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契真期”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明代   高启

安得契真期”出自明代高启的《姑苏杂咏 虎丘次清远道士诗韵》, 诗句共5个字。

神仙不可羁,乘螭蹑云汉。
岂将避嬴刘,荒山事穷窜。
何年东观海,一至此峰玩。
悠悠清诗传,窅窅遗迹漫。
我来继登临,长啸帻初岸。
既秋烟萝疏,欲雨风竹乱。
夜深空潭黑,月吐石壁半。
龙惊汲僧来,鸟喜游客散。
阁掩林下夕,钟鸣岩中旦。
胜赏谁能穷,今古赋篇翰。
飞腾子何之,汩没余可叹。
安得契真期,超然豁灵赞。

诗句汉字解释

《姑苏杂咏 虎丘次清远道士诗韵》是明代高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神仙不可羁,乘螭蹑云汉。
神仙是无法被束缚的存在,他们乘坐神龙,踏着云彩穿梭于天空。

岂将避嬴刘,荒山事穷窜。
他们不会逃避世俗的纷争,也不会被荒山野岭所限制。

何年东观海,一至此峰玩。
不知何时他们会来到东海观赏,又或者来到这座山峰游玩。

悠悠清诗传,窅窅遗迹漫。
他们的清诗传世流传,他们的遗迹散布在各处。

我来继登临,长啸帻初岸。
我来到这里继续攀登,高声长啸,感受初次登上岸边的喜悦。

既秋烟萝疏,欲雨风竹乱。
秋天的烟雾散开,蔓藤稀疏,预示着即将来临的雨水和狂风。

夜深空潭黑,月吐石壁半。
夜深了,空潭变得漆黑,月亮从石壁上升起,只照亮了一半。

龙惊汲僧来,鸟喜游客散。
龙惊动了汲取水源的僧人,鸟儿欢喜地飞翔,游客们也纷纷散去。

阁掩林下夕,钟鸣岩中旦。
阁楼在林荫下渐渐关闭,钟声在岩洞中响起,宣告黎明的到来。

胜赏谁能穷,今古赋篇翰。
这里的景色如此美丽,无法用言语来尽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文人墨客都会为之赋诗。

飞腾子何之,汩没余可叹。
神龙飞腾的子嗣们将去何方,他们的去向令人叹息。

安得契真期,超然豁灵赞。
如果能够达到与神仙相契合的境界,超脱尘世的束缚,那将是多么令人赞叹的事情。

这首诗词描绘了神仙的自由和超然境界,以及诗人对神仙存在的向往和赞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神秘的山峰,诗人表达了对超越尘世的追求和对神仙境界的向往。整首诗词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展现了明代文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神仙境界的向往。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gū sū zá yǒng hǔ qiū cì qīng yuǎn dào shì shī yùn
姑苏杂咏 虎丘次清远道士诗韵
shén xiān bù kě jī, chéng chī niè yún hàn.
神仙不可羁,乘螭蹑云汉。
qǐ jiāng bì yíng liú, huāng shān shì qióng cuàn.
岂将避嬴刘,荒山事穷窜。
hé nián dōng guān hǎi, yī zhì cǐ fēng wán.
何年东观海,一至此峰玩。
yōu yōu qīng shī chuán, yǎo yǎo yí jī màn.
悠悠清诗传,窅窅遗迹漫。
wǒ lái jì dēng lín, cháng xiào zé chū àn.
我来继登临,长啸帻初岸。
jì qiū yān luó shū, yù yǔ fēng zhú luàn.
既秋烟萝疏,欲雨风竹乱。
yè shēn kōng tán hēi, yuè tǔ shí bì bàn.
夜深空潭黑,月吐石壁半。
lóng jīng jí sēng lái, niǎo xǐ yóu kè sàn.
龙惊汲僧来,鸟喜游客散。
gé yǎn lín xià xī, zhōng míng yán zhōng dàn.
阁掩林下夕,钟鸣岩中旦。
shèng shǎng shuí néng qióng, jīn gǔ fù piān hàn.
胜赏谁能穷,今古赋篇翰。
fēi téng zi hé zhī, gǔ mò yú kě tàn.
飞腾子何之,汩没余可叹。
ān dé qì zhēn qī, chāo rán huō líng zàn.
安得契真期,超然豁灵赞。

“安得契真期”平仄韵脚


拼音:ān dé qì zhēn qī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网友评论



* “安得契真期”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安得契真期”出自高启的 《姑苏杂咏 虎丘次清远道士诗韵》,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

高启简介

高启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