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亦吾庐”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一席亦吾庐”出自宋代苏轼的《和陶和刘柴桑》,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ī xí yì wú lú,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全诗阅读

万劫互起灭,百年一踟躇。
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
且喜天壤间,一席亦吾庐
稍理兰桂丛,尽平狐兔墟。
黄橼出旧枿,紫茗抽新畲。
我本早衰人,不谓老更劬。
邦君助畚锸,邻里通有无。
竹屋从低深,山窗自明疏。
一饱便终日,高眠忘百须,无妻老相如。


诗词类型:

《和陶和刘柴桑》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和陶和刘柴桑》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

万劫互起灭,百年一踟躇。
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
且喜天壤间,一席亦吾庐。
稍理兰桂丛,尽平狐兔墟。
黄橼出旧枿,紫茗抽新畲。
我本早衰人,不谓老更劬。
邦君助畚锸,邻里通有无。
竹屋从低深,山窗自明疏。
一饱便终日,高眠忘百须,无妻老相如。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在晚年的心境和生活态度。下面是对诗词的诗意和赏析的解读:

诗中的第一句“万劫互起灭,百年一踟躇”用来形容时间的流转和人生的短暂。万劫是指极长的时间,起灭表示时间的循环不息;百年一踟躇意味着人生只有很短暂的时间可以犹豫和迟疑。通过这两句,苏轼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性的思考。

接下来的几句“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且喜天壤间,一席亦吾庐。”描述了苏轼四十年的流离失所和现在找到了一个新的居所。他以喜悦的心情看待这个世界,认为天地之间无论是哪一个地方,只要有一方存在,就足以成为他的家。

诗的后半部分“稍理兰桂丛,尽平狐兔墟。黄橼出旧枿,紫茗抽新畲。”是在描绘苏轼修整花木和种植茶叶的情景。兰桂是指花草树木,平狐兔墟表示山野平地;黄橼和紫茗则分别指柑橘和茶叶。这些描写表达了苏轼对田园生活和自然之美的向往,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最后几句“我本早衰人,不谓老更劬。邦君助畚锸,邻里通有无。竹屋从低深,山窗自明疏。一饱便终日,高眠忘百须,无妻老相如。”表达了苏轼对自身年老体衰的接受和对平凡生活的满足。他感激邻里的帮助和友谊,住在竹屋中,通过山窗可以看到明亮而稀疏的景色。他认为一餐饱足就可以度过一整天,高高兴兴地睡眠,忘却百般繁杂的事务。最后一句“无妻老相如”可能是苏轼自嘲,表示自己没有妻子陪伴,像古代著名的文学家相如一样,独自度过晚年。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晚年的心态和生活态度。他通过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珍惜和对时间的把握。他以喜悦和满足的心情看待自己的居所和田园生活,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和平凡生活的向往。诗中融入了对邻里友谊和帮助的感激之情,以及对简朴生活的认同。整首诗词透露出一种豁达和淡泊的心境,展示了苏轼晚年的心态和生活哲学。

《和陶和刘柴桑》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hé táo hé liú chái sāng
和陶和刘柴桑

wàn jié hù qǐ miè, bǎi nián yī chí chú.
万劫互起灭,百年一踟躇。
piāo liú sì shí nián, jīn nǎi yán bǔ jū.
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
qiě xǐ tiān rǎng jiān, yī xí yì wú lú.
且喜天壤间,一席亦吾庐。
shāo lǐ lán guì cóng, jǐn píng hú tù xū.
稍理兰桂丛,尽平狐兔墟。
huáng yuán chū jiù niè, zǐ míng chōu xīn shē.
黄橼出旧枿,紫茗抽新畲。
wǒ běn zǎo shuāi rén, bù wèi lǎo gèng qú.
我本早衰人,不谓老更劬。
bāng jūn zhù běn chā, lín lǐ tōng yǒu wú.
邦君助畚锸,邻里通有无。
zhú wū cóng dī shēn, shān chuāng zì míng shū.
竹屋从低深,山窗自明疏。
yī bǎo biàn zhōng rì, gāo mián wàng bǎi xū,
一饱便终日,高眠忘百须,
wú qī lǎo xiàng rú.
无妻老相如。

“一席亦吾庐”平仄韵脚


拼音:yī xí yì wú lú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六鱼  

网友评论



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