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定字的成语

安邦

成语拼音:ān bāng dìng guó

成语解释:邦:古代诸侯的封国;后泛指国家。:使安。使国家安、巩固。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衣袄车》第一折:“老将军无阵云收,若题着安邦国,受赏封侯。”

团结

成语拼音:ān dìng tuán jié

成语解释:指形势、秩序、生活安稳,民众气氛和睦
成语出处:邓小平《军队要整顿》:“我们要遵照毛泽东同志关于安团结的指示,整顿军队。”

安魂

成语拼音:ān hún dìng pò

成语解释:魂、魄:人的灵气、精神。指使人心安
成语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三十四出:“不寻常,安魂魄赛过反精香。”

安神

成语拼音:ān shén dìng pò

成语解释:安:安,安稳;魄:魂魄。指安心神,稳神智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1回:“自服了安神魄之剂,连进了数次粥汤,被众人扶入寝室,一夜稳睡。”

安心

成语拼音:ān xīn dìng zhì

成语解释:指安下心来。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又差五斗星君送悟空去到任,外赐御酒二瓶,金花十朵,着他安心志,再勿胡为。”

把持不

成语拼音:bǎ chí bù dìng

成语解释:没有明确的主见,游移反复。
成语出处: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二回:“但恐日后把持不,为异端所惑,一时失足。”

踌躇不

成语拼音:chóu chú bù dìng

成语解释:犹豫不决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操欲立后嗣,踌躇不。”

从规矩方圆

成语拼音:cóng guī jǔ dìng fāng yuán

成语解释:从:听从;规矩:圆规和曲尺。根据圆规和曲尺来确方圆的大小形状。比喻凡事都得遵循一的法则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楔子:“天地神鬼人五仙,尽从规矩方圆,逆则路路生颠倒,顺则头头身外玄。”

晨昏

成语拼音:chén hūn dìng xǐng

成语解释: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旧时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
成语出处:宋 陆游《上殿札子》:“所谓悦亲之道,非荐旨甘,奉轻暖也;非晨昏省,冬夏温凊也。”

出神入

成语拼音:chū shén rù dìng

成语解释:形容聚精会神。
成语出处:康濯《东方红》第十章:“杨殿山和刘成旺都对这件事十分注意,一要大家详细介绍那每一户、每个人的种种缘由,并且出神入一般默默地听得十分严肃。”

传檄而

成语拼音:chuán xí ér dìng

成语解释:檄:讨敌文书;:平。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局势。
成语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也。”

传檄可

成语拼音:chuán xí kě dìng

成语解释:传:传送,传递;檄:讨敌文书;:平。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指不战而使对方归顺
成语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传檄可,极言敌之易破;迎刃而解,甚言事之易为。”

喘息未

成语拼音:chuǎn xī wèi dìng

成语解释:急促的呼吸还没有平稳下来。指还没有休息、恢复的时间。喘息:呼吸急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七十七回:“方才进步,喘息未,只见前面尘起,叫杀连天。”

持疑不

成语拼音:chí yí bù dìng

成语解释:疑:疑虑。心怀疑虑,迟迟不能决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二卷:“众人持疑不,六郎亦闷闷不乐。”

迟疑不

成语拼音:chí yí bù dìng

成语解释:犹言迟疑不决。
成语出处:《易·蒙》“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唐·孔颖达疏:“师若迟疑不,或再或三,是亵渎,渎则不告。”

动荡不

成语拼音:dòng dàng bù dìng

成语解释:荡:摇动。动荡摇摆,不安。形容局势不稳,不平静。
成语出处: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7章:“粤系军队又侵入湘南,两湖局势也在动荡不中。”

泰山

成语拼音:dǔ dìng tài shān

成语解释:像泰山那样稳。比喻有绝对把握,无须忧虑
成语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那没问题,包在我身上,笃泰山。”

主意

成语拼音:dǎ dìng zhǔ yì

成语解释:下决心,抉择做什么事
成语出处:曾朴《孽海花》第七回:“打主意,就把自己狎妓旷职的缘由,详细叙述,参了一本,果然奉旨革职。”

国安邦

成语拼音:dìng guó ān bāng

成语解释:邦:国家。治理和保卫国家,使国家安稳固。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枉了你扬威耀武,尽忠歆节,国安邦,偏容他鸱鸮弄舌,乌鸦展翅,强配鸾凤。”

乱扶衰

成语拼音:dìng luàn fú shuāi

成语解释::平;扶:帮助,扶持。平祸乱,扶持衰弱。
成语出处:清 刘熙载《艺概 诗概》:“刘越石诗乱扶衰之志,郭景纯诗余残去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