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矩的成语

钩绳

成语拼音:guī jǔ gōu shéng

成语解释::画圆、方的工具。指应当遵守的标准、法则。
成语出处:《管子 形势》:“奚仲之为车器也。方圜曲直,皆中钩绳。”

准绳

成语拼音:guī jǔ zhǔn shéng

成语解释::画圆形的工具;:画方形或直角的工具;:圆曲尺;比喻一定的标准法则;准:水平仪;绳:墨线;准绳:测定平直的器具。比喻言行所依据的标准原则。
成语出处:汉 王符《潜夫论 赞学》:“譬犹巧锤之为准绳的遗后工也。”

绳墨

成语拼音:guī jǔ shéng mò

成语解释::画圆、方的工具;绳墨:量平直的工具。指应当遵守的标准、法则。
成语出处:《管子 七臣七主》:“法律政令者,吏民绳墨。”

定方圆

成语拼音:cóng guī jǔ dìng fāng yuán

成语解释:从:听从;:圆和曲尺。根据圆和曲尺来确定方圆的大小形状。比喻凡事都得遵循一定的法则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楔子:“天地神鬼人五仙,尽从定方圆,逆则路路生颠倒,顺则头头身外玄。”

高曾

成语拼音:gāo zēng guī jǔ

成语解释:高曾:祖先;则,礼法。指祖先的成法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固传》:“商修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

大匠能与人,不能使人巧

成语拼音:dà jiàng néng yǔ rén guī jǔ,bù néng shǐ rén qiǎo

成语解释:大匠:指在某方面造诣高的人;巧:灵巧。高明的匠人只能教人,不能使人心灵手巧。指必须要主观努力,不能单依靠客观条件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梓匠轮舆能与人,不能使人巧。”

成语拼音:guī xíng jǔ bù

成语解释:比喻行动谨慎范;严格按章制度办事。也比喻墨守陈;不知变通。:原为测绘工具;这里比喻为原则、
成语出处:《晋书 张载传》:“今士循常习故,步,积阶级,累阀阅,碌碌然以取世资。”

成语拼音:guī xíng jǔ zhǐ

成语解释::圆和角尺,引伸为准则。指严格按照办事,毫不苟且。也指办事死板,不灵活。
成语出处:晋 潘尼《释奠颂》:“二学儒官,缙绅先生之徒,垂缨佩玉,步者,皆端委而陪于堂下,以待执事之命。”

不成方圆

成语拼音:bù chéng fāng yuán

成语解释:方圆:借指。形容言语行动没有,不成样子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不成方圆。”

成语拼音:chóng guī dié jǔ

成语解释:相重,相迭。指前后相合,重叠的与制度。比喻因袭、重复
成语出处:《晋书·周访传赞》:“曰子曰孙,重。”

成语拼音:dǎo jǔ xún guī

成语解释:遵守
成语出处:明·沈受先《三元记·格天》:“积善存仁,蹈太古民。”

成语拼音:guī guī jǔ jǔ

成语解释:指人的品行方正,谨守礼法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说了不多几句话,宝玉也来了,进门见了王夫人,不过说了几句。”

成语拼音:xún guī dǎo jǔ

成语解释:指遵守;一点也不敢轻举妄动。也形容拘泥保守;不敢有任何变动。循:遵守;蹈:踩;:方尺。
成语出处:宋 朱熹《答方宾王书》:“循涂守辙,犹言循云尔。”

成语拼音:zhōu guī shé jǔ

成语解释:本谓行礼时步趋合乎。后引申为拘泥于成法、准则。语出《礼记·玉藻》:“周还中,折还中。”
成语出处:语出《礼记·玉藻》:“周还中,折还中。”

固守成

成语拼音:gù shǒu chéng guī

成语解释:成:现成的、制度。指思想固执保守,守着老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成语出处:邓小平《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我们过去固守成,关起门来搞建设,搞了好多年,导致的结果不好。”

安安分分

成语拼音:ān ān fèn fèn

成语解释:为人老实,做事不敢越轨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倘使他安安分分的画了出来,写了个老老实实的上下款,未尝不过得去。”

不成体统

成语拼音:bù chéng tǐ tǒng

成语解释:体统:格局;。指言行没有;不成样子。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3回:“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

成语拼音:guī chóng jǔ dié

成语解释:指合乎法度。
成语出处:《宋史·乐志》:“晖祚无疆,叠。”

成语拼音:xún guī jǔ dǎo

成语解释:循:遵守;: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蹈:踩。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成语出处:宋·苏轼《拟进士御试策》:“苟无知人之明,则循蹈,绳墨以求寡过。”

循涂守辙

成语拼音:xún tú shǒu zhé

成语解释:亦作“循途守辙”。遵守
成语出处:宋·朱熹《答方宾王书》:“循涂守辙,犹言循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