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逵赴广南》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嗟我与君皆丙子,
四十九年穷不死。
君随幕府战西羌,
夜渡冰河斫云垒。
飞尘涨天箭洒甲,
归对妻孥真梦耳。
我谪黄冈四五年,
孤舟出没烟波里。
故人不复通问讯,
疾病饥寒疑死矣。
相逢握手一大笑,
白发苍颜略相似。
我方北渡脱重江,
君复南行轻万里。
功名如幻何足计,
学道有涯真可喜。
勾漏丹砂已付君,
汝阳瓮盎吾何耻。
君归趁我鸡黍约,
买田筑室従今始。
中文译文:
唉,我和你都生在丙子年,
四十九年来,贫困却不曾死。
你跟随军队征战西羌,
夜间渡过冰河,攻破云垒。
飞尘弥漫,天空箭雨洒下,盔甲闪亮,
归来与妻儿相见,真如梦中之事。
我在黄冈贬谪四五年,
孤舟在烟波中往来。
故人不再联系问候,
疾病、饥饿和寒冷使人怀疑是否已经死去。
相逢握手大笑一番,
白发苍颜,略显相似。
我北渡过重重江河,
而你又南行轻松万里。
功名如幻,何足计较,
修行之道有尽头,真是令人欣喜。
勾漏和丹砂已经交给了你,
而汝阳的陶罐盎也没什么可耻的。
你归来时,我们一起吃鸡黍、约定,
买田置宅,从今开始。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苏轼送别好友沈逵前往广南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苏轼和沈逵两位友人的不同遭遇和心境,并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和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自述了自己四十九年的贫困生活,沈逵则跟随军队征战西羌,经历了艰辛的战斗。诗中的描写生动而具体,如夜渡冰河、斫云垒等,展现了沈逵的英勇和苏轼对他的敬佩。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表达了对友情的思念和对沈逵归来的期待。他描述了自己的疾病和困苦,强调了两人相逢时的喜悦和相似之处。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功名富贵的淡薄态度,认为修行之道的追求才是真正值得欣喜的事情。
最后几句诗中,苏轼将自己的勾漏和丹砂(象征着文人的修养和才华)交给了沈逵,表示对他的赞赏和信任。他并不以自己的贫困和低微为耻,而是鼓励沈逵归来后可以一起过上安稳的生活,买田置宅。
整首诗词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苏轼对友情的深情厚意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比两位友人的经历和心境,诗人表达了对勇敢和坚韧的敬佩,以及对修行和内心追求的重视。诗词充满了情感和哲理,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境界。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òng shěn kuí fù guǎng nán
送沈逵赴广南
jiē wǒ yǔ jūn jiē bǐng zǐ, sì shí jiǔ nián qióng bù sǐ.
嗟我与君皆丙子,四十九年穷不死。
jūn suí mù fǔ zhàn xī qiāng, yè dù bīng hé zhuó yún lěi.
君随幕府战西羌,夜渡冰河斫云垒。
fēi chén zhǎng tiān jiàn sǎ jiǎ, guī duì qī nú zhēn mèng ěr.
飞尘涨天箭洒甲,归对妻孥真梦耳。
wǒ zhé huáng gāng sì wǔ nián, gū zhōu chū mò yān bō lǐ.
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
gù rén bù fù tōng wèn xùn, jí bìng jī hán yí sǐ yǐ.
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
xiāng féng wò shǒu yī dà xiào, bái fà cāng yán lüè xiāng sì.
相逢握手一大笑,白发苍颜略相似。
wǒ fāng běi dù tuō zhòng jiāng, jūn fù nán xíng qīng wàn lǐ.
我方北渡脱重江,君复南行轻万里。
gōng míng rú huàn hé zú jì, xué dào yǒu yá zhēn kě xǐ.
功名如幻何足计,学道有涯真可喜。
gōu lòu dān shā yǐ fù jūn, rǔ yáng wèng àng wú hé chǐ.
勾漏丹砂已付君,汝阳瓮盎吾何耻。
jūn guī chèn wǒ jī shǔ yuē, mǎi tián zhù shì cóng jīn shǐ.
君归趁我鸡黍约,买田筑室従今始。
“买田筑室従今始”平仄韵脚
拼音:mǎi tián zhù shì cóng jīn shǐ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网友评论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