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期逝矣”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子期逝矣”出自明代刘基的《秋怀(八首)》, 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zǐ qī shì yǐ,诗句平仄:仄平仄仄。

全诗阅读

陟彼高原,望美中陵。
玄商夕振,白露宵零。
蔚彼茂草,化为枯莛。
我有素琴,玉轸朱绳。
弹为阳春,旭日满庭。
怆悢兴怀,悲来填膺。
子期逝矣,其谁汝听。


诗词类型:

《秋怀(八首)》刘基 翻译、赏析和诗意


《秋怀(八首)》是明代诗人刘基的作品,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岁月和离别的悲伤之情。

诗词中的景物和意象充满了秋天的特色,给人以凄凉、寂寥之感。玄商夕振,白露宵零,描述了夜晚的景象,白露滴落在草地上,映照着夜空的清冷。蔚彼茂草,化为枯莛,表达了大地逐渐枯黄的景象,寓意着秋天的凋零和离别的来临。

诗人提到自己拥有一把素琴,琴弦由玉轸和朱绳构成。他弹奏琴声,如同阳春之音,旭日充满庭院。这里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展示了他对逝去的岁月和离别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怆悢兴怀,悲来填膺。子期逝矣,其谁汝听"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悲伤和思念之情。他怅然回首,悲伤填满胸怀,感叹岁月匆匆逝去,珍贵的友人已经离世,再也没有谁能倾听他的心声。

整首诗以秋天的景色和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情感,抒发了作者对离别和逝去时光的悲伤和思念之情,展现了秋天的寂凉和人生的无常。

诗词的中文译文:
登上高山,望见美丽的中陵。夜幕降临,繁星点缀着天空。茂盛的草木逐渐凋零。我拥有一把素琴,琴弦由玉轸和朱绳构成。弹奏出阳春的声音,阳光照耀着整个庭院。我悲伤地回忆往事,悲痛填满胸怀。友人已经离世,再也没有人能倾听我的心声。

赏析:
《秋怀(八首)》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逝去岁月和离别的悲伤之情。诗人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以枯草凋零、白露滴落等景物来刻画秋天的凄凉和离别的来临。同时,诗中的素琴和阳春之音,以及对逝去友人的思念,增添了诗歌的情感色彩。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人生无常和离别的主题,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秋天的寂凉和岁月的流逝,引发对生命和时光的思考。

《秋怀(八首)》刘基 拼音读音参考


qiū huái bā shǒu
秋怀(八首)

zhì bǐ gāo yuán, wàng měi zhōng líng.
陟彼高原,望美中陵。
xuán shāng xī zhèn, bái lù xiāo líng.
玄商夕振,白露宵零。
wèi bǐ mào cǎo, huà wéi kū tíng.
蔚彼茂草,化为枯莛。
wǒ yǒu sù qín, yù zhěn zhū shéng.
我有素琴,玉轸朱绳。
dàn wèi yáng chūn, xù rì mǎn tíng.
弹为阳春,旭日满庭。
chuàng liàng xìng huái, bēi lái tián yīng.
怆悢兴怀,悲来填膺。
zǐ qī shì yǐ, qí shuí rǔ tīng.
子期逝矣,其谁汝听。

“子期逝矣”平仄韵脚


拼音:zǐ qī shì yǐ

平仄:仄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网友评论



刘基

刘基头像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刘基

刘基头像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