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莱公》 苏辙

宋代 苏辙

人知公惠在巴东,不识三朝社稷功。
平日孤舟已何处,江亭依旧傍秋风。

分类: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寇莱公》苏辙 翻译及注释

《寇莱公》是苏辙的一首诗词,描述了一个被称为寇莱公的人物。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人知公惠在巴东,
不识三朝社稷功。
平日孤舟已何处,
江亭依旧傍秋风。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名叫寇莱公的人物。诗中表达了人们对他的不了解和忽视,尽管他在巴东地区做出了很多公益事业,但人们却不知道他为国家社稷所做的贡献。诗人通过这首诗词表达了对这位公益行动者的赞美和思考社会对于公益所存在的漠视。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寇莱公的描述,呈现了一个被人们忽视的英雄形象。首联的"人知公惠在巴东,不识三朝社稷功",表达了人们只知道他在巴东做了许多好事,却不了解他为国家政权所作的贡献。这种情况下,寇莱公的努力和付出被人们忽略了。

接着,下联的"平日孤舟已何处,江亭依旧傍秋风"则展现了一种孤独的境况。诗人以"孤舟"和"江亭"来象征寇莱公的孤立和寂寞。尽管他的事迹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江边的亭子仍然傍着秋风,寇莱公的形象似乎仍然存在。

整首诗词通过对寇莱公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公益行动者的赞赏和对社会对公益事业的漠视的思考。寇莱公的形象是一个被埋没的英雄,他的贡献被人们忽视,他的孤独和无奈也被人们忽略。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境的渲染,呈现了一种对公益事业的思考和社会对于公益价值的反思。

《寇莱公》苏辙 拼音读音参考

kòu lái gōng
寇莱公

rén zhī gōng huì zài bā dōng, bù shí sān cháo shè jì gōng.
人知公惠在巴东,不识三朝社稷功。
píng rì gū zhōu yǐ hé chǔ, jiāng tíng yī jiù bàng qiū fēng.
平日孤舟已何处,江亭依旧傍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