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鸟背城来”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白鸟背城来”出自宋代寇准的《书黄山馆壁》,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bái niǎo bèi chéng lái,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

全诗阅读

残日住孤馆,迟迟行古台。
大河连野去,白鸟背城来
离恨浑如结,乡心渐欲灰。
山花半寥落,犹在社前开。


诗词类型:

《书黄山馆壁》寇准 翻译、赏析和诗意


《书黄山馆壁》是宋代文人寇准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黄山的孤寂之感,以及对故乡和离别的思念之情。

诗中描述了作者住在孤独的馆舍中,迟迟地登上古老的台阶。大河连绵不断地流淌,连接着无边无际的野外,而白鸟背着城市的繁华飞来。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感叹和观察。

接下来的几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离愁别绪。他的离别之痛像一根缠绕不解的结,而对故乡的思念则渐渐冷却。这里揭示了作者对离乡背井的痛苦和渐渐淡漠的心情。

最后两句描绘了山上的花朵,虽然已经凋零落寞,但仍在寺庙前开放。这里可以理解为寇准对美好事物的鉴赏和对生命的坚持。

这首诗词通过对孤寂、离别和困境的描绘,表达了寇准内心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恋。同时,他通过对山花的描写,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感悟和对生命的坚守。

中文译文:
残日住孤馆,迟迟行古台。
大河连野去,白鸟背城来。
离恨浑如结,乡心渐欲灰。
山花半寥落,犹在社前开。

诗意和赏析:
《书黄山馆壁》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寇准内心的情感和对于生活的思考。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他展示了自然与人文的对比,以及离乡背井的痛苦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中的孤馆和古台,营造出一种寂静和孤独的氛围,凸显了作者的内心独处和迟迟不前的心情。大河和白鸟则象征着外界的流动和变化,与作者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离恨如结,乡心渐欲灰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离别之痛的深刻感受,以及对故乡的思念逐渐减弱的心理状态。这种离愁别绪,使得作者的心境变得复杂而沉重。

最后两句中的山花半寥落,犹在社前开,揭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生命的坚守。虽然花朵已经凋谢,但它们依然在寺庙前开放,传递出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坚持。

总的来说,《书黄山馆壁》这首诗词通过对景物和内心情感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山花的寓意,也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生命的坚守。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残日住孤馆,迟迟行古台。
大河连野去,白鸟背城来。
离恨浑如结,乡心渐欲灰。
山花半寥落,犹在社前开。

中文译文:
夕阳照在孤寂的馆舍,我缓缓行走在古老的台阶上。
大河连绵地流向远野,白鸟背负着城市的喧嚣飞来。
离别之痛像结一般纠缠,对故乡的思念逐渐褪色。
山上的花朵半凋零,依然在寺庙前绽放。

诗意和赏析:
《书黄山馆壁》是寇准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黄山的孤寂之感,以及对故乡和离别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残日住孤馆,迟迟行古台”表达了作者在黄山馆舍中度过余晖时光的孤独感,以及他缓缓行走在古老台阶上的情景。这种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大河连野去,白鸟背城来”通过景物的对比,突出了自然与城市、野外与人文的对立。大河流淌向远方的野外,而白鸟却从城市中飞来。这种对比凸显了作者内心对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观察和感叹。

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离愁别绪。他描述了离别之痛如同一根纠结不解的结,对故乡的思念逐渐变得冷淡。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离乡背井之苦和逐渐淡漠的心情。

最后两句“山花半寥落,犹在社前开”描绘了山上的花朵,虽然已经凋谢落寞,但仍然在寺庙前绽放。这句话传递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生命的坚守。即使花朵已经凋零,但它们依然在寺庙前绽放,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生命的坚守。

总体而言,寇准的《书黄山馆壁》通过对孤寂、离别和困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恋。同时,他通过山花的描写,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感悟和对生命的坚守。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给人以思索和共鸣的空间。

《书黄山馆壁》寇准 拼音读音参考


shū huáng shān guǎn bì
书黄山馆壁

cán rì zhù gū guǎn, chí chí xíng gǔ tái.
残日住孤馆,迟迟行古台。
dà hé lián yě qù, bái niǎo bèi chéng lái.
大河连野去,白鸟背城来。
lí hèn hún rú jié, xiāng xīn jiàn yù huī.
离恨浑如结,乡心渐欲灰。
shān huā bàn liáo luò, yóu zài shè qián kāi.
山花半寥落,犹在社前开。

“白鸟背城来”平仄韵脚


拼音:bái niǎo bèi chéng lái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灰  

网友评论



寇准

寇准头像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衡州团练副使李迪迎寇准尸灵厝于衡州(今衡阳市)岳屏山花药寺,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