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那得却相离”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明代   刘基

同根那得却相离”出自明代刘基的《感怀》, 诗句共7个字。

新晴杨柳散春丝,长路行人有所思。
愁上容颜青镜识,寒生亭馆落花知。
高云送雨来无定,独鸟惊风去自迟。
闷对亭前紫荆树,同根那得却相离

诗句汉字解释

《感怀》

新晴杨柳散春丝,
长路行人有所思。
愁上容颜青镜识,
寒生亭馆落花知。
高云送雨来无定,
独鸟惊风去自迟。
闷对亭前紫荆树,
同根那得却相离。

中文译文:
春天的阳光明媚,杨柳散发着婀娜的春天气息,
长路上的行人心中都有所思考。
愁苦之情显现在容颜上,镜子能看破其中的忧愁,
寒意生出亭子和馆舍的落花知晓。
高高的云朵送来雨水,但不定时地下起雨来,
独自的鸟儿惊起风声却迟迟不离去。
郁闷地对着紫荆树,亭子前的树木,
虽然同根生长,却怎么能相互分离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感怀》是明代刘基的作品。诗人以自然景物描绘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首先,诗人描述了春天的美景,通过春风拂过的杨柳,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然后,诗人以"长路行人"来象征人们在人生道路上的行进,行人们心中都有着各自的思考和感慨。

接着,诗人通过"容颜青镜识"的描写,将愁苦之情与个人的容颜相联系,暗示了内心的痛苦和忧虑。"寒生亭馆落花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助,仿佛他的忧愁被亭子和馆舍中的落花所理解。

接下来,诗人以自然景观的变化来表达人生的无常。高云送来的雨水时而下时而停,象征着人生的变幻莫测。而独自的鸟儿在风声中惊起却迟迟不离去,似乎反映了人们有时候在面对变故时的犹豫和不知所措。

最后,诗人以"闷对亭前紫荆树,同根那得却相离"的形象描绘了诗人面对自己内心的孤独与痛苦。紫荆树作为亭子前的树木,与诗人同根生长,象征着与他有着共同的命运和经历,然而,它们却不能相互分离,似乎提醒人们无法摆脱内心的困扰和矛盾。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思考,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矛盾。同时,诗人运用意象和象征手法,使诗词充满了意境和哲理,给人以深思。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gǎn huái
感怀
xīn qíng yáng liǔ sàn chūn sī, cháng lù xíng rén yǒu suǒ sī.
新晴杨柳散春丝,长路行人有所思。
chóu shàng róng yán qīng jìng shí, hán shēng tíng guǎn luò huā zhī.
愁上容颜青镜识,寒生亭馆落花知。
gāo yún sòng yǔ lái wú dìng, dú niǎo jīng fēng qù zì chí.
高云送雨来无定,独鸟惊风去自迟。
mèn duì tíng qián zǐ jīng shù, tóng gēn nà de què xiāng lí.
闷对亭前紫荆树,同根那得却相离。

“同根那得却相离”平仄韵脚


拼音:tóng gēn nà de què xiāng lí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网友评论



* “同根那得却相离”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同根那得却相离”出自刘基的 《感怀》,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

刘基简介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