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不复相通传”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言语不复相通传”出自宋代苏辙的《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其四杨惠之塑维摩像》,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án yǔ bù fù xiāng tōng chuán,诗句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全诗阅读

金粟如来瘦如腊,坐上文殊秋月圆。
法门论极两相可,言语不复相通传
至人养心遗四体,瘦不为病肥非妍。
谁人好道塑遗像,鲐皮束骨筋扶咽。
兀然隐几心已灭,形如病鹤竦两肩。
骨节支离体疏缓,两目视物犹炯然。
长嗟灵运不知道,强翦美须插两颧。
彼人视身若枯木,割去右臂非所患。
何况塑画已身外,岂必夺尔庸自全。
真人遗意世莫识,时有游僧施钵钱。


诗词类型:

《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其四杨惠之塑维摩像》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其四杨惠之塑维摩像》是宋代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金粟如来瘦如腊,坐上文殊秋月圆。
法门论极两相可,言语不复相通传。

译文:
金粟般的佛陀瘦得如同腊肉,坐在文殊菩萨上,秋天的月亮圆圆的。
法门极其深奥,两者互相欣赏却无法言语相互传达。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杨惠之塑造的一尊维摩像。佛陀形象瘦削,坐在文殊菩萨身上,月光照耀下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认为佛法的奥妙无穷,维摩像和文殊菩萨相得益彰,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完全表达。

赏析:
这首诗词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杨惠之塑造的维摩像。诗人通过形容佛陀的瘦削形象,强调至人应当养心遗形,不追求外在的肥胖和美丽。佛陀的形象犹如病鹤,骨节支离,但双目依然炯炯有神。诗人感叹灵运的变幻莫测,即使美须被剃除,佛陀的形象依然是完整的。此外,诗中还提到真人的意愿常常被世人所不了解,有时候会有僧人为他施舍钵钱。

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辙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赞美,表达了他对至人养心、超越世俗的思考。同时,通过描绘维摩像的形象,诗人也在探讨艺术与灵性的关联,呈现了一种超越言语的审美体验。整体上,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佛教哲理和艺术的思考与赞美。

《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其四杨惠之塑维摩像》苏辙 拼音读音参考


hé zi zhān fèng xiáng bā guān bā shǒu qí sì yáng huì zhī sù wéi mó xiàng
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其四杨惠之塑维摩像

jīn sù rú lái shòu rú là, zuò shàng wén shū qiū yuè yuán.
金粟如来瘦如腊,坐上文殊秋月圆。
fǎ mén lùn jí liǎng xiāng kě, yán yǔ bù fù xiāng tōng chuán.
法门论极两相可,言语不复相通传。
zhì rén yǎng xīn yí sì tǐ, shòu bù wéi bìng féi fēi yán.
至人养心遗四体,瘦不为病肥非妍。
shuí rén hǎo dào sù yí xiàng, tái pí shù gǔ jīn fú yàn.
谁人好道塑遗像,鲐皮束骨筋扶咽。
wù rán yǐn jǐ xīn yǐ miè, xíng rú bìng hè sǒng liǎng jiān.
兀然隐几心已灭,形如病鹤竦两肩。
gǔ jié zhī lí tǐ shū huǎn, liǎng mù shì wù yóu jiǒng rán.
骨节支离体疏缓,两目视物犹炯然。
zhǎng jiē líng yùn bù zhī dào, qiáng jiǎn měi xū chā liǎng quán.
长嗟灵运不知道,强翦美须插两颧。
bǐ rén shì shēn ruò kū mù, gē qù yòu bì fēi suǒ huàn.
彼人视身若枯木,割去右臂非所患。
hé kuàng sù huà yǐ shēn wài, qǐ bì duó ěr yōng zì quán.
何况塑画已身外,岂必夺尔庸自全。
zhēn rén yí yì shì mò shí, shí yǒu yóu sēng shī bō qián.
真人遗意世莫识,时有游僧施钵钱。

“言语不复相通传”平仄韵脚


拼音:yán yǔ bù fù xiāng tōng chuán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一先  (仄韵) 去声十七霰  

网友评论



苏辙

苏辙头像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