兵,还是方临戎敌,诏命他何时入朝,他从未迟延过。在他被幸臣鱼朝恩谗毁,削去兵权后,仆固怀恩率10万大军进逼京师,正当用人破敌之急,朝廷恢复和加封他为太尉,分宁、泾原、河西及朔方招抚观察使,关内河东副元帅,中书令等一系列虚职和实职。郭子仪从不把打仗破敌当作升官发财的敲门砖,他坚决要求辞去太尉之职,只保留招抚观察使一职即可。他上奏说,自兵乱以来,纲纪破坏,时下与人比高低、争权势已成风尚流行,他希望朝中兴行礼让,就由自己开始实现。他还说,自己早巳懂得知止知足的道理,心中惧怕盈满之患。等到秩序安定,仆固怀恩被擒,往昔的官爵决心一无所受。经过他再三恳让,才辞掉了太尉之职。但这位四朝柱石,卫国功臣,理应受到宠遇。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德宗尊他为“尚父”。他既富贵而且长寿,后代繁衍安泰。他有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重要官员。孙子有数十人之多,当孙子来 问安,他都无法分辨谁是谁,只是颔首而已。有一出戏《打金枝》,反映了他家兴旺热闹的场面。戏的故事是,郭子仪70大寿,全家的人全来拜寿,只有他的六儿媳升平公主没到。儿子郭暧气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叶,还斥责道:“你依仗皇父就不来拜寿,我父还不愿意当皇帝呢!”郭子仪知道儿子打了“金枝”以后,带着儿子就去向代宗皇帝请罪。代宗对郭子仪说:“儿女闺房琐事,何必计较,老大人权作耳聋,当没听见这回事算了。”郭子仪谢过皇恩,回家后把儿子痛打一顿,小两口又和好如初了。 建元二年(781年)六月十四日(7月9日),郭子仪以85岁的高龄辞世。德宗沉痛悲悼,废朝5日,下诏书高度评价和追念他。按律令规定一品官坟墓高1丈8尺,特下诏给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还到安福门临哭送行。生前死后,哀荣始终。
心急如焚【解释】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要看个十分饱。”金圣叹批:“心急如火,更不能待。”【示例】李自成~,只觉得树木伐得太慢。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六章【近义词】迫不及待、心如火焚、心急火燎【反义词】不慌不忙、从容不迫、慢条斯理【语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形容心中异常着急
眉急 1.燃眉之急。 眉 : 眉 méi 眼上额下的毛:眉毛。眉宇(两眉上面的地方)。眉心。眉目。眉寿(长寿)。眉睫。扬眉吐气。 急 : 急 jí 焦燥:急燥。着急。焦急。气恼,发怒:急眼。使着急:这件事真急人。匆促:急促。急功近利。
遇急 1.遭到急难。 2.犹应急。 遇 : 遇 yù 相逢,会面,碰到:遇到。遇见。遇事。奇遇。遭遇。境遇。机会:机遇。际遇。知遇。对待。 急 : 急 jí 焦燥:急燥。着急。焦急。气恼,发怒:急眼。使着急:这件事真急人。匆促:急促。急功近利。
急火 急火指烧煮东西时的猛火:~煮不好饭。 急 : 急 jí 焦燥:急燥。着急。焦急。 气恼,发怒:急眼。 使着急:这件事真急人。 匆促:急促。急功近利 。 火 : 火 huǒ 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烛。火源。火焰。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