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辟的成语

蹊径

成语拼音:lìng pì xī jìng

成语解释:另外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
成语出处:叶圣陶《倪焕之》:“对于这样另蹊径的教育宗旨与方法,自己确有坚强的信念。”

成语拼音:kāi tiān pì dì

成语解释:。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地;才始了人类历史。用来指创人类的历史或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
成语出处:《隋书 音乐志中》:“地,峻岳夷海。”

成语拼音:pì dì kāi tiān

成语解释:拓;。古代神话盘古氏天地,创立世界。后比喻有史以来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82回:“杏黄幡下千千条古怪的金霞,内藏着天上无,地上少,天无价宝。”

蹊径

成语拼音:dú pì xī jìng

成语解释:;蹊径:小路。独自创一条新路。比喻独创新的方法或风格。
成语出处:清 叶燮《原诗 外篇上》:“抹倒体裁、声调、气象、格力诸说,独蹊径,而栩栩然自是也。”

天地

成语拼音:tiān dì kāi pì

成语解释:指前所未有,有史以来头一次
成语出处:徐整《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年,天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

成语拼音:kāi jiāng pì tǔ

成语解释:拓;疆:边疆;;土:国土。拓疆域,扩展领土
成语出处: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十卷:“高宗皇帝土,仁育义征,决不以平定一隅遽形夸大。”

筚路蓝缕

成语拼音:bì lù lán lǚ

成语解释: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山林。后用以形容创业的艰苦。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荜路蓝缕

成语拼音:bì lù lán lǚ

成语解释:蓝缕:破衣服。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和王介甫巫山高》:“嗟嗟若敖、蚡冒,荜路蓝缕空辛勤。”

荜路蓝蒌

成语拼音:bì lù lán lóu

成语解释:筚路:柴车。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楚世家》:“荜路蓝蒌,以处草莽。”

斩岸堙溪

成语拼音:zhǎn àn yīn xī

成语解释:堙:堵塞、填满。铲平高岸,填塞河沟。比喻修整与道路
成语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权勋》:“中山之国有夙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夙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

筚路蓝褛

成语拼音:bì lù lán lǚ

成语解释:筚路:柴车;蓝褛:破衣服。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成语出处:郑振铎《梁任公先生传》:“虽未必有精湛不磨的成功,然而他的筚路蓝褛,以荒荆的功绩,则已不小了。”

高掌远跖

成语拼音:gāo zhǎng yuǎn zhí

成语解释:比喻拓,
成语出处:汉 张衡《西京赋》:“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掌远跖,以流河曲。”

高掌远蹠

成语拼音:gāo zhǎng yuǎn zhí

成语解释:比喻拓,
成语出处:汉 张衡《西京赋》:“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掌远蹠,以流河曲。”

继往

成语拼音:jì wǎng kāi lái

成语解释:继:继承;往:过去;来:未来。继承前人的事业;未来的道路。
成语出处:明 王守仁《传习录》上卷:“文公精神气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来,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

广门路

成语拼音:guǎng kāi mén lù

成语解释:指尽量想办法多种渠道
成语出处:邓小平《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要广门路,多想办法,千方百计,解决问题。”

鸣锣喝道

成语拼音:míng luó hè dào

成语解释:封建时代官吏出门时,前面路的人敲锣喝令行人让路。比喻为某种事物的出现,制造声势,道路。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落后便是那河台鸣锣喝道前呼后拥的过去。”

拓土

成语拼音:tuò tǔ kāi jiāng

成语解释:拓:,扩充。领土和疆界
成语出处: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王信韩孽,拓土疆。我图尔才,越迁晋阳。”

生面

成语拼音:bié kāi shēng miàn

成语解释:别:另外;创;生面:新的面目。原指画像经重新绘制;面目一新。后比喻另外一种新局面或创造一种新的风格式样。
成语出处:唐 杜甫《丹青引》:“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生面。”赵次公注:“凌烟画像颜色已暗,而曹将军重为之画,故云生面。”

广贤路

成语拼音:guǎng kāi xián lù

成语解释:贤:有才德的人。指从多方招纳贤才的路径
成语出处: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四折:“圣天子思求良辅,下弓旌广贤路。”

来继往

成语拼音:kāi lái jì wǎng

成语解释: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道路。
成语出处:《诗刊》1978年第4期:“谁都说,来继往,军民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