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目》 杜甫

唐代 杜甫

一县蒲萄熟,秋山苜蓿多。
关云常带雨,塞水不成河。
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
自伤迟暮眼,丧乱饱经过。

分类:

怀古长诗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寓目》杜甫 翻译及注释

《寓目》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农田丰收、山脉苜蓿生长的景象,同时反映了边疆地区的风雨频繁,河流无法顺畅流动的情景,以及羌族的女子制作火炬、胡人驾驭骆驼的现象。整首诗揭示了作者晚年的自愧和痛苦,也反映了他经历过的战乱和动荡的经历。

诗词中文译文:
一县蒲萄熟,秋山苜蓿多。
关云常带雨,塞水不成河。
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
自伤迟暮眼,丧乱饱经过。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交织的方式,表达了杜甫内心的痛苦和沉思。

首先,诗人描绘了丰收的葡萄和茂盛的苜蓿。这反映了大自然中物产丰饶的景象,也可以理解为作者的生活基本安定,但他身世的动荡使他不能完全享受到这些丰收带来的欢乐。

其次,诗人描述了关山上云常伴雨且塞水不成河的景象。这反映了边疆地区的风雨频繁,河流无法正常流动。这里可以理解为国家的局势动荡不安,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个人的境遇困顿。

然后,诗中提到了羌族的女子制作火炬和胡人驾驭骆驼。这揭示了边疆地区的生活状态,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和影响。

最后,诗人表现出自己的痛苦和晚年的自责。他说自己的眼睛已经衰老,经历了丧乱和忍受了许多磨难。这里透露出杜甫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的不满和悲痛,以及自己作为诗人的力量的无助感。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景象刻画,揭示了杜甫晚年的自愧、痛苦和对时事的忧愤。其意境深远,字字珠玑,使人展开思考和体会。

《寓目》杜甫 拼音读音参考

yù mù
寓目

yī xiàn pú táo shú, qiū shān mù xu duō.
一县蒲萄熟,秋山苜蓿多。
guān yún cháng dài yǔ, sāi shuǐ bù chéng hé.
关云常带雨,塞水不成河。
qiāng nǚ qīng fēng suì, hú ér zhì luò tuó.
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
zì shāng chí mù yǎn, sāng luàn bǎo jīng guò.
自伤迟暮眼,丧乱饱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