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足非所恨”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宋代   苏辙

折足非所恨”出自宋代苏辙的《次韵子瞻寄贺生日》, 诗句共5个字。

弟兄本三人,怀抱丧其一。
颀然仲与叔,耆老天所骘。
师心每独往,可否辄自必。
折足非所恨,所恨覆鼎实。
上赖吾君仁,议止海滨黜。
凄酸念母氏,此恨何时毕。
平生贤孟博,苟生不谓吉。
归心天若许,定卜老泉室。
凄凉百年後,事付何人笔。
于今兄独知,言之泣生日。

诗句汉字解释

《次韵子瞻寄贺生日》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弟兄本三人,怀抱丧其一。
颀然仲与叔,耆老天所骘。
师心每独往,可否辄自必。
折足非所恨,所恨覆鼎实。

上赖吾君仁,议止海滨黜。
凄酸念母氏,此恨何时毕。
平生贤孟博,苟生不谓吉。
归心天若许,定卜老泉室。

凄凉百年后,事付何人笔。
于今兄独知,言之泣生日。

中文译文:
弟兄原本有三人,现在只剩下两人。
仲和叔都已年老,是老天所安排的。
他们的志向常独自追求,能否实现却难以确定。
叹息自己残疾并不是所悔恨的,悔恨的是被推翻的功业。

多亏我君主的仁慈,才得以安享晚年,不被贬谪至海边。
悲伤地思念着已故的母亲,这种痛苦何时才能消散?
平生尽力学贤才,但如此生活并不算幸福。
如果天意允许,我将安度晚年在宁静的泉水旁。

百年之后,我将凄凉地离世,那时的事情将由谁来记录?
直到今日,只有兄弟才明白,我在生日上说这番话时是含泪的。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辙对自己生命中的不幸遭遇和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诗中的"弟兄本三人"指的是苏辙和他的两个兄弟,然而,其中一位已经去世,只剩下苏辙和另一个兄弟。作者感叹兄弟之间的情谊和生活的不易,表达了对逝去的兄弟的思念之情。

诗中提到了苏辙的身体残疾,他并不悔恨自己的残疾,而是悔恨自己未能完成早年的抱负和功业。他感激君主对他的仁慈,使他得以免除贬谪之苦,能够安享晚年。

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苏辙思念已故的母亲,希望痛苦能够早日消散。他也反思自己一生的努力,并感叹生活并不如意。然而,他依然希望能够在平静的泉水旁过上晚年的生活。

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辙的孤独感和对兄弟的依赖。他认为只有兄弟才能理解他的内心感受,所以在生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希望能够向兄弟倾诉自己的心声。

整首诗抒发了苏辙对兄弟情谊、对逝去亲人的思念的深情和对人生的反思。通过对自身命运和家庭关系的描绘,诗中融入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展现了苏辙对生命的痛苦和对温暖的渴望。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君主的感激之情和对未来的担忧,体现了苏辙的忠诚和对社会变迁的关注。这首诗词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打动人心,展现了苏辙作为一位文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体验。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cì yùn zi zhān jì hè shēng rì
次韵子瞻寄贺生日
dì xiōng běn sān rén, huái bào sàng qí yī.
弟兄本三人,怀抱丧其一。
qí rán zhòng yǔ shū, qí lǎo tiān suǒ zhì.
颀然仲与叔,耆老天所骘。
shī xīn měi dú wǎng, kě fǒu zhé zì bì.
师心每独往,可否辄自必。
zhé zú fēi suǒ hèn, suǒ hèn fù dǐng shí.
折足非所恨,所恨覆鼎实。
shàng lài wú jūn rén, yì zhǐ hǎi bīn chù.
上赖吾君仁,议止海滨黜。
qī suān niàn mǔ shì, cǐ hèn hé shí bì.
凄酸念母氏,此恨何时毕。
píng shēng xián mèng bó, gǒu shēng bù wèi jí.
平生贤孟博,苟生不谓吉。
guī xīn tiān ruò xǔ, dìng bo lǎo quán shì.
归心天若许,定卜老泉室。
qī liáng bǎi nián hòu, shì fù hé rén bǐ.
凄凉百年後,事付何人笔。
yú jīn xiōng dú zhī, yán zhī qì shēng rì.
于今兄独知,言之泣生日。

“折足非所恨”平仄韵脚


拼音:zhé zú fēi suǒ hèn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十四愿  

网友评论



* “折足非所恨”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折足非所恨”出自苏辙的 《次韵子瞻寄贺生日》,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

苏辙简介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