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三槐在”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中庭三槐在”出自宋代苏辙的《次韵答王巩》,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hōng tíng sān huái zài,诗句平仄:平平平平仄。

全诗阅读

君家当盛时,画戟拥朱户。
中书十八年,清明日方午。
形容画云阁,功业载盟府。
中庭三槐在,遗迹百世睹。
子孙尽豪俊,岂类世寒寠。
胡为久邅厄,黾勉受侵侮。
往来两都间,奔走未安土。
愿言解缨绂,归去事农圃。
嘉禾根未拔,且忍俟甘雨。
拂衣走东皋,此说吾不取。
聊复放襟怀,清谈对僧麈。
躬耕未可言,知田顾乃父。


诗词类型:

《次韵答王巩》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次韵答王巩》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君家当盛时,画戟拥朱户。
中书十八年,清明日方午。
形容画云阁,功业载盟府。
中庭三槐在,遗迹百世睹。
子孙尽豪俊,岂类世寒寺。
胡为久邅厄,黾勉受侵侮。
往来两都间,奔走未安土。
愿言解缨绂,归去事农圃。
嘉禾根未拔,且忍俟甘雨。
拂衣走东皋,此说吾不取。
聊复放襟怀,清谈对僧麈。
躬耕未可言,知田顾乃父。

诗意:
这首诗是苏辙以次韵作答王巩的作品。诗中表达了对王巩的称赞和自己的心境。首先,他赞美王巩家族当盛时的富贵景象,比喻为画戟拥朱户,形容了王巩家族的辉煌和荣耀。接着,他提到了自己在中书仕途的十八年,以及写作这首诗的时刻——清明节的正午。诗中还描述了画云阁的壮丽和自己在政务上的一些成绩,将功业载入盟府的光荣。诗的后半部分,苏辙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留恋,尤其是家族的辉煌,但他却感到自己长期以来的困顿和受辱。他走过两个都城,却没有找到安身之处,未能安定下来。他表达了归隐田园的愿望,希望能够放下官场的纷扰,回归到务农的生活中。最后几句诗中,苏辙提到了农田的景象,希望嘉禾能够早日生长,期待甘露的降临。他说自己不愿意再去东皋(东皋即指名山,这里表示他不再追求名利),而是愿意放松胸怀,与僧人麈进行清谈,寻求心灵的宁静。最后两句表达了他自己的身份——他是一个务农的人,知道田地的重要,孝顺父亲。

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述的方式展示了苏辙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官场生活的矛盾态度。他赞美了王巩家族的富贵和辉煌,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政务中的努力和成就。然而,他却对于官场生活的困顿和受辱感到不满,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归隐的愿望。他渴望回归农田,与父亲一起耕种,寻求内心的宁静。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和对田园生活的描写为基调,展现了苏辙深沉的思考和对内心追求的表达。通过对现实与虚幻、功业与平凡的对比,诗中流露出作者对于官场虚荣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苏辙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追求,表达了对真实和宁静的渴望。这首诗词既展示了苏辙的政治抱负和才华,又透露出他内心的矛盾和追求。整体上,这首诗词既有赞美和颂扬,又有思考和反思,是苏辙对生活和人生的一种思索和表达。

《次韵答王巩》苏辙 拼音读音参考


cì yùn dá wáng gǒng
次韵答王巩

jūn jiā dàng shèng shí, huà jǐ yōng zhū hù.
君家当盛时,画戟拥朱户。
zhōng shū shí bā nián, qīng míng rì fāng wǔ.
中书十八年,清明日方午。
xíng róng huà yún gé, gōng yè zài méng fǔ.
形容画云阁,功业载盟府。
zhōng tíng sān huái zài, yí jī bǎi shì dǔ.
中庭三槐在,遗迹百世睹。
zǐ sūn jǐn háo jùn, qǐ lèi shì hán jù.
子孙尽豪俊,岂类世寒寠。
hú wéi jiǔ zhān è, mǐn miǎn shòu qīn wǔ.
胡为久邅厄,黾勉受侵侮。
wǎng lái liǎng dū jiān, bēn zǒu wèi ān tǔ.
往来两都间,奔走未安土。
yuàn yán jiě yīng fú, guī qù shì nóng pǔ.
愿言解缨绂,归去事农圃。
jiā hé gēn wèi bá, qiě rěn qí gān yǔ.
嘉禾根未拔,且忍俟甘雨。
fú yī zǒu dōng gāo, cǐ shuō wú bù qǔ.
拂衣走东皋,此说吾不取。
liáo fù fàng jīn huái, qīng tán duì sēng zhǔ.
聊复放襟怀,清谈对僧麈。
gōng gēng wèi kě yán, zhī tián gù nǎi fù.
躬耕未可言,知田顾乃父。

“中庭三槐在”平仄韵脚


拼音:zhōng tíng sān huái zài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贿  (仄韵) 去声十一队  

网友评论



苏辙

苏辙头像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