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弥千里”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大旱弥千里”出自宋代王之道的《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dà hàn mí qiān lǐ,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

全诗阅读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诗词类型:

《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王之道 翻译、赏析和诗意


《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是宋代王之道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旱季即将结束,秋雨降临的欣喜之情。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大旱弥漫千里,众人渴望雨霓出现。
听到夜间檐滴声,看见清晨山间雾气。
处暑已过三天,高原上满地耕犁痕。
我来此地为何喜悦,焦枯土地终于有了泥土。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干旱的景象和人们期盼雨水的心情。长时间的旱情让大地干燥焦枯,人们渴望着雨霓的出现,带来宝贵的雨水滋润大地。在夜间,听到檐滴声,意味着雨水即将到来;清晨,山间弥漫的雾气象征着雨露的降临。处暑已过,意味着秋天的到来,农民们在高原上耕种,积极准备收获的季节。作者以此表达了对雨露的渴望和对农耕生活的喜悦。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旱情和期盼雨露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生命源泉的渴望和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作者运用了具体的自然景物描写,如夜间的檐滴声和清晨的山雾,增强了诗词的真实感和形象感。通过对旱情和雨水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依赖,以及对富饶生活的向往。

诗词中的“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农耕生活的重要节点。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表示夏天接近结束,秋天即将到来。暑气逐渐消退,农民们开始准备耕作,期待丰收的到来。这一描写凸显了农耕文化在诗词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两句“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表达了作者对雨露的庆幸和对农田的关怀。雨水的来临使得焦枯的土地得到了滋润,农作物有了生长的希望。作者以个人的视角表达了自己对雨露的欢喜之情,同时也对农民辛勤劳作的付出表示敬意。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依赖,以及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对自然和农耕生活的描绘也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独特情怀和审美趣味。

《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王之道 拼音读音参考


qiū rì xǐ yǔ tí zhōu cái lǎo bì
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

dà hàn mí qiān lǐ, qún xīn pò wàng ní.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yán shēng wén yè liū, shān qì jiàn cháo jī.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chǔ shǔ yú sān rì, gāo yuán mǎn yī lí.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wǒ lái hé suǒ xǐ, jiāo gǎo miǎn wú ní.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大旱弥千里”平仄韵脚


拼音:dà hàn mí qiān lǐ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网友评论



王之道

王之道头像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庐州濡须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