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庄稼的成语

楛耕伤,楛耘失岁

成语拼音:kǔ gēng shāng jià,kǔ yún shī suì

成语解释:楛:粗恶;;耘:除草;岁:年谷成熟,收成。指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的收成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天论》:“楛耕伤,楛耘失岁。”

楛耕伤

成语拼音:kǔ gēng shāng jià

成语解释:楛:粗劣,粗恶;。耕田不细致,受损害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天论》:“楛耕伤,耘耨失岁,政险失民。”

粗俗之辈

成语拼音:cū sú zhī bèi

成语解释:指人或佃农,现指缺乏文化教养、行为、意识粗野庸俗的人
成语出处:

丰年稔岁

成语拼音:fēng nián rěn suì

成语解释:稔:指成熟。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成语出处:元·刘唐卿《降桑椹蔡顺奉母》第一折:“八方肃靖,东夷西戎仰化,南蛮北狄归降,贡麟凤献瑞呈祥,产禾苗丰年稔岁。”

禾生耳

成语拼音:hé shēng ěr

成语解释:耳:耳状物。禾头长出牙蘖,就报废。灾年的象征
成语出处:南唐·李建勋《闲出书怀》:“溪田雨涨禾生耳,原野莺啼黍熟时。”

禾头生耳

成语拼音:hé tóu shēng ěr

成语解释:耳:耳状物。禾头长出牙蘖,就报废。灾年的象征
成语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舟入市;秋雨甲子,禾头生耳。”

精耕细作

成语拼音:jīng gēng xì zuò

成语解释:精心细致地耕作。指的耕种经营十分认真细致。
成语出处: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

及时雨

成语拼音:jí shí yǔ

成语解释:指正需要雨水时下的雨。比喻适时的帮助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8回:“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

龙口夺食

成语拼音:lóng kǒu duó shí

成语解释:指收获期内于连雨天抢收粮食
成语出处:胡正《汾水长流》第18章:“眼看到了这‘龙口夺食’的麦收季节,他的麦地又多,错一天,就怕把他们到口的麦子耽误了。”

良莠不齐

成语拼音:liáng yǒu bù qí

成语解释:莠:长得像谷子一样的野草。和野草混杂在一起分不出来。比喻好人坏人在一起不易区分。
成语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至我辈中,好丑不一,亦如人类之内,良莠不齐。”

苗而不秀

成语拼音:miáo ér bù xiù

成语解释:指出了苗而没有开花结果。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就不幸夭折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年丰时稔

成语拼音:nián fēng shí rěn

成语解释:稔:成熟。年成好,大丰收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4回:“今岁倒也年丰时稔,怎么这观里作荒吃人。”

年丰岁稔

成语拼音:nián fēng suì rěn

成语解释:稔:成熟。年成好,大丰收
成语出处: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30回:“所以武后篡位二十余年,年丰岁稔,政治不乱,皆仁杰一人之功也。”

青黄不接

成语拼音:qīng huáng bù jiē

成语解释:青:田里的青苗;黄:成熟的。旧粮已吃完;新粮未成熟;口粮中断。也可借指其他物力或人才的中断。
成语出处:《元典章 户部 仓库》:“即日正是青黄不接之际,各处物斛涌贵。”

青黄不交

成语拼音:qīng huáng bù jiāo

成语解释:青:未成熟的;黄:已成熟的。旧粮已经吃完,新粮尚未接上。比喻新旧失去衔接
成语出处:宋·苏轼《奏浙西灾伤第一状》:“来年青黄不交之际,常平有钱无米。”

岁丰年稔

成语拼音:suì fēng nián rěn

成语解释:稔:成熟。指农业丰收。亦作“岁稔年丰”。
成语出处:唐·陆长源《上宰相书》:“今岁丰年稔,谷贱伤农。诚宜出价以敛籴,实太仓之储。”

岁稔年丰

成语拼音:suì rěn nián fēng

成语解释:稔:成熟。指农业丰收。同“岁丰年稔”。
成语出处:明 无名氏《十样锦》第四折:“今日个君圣臣贤治,化育的岁稔年丰快。”

五谷不升

成语拼音:wǔ gǔ bù shēng

成语解释:不生长。指灾荒之年。
成语出处:《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五谷不升,谓之大侵。”

五谷丰稔

成语拼音:wǔ gǔ fēng rěn

成语解释:五谷:稻、黍、稷、麦、菽的总称,泛指各种谷物;稔:成熟。指年成好,农作物丰收
成语出处:唐·韦嗣立《论刑法多滥疏》:“风雨以时,则五谷丰稔。”

秀而不实

成语拼音:xiù ér bù shí

成语解释:秀:吐穗开花;实:结果实。开花不结果。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