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蚕可浴日晴明”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宋代   苏辙

新蚕可浴日晴明”出自宋代苏辙的《蚕市》, 诗句共7个字。

枯桑舒牙叶渐青,新蚕可浴日晴明
前年器用随手败,今冬衣着及春营。
倾囷计口卖余粟,买箔还家待种生。
不惟箱篚供妇女,亦有鉏镈资男耕。
空巷无人斗容冶,六亲相见争邀迎。
酒肴劝属坊市满,鼓笛繁乱倡优狞。
蚕丛在时已如此,古人虽没谁敢更。
异方不见古风俗,但向陌上闻吹笙。

诗句汉字解释

《蚕市》是苏辙撰写的一首诗词,描述了一个蚕市场的景象以及与蚕丝相关的生产和交易活动。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枯桑舒牙叶渐青,
新蚕可浴日晴明。
前年器用随手败,
今冬衣着及春营。

倾囷计口卖余粟,
买箔还家待种生。
不惟箱篚供妇女,
亦有鉏镈资男耕。

空巷无人斗容冶,
六亲相见争邀迎。
酒肴劝属坊市满,
鼓笛繁乱倡优狞。

蚕丛在时已如此,
古人虽没谁敢更。
异方不见古风俗,
但向陌上闻吹笙。

中文译文:
干枯的桑树展开嫩绿的叶子,
新的蚕可以在晴朗的日子洗浴。
前年的器具随手败坏,
今年冬天的衣着及春天的营生。

倾囷计算口粮卖掉多余的粟米,
购买蚕茧回家等待种植。
这不仅是供应给妇女的箱篚,
也有锄头和镢头供给男人耕作。

空巷中没有人争斗容貌和装饰,
亲戚们相见争相邀请欢迎。
酒菜劝人们到集市上尽情享受,
鼓笛声乱响,倡优狞态尽显。

蚕市在当时已经如此繁忙,
古人虽然不存在,但无人敢改变。
异乡没有看到古代的风俗,
只能在陌上听到吹笙之声。

诗意和赏析:
《蚕市》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宋代蚕丝产业的繁荣景象。诗中通过描述蚕市的各种活动,展现了人们对蚕丝的需求、蚕丝生产的复杂过程以及市场上的繁忙景象。

诗的开头以自然景物的描写引起人们对蚕丝生产的关注,枯萎的桑树变得翠绿,预示着蚕丝的生长和发展。新的蚕可以在晴朗的日子进行洗浴,暗示了蚕丝生产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蚕市中的交易活动。他提到前年的器具已经破损,表明蚕丝生产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的工具。人们将多余的粟米卖掉,用来购买蚕茧,这体现了蚕丝生产的经济活动。

诗中还描述了蚕市的繁忙景象。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参与到蚕丝的生产中。蚕丝的需求使得蚕市成为热闹的地方,亲戚们相聚并争相邀请,酒宴和娱乐活动也随之展开。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当时蚕丝产业的景象的赞叹,称古人也无法超越这样的繁荣。请注意,我的回答中的诗词中文译文是基于我的理解和翻译能力提供的,并非苏辙原诗的官方翻译。这仅仅是一种尝试,可能与官方翻译略有不同。苏辙的原诗可能有更多的含义和细微之处,如果您对诗词的细节和意义有更深入的了解,欢迎补充和分享您自己的解读。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cán shì
蚕市
kū sāng shū yá yè jiàn qīng, xīn cán kě yù rì qíng míng.
枯桑舒牙叶渐青,新蚕可浴日晴明。
qián nián qì yòng suí shǒu bài, jīn dōng yī zhuó jí chūn yíng.
前年器用随手败,今冬衣着及春营。
qīng qūn jì kǒu mài yú sù, mǎi bó huán jiā dài zhǒng shēng.
倾囷计口卖余粟,买箔还家待种生。
bù wéi xiāng fěi gōng fù nǚ, yì yǒu chú bó zī nán gēng.
不惟箱篚供妇女,亦有鉏镈资男耕。
kōng xiàng wú rén dòu róng yě, liù qīn xiāng jiàn zhēng yāo yíng.
空巷无人斗容冶,六亲相见争邀迎。
jiǔ yáo quàn shǔ fāng shì mǎn, gǔ dí fán luàn chàng yōu níng.
酒肴劝属坊市满,鼓笛繁乱倡优狞。
cán cóng zài shí yǐ rú cǐ, gǔ rén suī méi shuí gǎn gèng.
蚕丛在时已如此,古人虽没谁敢更。
yì fāng bú jiàn gǔ fēng sú, dàn xiàng mò shàng wén chuī shēng.
异方不见古风俗,但向陌上闻吹笙。

“新蚕可浴日晴明”平仄韵脚


拼音:xīn cán kě yù rì qíng míng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二萧  (平韵) 下平八庚  

网友评论



* “新蚕可浴日晴明”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新蚕可浴日晴明”出自苏辙的 《蚕市》,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

苏辙简介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