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石惊湍犬牙错”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乱石惊湍犬牙错”出自宋代刘子翚的《湆淡滩》,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luàn shí jīng tuān quǎn yá cuò,诗句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

全诗阅读

南来瓯粤无平陆,林峦起翠波腾绿。
扶舆政恐犯霜露,买舟傥可休僮仆。
清滩白昼雷霆作,乱石惊湍犬牙错
平生珍重千金躯,舟子一篙那可托。
飘摇叶漾势转急,釜灶倾颓不能立。
眼看白浪散银山,蛟螭百怪堂堂出。
人皆乘险欲趋利,我不安行悔可及。
吁嗟世路风波猛,巧阱危机暗驰骋。
江湖溺舟犹自戒,势利溺人终莫省。
矫情镇物未足言,书此聊为后来警。


诗词类型:

《湆淡滩》刘子翚 翻译、赏析和诗意


《湆淡滩》是宋代刘子翚创作的诗词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湆淡滩

南来瓯粤无平陆,
林峦起翠波腾绿。
扶舆政恐犯霜露,
买舟傥可休僮仆。

清滩白昼雷霆作,
乱石惊湍犬牙错。
平生珍重千金躯,
舟子一篙那可托。

飘摇叶漾势转急,
釜灶倾颓不能立。
眼看白浪散银山,
蛟螭百怪堂堂出。

人皆乘险欲趋利,
我不安行悔可及。
吁嗟世路风波猛,
巧阱危机暗驰骋。

江湖溺舟犹自戒,
势利溺人终莫省。
矫情镇物未足言,
书此聊为后来警。

诗意:
《湆淡滩》以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作者对人情世故的感慨为主题。诗中通过描写南方的山水景色和水流奔涌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世间利益争夺的警示和对人性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湍急的水流和峭壁上的乱石,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和磅礴。作者以此作为隐喻,表达了他对人世间的纷争和利益争夺的触动。他指出人们都倾向于冒险追求个人利益,而自己却选择了不安行动并悔过来不及,暗示了对社会风波的深切忧虑。

作者通过描述舟子摇摇晃晃、船只飘荡不定的场景,以及火釜和灶台倾颓无法立稳的景象,暗示了人们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往往失去了自我和原本的价值取向。他以白浪散开成银山、蛟螭等奇怪生物出现的景象,表达了对人性的警示和对社会伪善的批判。

最后两句诗以简练的语言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和思考,他认为世间的风波变幻莫测,巧妙的陷阱和危机隐藏在暗处,人们应该警惕并避免陷入其中。他通过写作将自己的感慨和忠告留给后人,希望能给人们以思考和警醒。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色和社会现象为切入点,探讨了人性、利益追逐和社会伪善等主题,既有壮丽的意象描绘,又有深刻的警示和思考,体现了刘子翚对人世间的热切关注和深度思考。

《湆淡滩》刘子翚 拼音读音参考


qì dàn tān
湆淡滩

nán lái ōu yuè wú píng lù, lín luán qǐ cuì bō téng lǜ.
南来瓯粤无平陆,林峦起翠波腾绿。
fú yú zhèng kǒng fàn shuāng lù, mǎi zhōu tǎng kě xiū tóng pú.
扶舆政恐犯霜露,买舟傥可休僮仆。
qīng tān bái zhòu léi tíng zuò, luàn shí jīng tuān quǎn yá cuò.
清滩白昼雷霆作,乱石惊湍犬牙错。
píng shēng zhēn zhòng qiān jīn qū, zhōu zǐ yī gāo nà kě tuō.
平生珍重千金躯,舟子一篙那可托。
piāo yáo yè yàng shì zhuǎn jí, fǔ zào qīng tuí bù néng lì.
飘摇叶漾势转急,釜灶倾颓不能立。
yǎn kàn bái làng sàn yín shān, jiāo chī bǎi guài táng táng chū.
眼看白浪散银山,蛟螭百怪堂堂出。
rén jiē chéng xiǎn yù qū lì, wǒ bù ān xíng huǐ kě jí.
人皆乘险欲趋利,我不安行悔可及。
xū jiē shì lù fēng bō měng, qiǎo jǐng wēi jī àn chí chěng.
吁嗟世路风波猛,巧阱危机暗驰骋。
jiāng hú nì zhōu yóu zì jiè, shì lì nì rén zhōng mò shěng.
江湖溺舟犹自戒,势利溺人终莫省。
jiáo qíng zhèn wù wèi zú yán, shū cǐ liáo wèi hòu lái jǐng.
矫情镇物未足言,书此聊为后来警。

“乱石惊湍犬牙错”平仄韵脚


拼音:luàn shí jīng tuān quǎn yá cuò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

韵脚:(仄韵) 入声十药  

网友评论



刘子翚

刘子翚头像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