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马先朝屯”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万马先朝屯”出自宋代苏轼的《用王巩韵送其侄震知蔡州》,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wàn mǎ xiān cháo tún,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全诗阅读

九门插天开,万马先朝屯
举鞭红尘中,相见不得言。
夜走清虚宿,扣门惊鹊翻。
君家汾阳家,永巷车雷奔。
夕郎方不夕,列戟以自藩。
相逢开月阁,画檐低金盆。
至今梦中语,犹举灯前樽。
阿戎修玉牒,未惮笔削烦。
君归助献纳,坐继岑与温。
我客二子间,不复寻诸孙。
(子美诗云,权门多噂沓,且复寻诸孙。


诗词类型:

《用王巩韵送其侄震知蔡州》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用王巩韵送其侄震知蔡州》是苏轼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九门插天开,万马先朝屯。
举鞭红尘中,相见不得言。
夜走清虚宿,扣门惊鹊翻。
君家汾阳家,永巷车雷奔。
夕郎方不夕,列戟以自藩。
相逢开月阁,画檐低金盆。
至今梦中语,犹举灯前樽。
阿戎修玉牒,未惮笔削烦。
君归助献纳,坐继岑与温。
我客二子间,不复寻诸孙。
(子美诗云,权门多噂沓,且复寻诸孙。)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苏轼送侄子震知去蔡州的作品。诗中采用了王巩的韵律,表达了诗人对侄子离别的情感和对他的期望。

诗的开头描绘了城门高耸入云,象征着道别的时刻已经到来,万马先朝屯,意味着离别的人们已经聚集。苏轼手举鞭子,身处红尘之中,与侄子相见却无言可说,表达了内心的别离之苦。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夜晚离开的场景,苏轼在清虚(地名)过夜,敲门声惊起了鹊鸟,暗示了别离的悲情。君家的车马奔驰在永巷(地名),象征着离别的人将踏上漫漫征程。

下一段中,夕郎(地名)并不停留,列戟(兵器)来自护卫,显示出离别的危险和无奈。相逢时,他们在开月阁见面,画檐上的金盆低垂,象征着离别的泪水。

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至今,他仍然在梦中与侄子交谈,就像当初举起酒杯一样。阿戎修玉牒,未曾厌倦地写信,表示对侄子的关怀。君归时将帮助交纳贡献,坐继岑与温,指的是侄子将担任官职并继承岑参和温瑞安的遗志。

最后一句是引用子美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权贵门第的繁杂和对寻找后代的期望。

整首诗词以别离为主题,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景和诗人对侄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景物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展示了离别的辛酸和人情世故,表达了诗人对侄子前程的期望和对后代的重视。

《用王巩韵送其侄震知蔡州》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yòng wáng gǒng yùn sòng qí zhí zhèn zhī cài zhōu
用王巩韵送其侄震知蔡州

jiǔ mén chā tiān kāi, wàn mǎ xiān cháo tún.
九门插天开,万马先朝屯。
jǔ biān hóng chén zhōng, xiāng jiàn bù dé yán.
举鞭红尘中,相见不得言。
yè zǒu qīng xū sù, kòu mén jīng què fān.
夜走清虚宿,扣门惊鹊翻。
jūn jiā fén yáng jiā, yǒng xiàng chē léi bēn.
君家汾阳家,永巷车雷奔。
xī láng fāng bù xī, liè jǐ yǐ zì fān.
夕郎方不夕,列戟以自藩。
xiāng féng kāi yuè gé, huà yán dī jīn pén.
相逢开月阁,画檐低金盆。
zhì jīn mèng zhōng yǔ, yóu jǔ dēng qián zūn.
至今梦中语,犹举灯前樽。
ā róng xiū yù dié, wèi dàn bǐ xuē fán.
阿戎修玉牒,未惮笔削烦。
jūn guī zhù xiàn nà, zuò jì cén yǔ wēn.
君归助献纳,坐继岑与温。
wǒ kè èr zi jiān, bù fù xún zhū sūn.
我客二子间,不复寻诸孙。
zi měi shī yún, quán mén duō zǔn dá, qiě fù xún zhū sūn.
(子美诗云,权门多噂沓,且复寻诸孙。

“万马先朝屯”平仄韵脚


拼音:wàn mǎ xiān cháo tún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一真  (平韵) 上平十三元  

网友评论



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