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辰暗”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宋代   王珪

北极星辰暗”出自宋代王珪的《仁宗皇帝挽词五首》, 诗句共5个字。

忆昨颁遗诏,犹闻玉几香。
鼎湖龙已去,汾水雁空翔。
北极星辰暗,三山日月长。
宸游在何处,尚想赭袍光。

诗句汉字解释

《仁宗皇帝挽词五首》是宋代文宗皇帝挽联的五首诗词,作者是王珪。以下是对这五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第一首:
忆昨颁遗诏,犹闻玉几香。
鼎湖龙已去,汾水雁空翔。

中文译文:
回忆昨日颁布的诏令,依然能闻到玉几散发的香气。
鼎湖的龙已经离去,汾水上空只有孤雁飞翔。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仁宗皇帝逝世后的离愁别绪。作者回忆起过去,心中依然残留着皇帝颁布的诏令,仿佛还能闻到他留下的宫廷气息。然而,仁宗皇帝已经如鼎湖之龙般离去,离世后只剩下孤雁在汾水上空独自飞翔。这景象暗喻着仁宗皇帝的离世对于朝廷和国家的巨大损失,以及皇帝的高尚品德和仁政对于百姓的影响。整首诗以简洁的笔触和寥寥数语,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深深怀念和追思之情。

第二首:
北极星辰暗,三山日月长。
宸游在何处,尚想赭袍光。

中文译文:
北极星辰黯淡,三山日月依然长。
皇帝的征游在何方,仍然想念他身披赭红袍的光辉。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仁宗皇帝征游不归的思念之情。北极星作为众星之尊,如今黯淡无光,象征着皇帝已经逝去,世间的光辉变得暗淡。然而,三山依然耸立,日月依然照耀,时间流转不息,这些景象都在提醒人们皇帝的离去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作者追问皇帝的征游去了哪里,仍然怀念他身披赭红袍的光辉。这里的赭袍象征皇帝的威仪和权力,也代表着仁宗皇帝的仁政和德行。整首诗以对比手法,表达了对皇帝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第三首:
瑶台琼树影,玉殿绮楼香。
皇泽当年在,炉烟暗淡光。

中文译文:
瑶台上琼树投下阴影,玉殿绮楼弥漫着芳香。
皇帝的恩泽当年存在,炉烟微弱的光芒。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皇帝的恩泽和功绩的怀念。瑶台上的琼树投下阴影,玉殿和绮楼散发着浓郁的芳香,这些都是皇帝昔日施行恩泽的象征。尽管皇帝已经离世,但他的恩泽和功德依然存在于世间。炉烟微弱的光芒暗示着皇帝的德政已经逐渐衰退,然而即便如此,人们仍然怀念和珍视他过去的恩泽。整首诗以景物描写和意象的对比,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感恩和怀念之情。

第四首:
青楼人去尽,红粉雁来频。
此去何时返,归期问画眉。

中文译文:
青楼的人已经离去,红粉的雁频繁归来。
皇帝何时能够归来,归期只能向画眉鸟询问。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皇帝归来的期盼和思念之情。青楼的人指的是皇帝所爱的宫女和妃嫔,他们已经离去,不再存在于宫廷。而红粉雁象征着皇帝的归来,频繁归来的雁表明人们对皇帝回归的渴望之情。然而,皇帝何时能够归来,只能向画眉鸟寻求答案。画眉鸟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传递消息的使者,这里象征着人们对皇帝归期的期待和盼望。整首诗以对比手法,表达了对皇帝归来的渴望和思念之情。

第五首:
明月楼台上,花影禁苑中。
高歌当管弦,神驰翻北风。

中文译文:
明亮的月亮在楼台上,花影映照在禁苑中。
高歌正当管弦之间,心灵飞翔如北风。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皇帝的颂扬和赞美之情。明亮的月亮在楼台上照耀,花影映照在禁苑中,景象美好而庄严。高歌正当管弦之间,表达了对皇帝的赞美之声。而心灵飞翔如北风,则象征着皇帝的伟大和崇高。整首诗以景物描写和比喻手法,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颂扬和崇敬之情。

总的来说,王珪的这五首《仁宗皇帝挽词》通过对景物描写、意象的运用以及对比手法,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怀念、思念、敬仰和颂扬之情。他将皇帝离世后的景象与过去的辉煌进行对照,表现出对皇帝德政和恩泽的称颂,以及对他归来的期盼和渴望。这五首诗词充满了深情和感怀,展现了作者对仁宗皇帝的深深敬意和怀念之情。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rén zōng huáng dì wǎn cí wǔ shǒu
仁宗皇帝挽词五首
yì zuó bān yí zhào, yóu wén yù jǐ xiāng.
忆昨颁遗诏,犹闻玉几香。
dǐng hú lóng yǐ qù, fén shuǐ yàn kōng xiáng.
鼎湖龙已去,汾水雁空翔。
běi jí xīng chén àn, sān shān rì yuè zhǎng.
北极星辰暗,三山日月长。
chén yóu zài hé chǔ, shàng xiǎng zhě páo guāng.
宸游在何处,尚想赭袍光。

“北极星辰暗”平仄韵脚


拼音:běi jí xīng chén àn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二十八勘  

网友评论



* “北极星辰暗”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北极星辰暗”出自王珪的 《仁宗皇帝挽词五首》,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

王珪简介

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