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李朝散游洞山二首》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古寺依山占几峰,
精庐仿佛类天宫。
三年欲到官为碍,
百里相望意自通。
无事佛僧何处著,
人群鸟兽不妨同。
眼前簿领何时脱,
一笑相看丈室中。
僧老经时不出山,
法堂延客未曾关。
心开宝月婵娟处,
身寄浮云出没间。
休夏巾瓶谁与共,
迎秋水石不胜闲。
近来寄我《金刚》颂,
欲指胸中无所还。
诗词的中文译文:
古寺依山占据几座峰,
宏伟的庐堂仿佛天宫。
三年来,渴望而去官为阻碍,
百里相望,心意相通。
无事可做,佛僧们在何处修行,
人群、鸟兽都能和谐共处。
眼前的束缚何时能解脱,
在丈室中相互一笑。
僧老经常不离开山林,
法堂向来欢迎客人。
心中敞开,如宝月婵娟之处,
身世如浮云,时隐时现。
夏日休憩,巾瓶与谁共享,
迎接秋天的水石,无比悠闲。
最近寄来《金刚》颂赞,
意欲表明内心无所留恋。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辙游览洞山的景象和他心境中的思考。古寺依山而建,屹立于几座峰峦之间,宏伟壮丽,仿佛天上的宫殿。作者渴望离开官场,但三年来一直受到阻碍,百里之遥相望,却能感受到彼此的心意相通。
诗中表达了僧人与尘世的和谐共处。佛僧们无所事事地在何处修行,人类和动物也和平共处,彼此不妨碍。这种和谐与宁静的景象使得作者感到愉悦,他期待能够摆脱眼前的束缚,在家中与他人一同欢笑。
诗中还描述了僧老经常不出山,法堂却常常欢迎客人的情景。这表明僧人常常守在山林中修行,而法堂则是向外界开放的场所,欢迎来访者。作者在心中开启了一片宝月婵娟的地方,身世如浮云,时隐时现。
最后几句表达了作者在夏日休憩时的心境,他与巾瓶共度悠闲时光,迎接着秋天的水石景色,无比宁静。最近有人寄给他一首《金刚》颂赞,他想表明自己内心已无所留恋。
整首诗以洞山的景色为背景,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追求自由的渴望。通过描绘寺庙、僧人、自然景观和心境的交织,展现了作者对自由、和谐与宁静的向往。诗中运用了富有意境的描写,以及对人与自然、内心与外界的关系的思考,呈现出深邃的诗意。整体而言,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辙对于离世俗而追求心灵自由、和谐与宁静的憧憬。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cì yùn lǐ cháo sàn yóu dòng shān èr shǒu
次韵李朝散游洞山二首
gǔ sì yī shān zhàn jǐ fēng, jīng lú fǎng fú lèi tiān gōng.
古寺依山占几峰,精庐仿佛类天宫。
sān nián yù dào guān wèi ài, bǎi lǐ xiāng wàng yì zì tōng.
三年欲到官为碍,百里相望意自通。
wú shì fú sēng hé chǔ zhe, rén qún niǎo shòu bù fáng tóng.
无事佛僧何处著,人群鸟兽不妨同。
yǎn qián bù lǐng hé shí tuō, yī xiào xiāng kàn zhàng shì zhōng.
眼前簿领何时脱,一笑相看丈室中。
sēng lǎo jīng shí bù chū shān, fǎ táng yán kè wèi zēng guān.
僧老经时不出山,法堂延客未曾关。
xīn kāi bǎo yuè chán juān chù, shēn jì fú yún chū mò jiān.
心开宝月婵娟处,身寄浮云出没间。
xiū xià jīn píng shuí yǔ gòng, yíng qiū shuǐ shí bù shèng xián.
休夏巾瓶谁与共,迎秋水石不胜闲。
jìn lái jì wǒ jīn gāng sòng, yù zhǐ xiōng zhōng wú suǒ hái.
近来寄我《金刚》颂,欲指胸中无所还。
“迎秋水石不胜闲”平仄韵脚
拼音:yíng qiū shuǐ shí bù shèng xián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五删
网友评论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