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转得生那可再”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九转得生那可再”出自宋代陆游的《壬子八月癸卯大风雨拔木飘瓦通夕不能寐》,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jiǔ zhuàn dé shēng nà kě zài,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

全诗阅读

我昔浮江坐贪快,六十幅蒲船尾挂。
恶风吹到马当祠,出没蜿蜒舞澎湃。
舟人失色急倒樯,共上芦湾望祠拜。
风云昼晦性命忧,更复何心问薪菜。
颠危仅免葬鱼腹,至今常抱垂堂戒。
岂知风雨有兹夕,屋破窗鸣纷百怪。
直疑屋外即长江,九转得生那可再
正襟默坐徐自思,忠信固可当丧败。
鬼神虽恶技有穷,卷地破山真一噫。
明朝倚杖看晴云,兹夕惊心复何在。


诗词类型:

《壬子八月癸卯大风雨拔木飘瓦通夕不能寐》陆游 翻译、赏析和诗意


《壬子八月癸卯大风雨拔木飘瓦通夕不能寐》是宋代陆游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壬子八月癸卯大风雨,
拔木飘瓦通夕不能寐。
我昔浮江坐贪快,
六十幅蒲船尾挂。
恶风吹到马当祠,
出没蜿蜒舞澎湃。
舟人失色急倒樯,
共上芦湾望祠拜。
风云昼晦性命忧,
更复何心问薪菜。
颠危仅免葬鱼腹,
至今常抱垂堂戒。
岂知风雨有兹夕,
屋破窗鸣纷百怪。
直疑屋外即长江,
九转得生那可再。
正襟默坐徐自思,
忠信固可当丧败。
鬼神虽恶技有穷,
卷地破山真一噫。
明朝倚杖看晴云,
兹夕惊心复何在。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壮烈的场景,描述了作者在壬子年八月癸卯日遭遇大风雨的经历。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作者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江上航行的经历,以及在风雨中的危险和恐惧。他感叹风雨的威力,认识到人类的力量和智慧在自然面前是微不足道的。最后,作者思考了忠诚和信仰的价值,并对未来充满了疑问和不安。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陆游的才华。他通过描绘风雨的猛烈和恐怖,表达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诗中的意象生动而形象,通过描写屋破窗鸣、舟人失色等细节,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和情感。诗的结尾,作者思考了忠诚和信仰的价值,以及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持和勇气。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壬子八月癸卯大风雨拔木飘瓦通夕不能寐》陆游 拼音读音参考


rén zǐ bā yuè guǐ mǎo dà fēng yǔ bá mù piāo wǎ tōng xī bù néng mèi
壬子八月癸卯大风雨拔木飘瓦通夕不能寐

wǒ xī fú jiāng zuò tān kuài, liù shí fú pú chuán wěi guà.
我昔浮江坐贪快,六十幅蒲船尾挂。
è fēng chuī dào mǎ dāng cí, chū mò wān yán wǔ péng pài.
恶风吹到马当祠,出没蜿蜒舞澎湃。
zhōu rén shī sè jí dào qiáng, gòng shàng lú wān wàng cí bài.
舟人失色急倒樯,共上芦湾望祠拜。
fēng yún zhòu huì xìng mìng yōu, gèng fù hé xīn wèn xīn cài.
风云昼晦性命忧,更复何心问薪菜。
diān wēi jǐn miǎn zàng yú fù, zhì jīn cháng bào chuí táng jiè.
颠危仅免葬鱼腹,至今常抱垂堂戒。
qǐ zhī fēng yǔ yǒu zī xī, wū pò chuāng míng fēn bǎi guài.
岂知风雨有兹夕,屋破窗鸣纷百怪。
zhí yí wū wài jí cháng jiāng, jiǔ zhuàn dé shēng nà kě zài.
直疑屋外即长江,九转得生那可再。
zhèng jīn mò zuò xú zì sī, zhōng xìn gù kě dāng sàng bài.
正襟默坐徐自思,忠信固可当丧败。
guǐ shén suī è jì yǒu qióng, juǎn dì pò shān zhēn yī yī.
鬼神虽恶技有穷,卷地破山真一噫。
míng cháo yǐ zhàng kàn qíng yún, zī xī jīng xīn fù hé zài.
明朝倚杖看晴云,兹夕惊心复何在。

“九转得生那可再”平仄韵脚


拼音:jiǔ zhuàn dé shēng nà kě zài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十一队  

网友评论



陆游

陆游头像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