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高下层”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灯火高下层”出自宋代苏辙的《次韵子瞻上元见寄》,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dēng huǒ gāo xià céng,诗句平仄:平仄平仄平。

全诗阅读

谁怜东坡老,独看南海灯。
故人隐山麓,燕坐销床棱。
人生天运中,往返成废兴。
炎起爨下薪,冻合瓶中冰。
赖有不变处,寂如方定僧。
建城亦岩邑,灯火高下层
头陀旧所识,天寒发鬅鬙。
问我何时来,嗟哉谷为陵。
幸此米方贱,日食聊一升。
夜出随众乐,餔糟共腾腾。


诗词类型:

《次韵子瞻上元见寄》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次韵子瞻上元见寄》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谁会怜惜东坡老,只有我独自看着南海上的灯光。
故友隐居在山麓,燕子安然地坐在消磨时光的床沿。
人生在天命之中,来来往往之间,变得无足轻重。
炎热的火焰在爐子下燃烧柴薪,寒冷的冰块在瓶中凝结。
幸好有些事情是永远不变的,宁静如同定居的僧人。
建城就像是屹立在山岩上的村落,灯火在高低处闪烁。
头陀(指出家人)是我曾经认识的老朋友,寒冷的天气使他的头发凌乱散乱。
他问我何时能够来,唉,山谷成为了坟墓。
幸好这些米粒还是廉价的,每天的食物勉强够一升。
夜晚出去享受欢乐,共同喝着酒,喧闹不已。

诗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琐事的描绘,抒发了苏辙对时光流转和人生起伏的思考。他感叹东坡(指苏轼)老去,却没有人关心,只有他独自注视着南海上的灯光,映照着岁月的流逝。他描述了故友隐居山麓,消磨时光,思念着曾经的欢乐时光。人生在天命之中,往返于兴衰之间,往往变得毫无价值。诗中以火焰和冰块的比喻,表达了生活中的炎热和寒冷,以及对生活变幻莫测的感叹。然而,诗人也发现了一些不变的事物,如寂静如僧人的心境和山岩上的村落,这些给予他一些安慰。最后,诗人描述了寒冷的天气中,头陀问他何时能到来的情景,将自然景物与人生的际遇相结合,流露出对时光匆匆的感慨。

赏析:
《次韵子瞻上元见寄》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思考。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琐事的描绘,诗人表现了对东坡(苏轼)衰老的关切,以及对故友隐居生活的思念。诗中的火焰和冰块的象征意义,深刻地揭示了生活中的炎热和寒冷,以及人生兴衰的无常。然而,在变幻的世界中,诗人也发现了一些不变的事物,如平静如僧人的心境和山岩上的村落,这些给予他一些安慰。诗人的情感细腻而真实,让人对人生的起伏和时光的流转产生共鸣。整首诗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展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珍惜之情。这首诗通过对人生和自然景物的对比,表达了对时光的忧虑和对不变之物的追求,呈现了一种淡泊宁静的境界。同时,诗中的描写细腻而生动,通过对火焰、冰块、灯火等意象的运用,给读者带来了视觉和感官上的享受。整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人生和时光的思考,引发人们对生命的瞬息和珍贵性的思考。

《次韵子瞻上元见寄》苏辙 拼音读音参考


cì yùn zi zhān shàng yuán jiàn jì
次韵子瞻上元见寄

shuí lián dōng pō lǎo, dú kàn nán hǎi dēng.
谁怜东坡老,独看南海灯。
gù rén yǐn shān lù, yàn zuò xiāo chuáng léng.
故人隐山麓,燕坐销床棱。
rén shēng tiān yùn zhōng, wǎng fǎn chéng fèi xìng.
人生天运中,往返成废兴。
yán qǐ cuàn xià xīn, dòng hé píng zhōng bīng.
炎起爨下薪,冻合瓶中冰。
lài yǒu bù biàn chù, jì rú fāng dìng sēng.
赖有不变处,寂如方定僧。
jiàn chéng yì yán yì, dēng huǒ gāo xià céng.
建城亦岩邑,灯火高下层。
tóu tuó jiù suǒ shí, tiān hán fā péng sēng.
头陀旧所识,天寒发鬅鬙。
wèn wǒ hé shí lái, jiē zāi gǔ wèi líng.
问我何时来,嗟哉谷为陵。
xìng cǐ mǐ fāng jiàn, rì shí liáo yī shēng.
幸此米方贱,日食聊一升。
yè chū suí zhòng lè, bù zāo gòng téng téng.
夜出随众乐,餔糟共腾腾。

“灯火高下层”平仄韵脚


拼音:dēng huǒ gāo xià céng

平仄:平仄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蒸  

网友评论



苏辙

苏辙头像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