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破旧的成语

烂烂

成语拼音:pò pò làn làn

成语解释:霉烂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5回:“穿的衣裳虽然是号褂子,挂一块、飘一块,烂烂,竟同叫化子不相上下。”

抱残守缺

成语拼音:bào cán shǒu quē

成语解释:残:残缺;不完整。缺:残。指舍不得扔下东西。也作“保残守缺”。
成语出处:东汉 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之私意,而亡(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八补

成语拼音:qī pò bā bǔ

成语解释:形容衣物非常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3回:“外面来了一个白须老头子,穿了一件七八补的棉袍,形状十分瑟缩。”

立新

成语拼音:pò jiù lì xīn

成语解释:的,建立新的。
成语出处:余秋雨《关于嫉妒》:“那也是一个立新两未靠岸的奇异时期,什么怪事都会发生。”

利废

成语拼音:xiū jiù lì fèi

成语解释:把的修补好,把废物利用起来。指厉行节约。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起废,废《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铜烂铁

成语拼音:pò tóng làn tiě

成语解释:①锈烂无用的铜铁器。②泛指各种无用的器物。
成语出处:清·龚自珍《杭大宗逸事状》:“买铜烂铁,陈于地卖之。”

败材伤锦

成语拼音:bài cái shāng jǐn

成语解释:败:,腐烂;伤:妨碍;锦:丝织品的类名。用败的材料会伤害美好的锦缎。比喻用人不当会伤害国家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刘玄传》:“败材伤锦,所宜至虑。”

败鼓之皮

成语拼音:bài gǔ zhī pí

成语解释:败:鼓皮可作药材。比喻虽微贱,却是有用的东西。
成语出处:唐 韩愈《进学解》:“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短褐不完

成语拼音:duān hè bù wán

成语解释:短褐:粗布短衣,古代贫贱者或僮竖之服;完:完整。粗布短衣还不完整。形容生活贫苦,衣衫烂。
成语出处:《韩非子·五蠹》:“故糟糠不饱者不务梁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

瓦寒窑

成语拼音:pò wǎ hán yáo

成语解释:指穷苦人住的简陋的房屋
成语出处:

敝盖不弃

成语拼音:bǐ gài bù qì

成语解释:指之物也自有其用。
成语出处:《礼记 檀弓下》:“仲尼之畜狗死,使子贡埋之,曰:‘吾闻之也,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

敝帷不弃

成语拼音:bǐ wéi bù qì

成语解释:指之物也自有用处。
成语出处:《礼记 檀弓下》:“仲尼之畜狗死,使子贡埋之,曰:‘吾闻之也,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

弊衣箪食

成语拼音:bì yī dān shí

成语解释:的衣服和粗粝的饭食。指生活清苦。
成语出处:《周书 儒林传论》:“其沉默孤微者,亦笃志于章句,以先王之道,饰腐儒之姿,达则不过侍讲训胄,穷则终于弊衣箪食。”

弊衣蔬食

成语拼音:bì yī shū shí

成语解释:的衣服和粗粝的饭食。指生活俭朴。亦作“弊衣箪食”。
成语出处:《周书·柳虯传》:“弊衣蔬食,未尝到改操。”

弊衣疏食

成语拼音:bì yī shū shí

成语解释:的衣着,粗粝的饭食。指生活清苦。
成语出处:《周书 柳虬传》:“弊衣疏食,未尝改操。”

敝帚千金

成语拼音:bì zhǒu qiān jīn

成语解释:敝:;敝帚:的扫帚。自己的扫帚;却看成价值千金的宝贝。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十分爱惜。
成语出处:汉 刘珍《东观汉记 光武帝纪》:“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

弊帚千金

成语拼音:bì zhǒu qiān jīn

成语解释:对自家的扫帚,也看成价值千金。比喻对己物的珍视。弊,一本作“
成语出处:语出《东观汉记 光武帝纪》:“帝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

弊帚自珍

成语拼音:bì zhǒu zì zhén

成语解释:对自家的扫帚,也看作很珍贵。比喻对己物的珍视。
成语出处:宋 陆游《秋思》诗:“遗簪见取终安用,弊帚虽微亦自珍。”

短褐不全

成语拼音:duǎn hè bù quán

成语解释:短褐:粗麻布短衣。粗布短衣还不完整。形容生活贫苦
成语出处:唐·卢照邻《对蜀父老问》:“藜羹不厌,短褐不全,庸非贫贱乎?”

蠲敝崇善

成语拼音:juān bì chóng shàn

成语解释:蠲:免除;敝:;善:美好。指革除敝政,崇尚雅道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论》:“且好仁恶杀,蠲敝崇善,所以贤达君子多爱其法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