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愧途危迹屡迁”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肯愧途危迹屡迁”出自唐代罗隐的《别池阳所居》,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kěn kuì tú wēi jī lǚ qiān,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全诗阅读

黄尘初起此留连,火耨刀耕六七年。
雨夜老农伤水旱,雪晴渔父共舟船。
已悲世乱身须去,肯愧途危迹屡迁
却是九华山有意,列行相送到江边。


诗词类型:写景 组诗

《别池阳所居》罗隐 翻译、赏析和诗意


《别池阳所居》,朝代:唐代,作者:罗隐,诗词如下:

黄尘初起此留连,
火耨刀耕六七年。
雨夜老农伤水旱,
雪晴渔父共舟船。
已悲世乱身须去,
肯愧途危迹屡迁。
却是九华山有意,
列行相送到江边。

中文译文:
黄尘初起这里依然停留,
耕火和打犁耕作了六七年。
雨夜老农为水旱而伤感,
晴天下雪时钓鱼父子共同乘船。
已经对乱世感到悲伤,必须离开这片土地,
不肯愧对自身途中的危险和频繁的迁徙。
然而九华山有着特殊的意义,
列队相送到江边。

诗意和赏析:
《别池阳所居》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农民的生活和自己的遭遇,表达了离故乡、离聚落的心情,以及对逆境的回应和抵抗。诗中以黄尘初起、火耨刀耕等描绘农民的辛勤劳作,表现出他们对世俗生活的执着和坚持。然而,作者提到老农受到水旱损害,表达了对世事变迁和逆境的悲伤之情。正如他自己,身处乱世,不得安居,迁徙次数不断增加,对此感到愧对和不安。最后,诗中提到九华山,意味着作者在迁徙中渴望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处,并对这样的意愿表达了渴望和寄托。诗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和自身境遇的关注,反映了唐代社会动荡不安的特点,寄托了对安定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别池阳所居》罗隐 拼音读音参考


bié chí yáng suǒ jū
别池阳所居

huáng chén chū qǐ cǐ liú lián, huǒ nòu dāo gēng liù qī nián.
黄尘初起此留连,火耨刀耕六七年。
yǔ yè lǎo nóng shāng shuǐ hàn,
雨夜老农伤水旱,
xuě qíng yú fù gòng zhōu chuán.
雪晴渔父共舟船。
yǐ bēi shì luàn shēn xū qù, kěn kuì tú wēi jī lǚ qiān.
已悲世乱身须去,肯愧途危迹屡迁。
què shì jiǔ huà shān yǒu yì, liè xíng xiāng sòng dào jiāng biān.
却是九华山有意,列行相送到江边。

“肯愧途危迹屡迁”平仄韵脚


拼音:kěn kuì tú wēi jī lǚ qiān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一先  

网友评论


罗隐

罗隐头像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