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帐参承半列侯”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唐代   殷文圭

玉帐参承半列侯”出自唐代殷文圭的《和友人送衡尚书赴池阳副车》, 诗句共7个字。

淮王上将例分忧,玉帐参承半列侯
次第选材如创厦,别离排宴向藏舟。
鲲鹏变化知难测,龙蠖升沈各有由。
躞蹀行牵金鋄重,婵娟立唱翠娥愁。
筑头勋业谐三阵,满腹诗书究九流。
金海珠韬乘月读,肉芝牙茗拨云收。
赤鳞旆卷鸥汀晚,青雀船横雁阵秋。
十字细波澄镜面,九华残雪露峰头。
醉沈北海千尊酒,吟上南荆百尺楼。
况是昭明食鱼郡,不妨闲掷钓璜钩。

诗句汉字解释

诗词《和友人送衡尚书赴池阳副车》描写了作者和友人一同送衡尚书前往池阳的情景,展现了殷文圭对友情和别离的感慨之情。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是:

淮王上将例分忧,
玉帐参承半列侯。
次第选材如创厦,
别离排宴向藏舟。

鲲鹏变化知难测,
龙蠖升沉各有由。
躞蹀行牵金铢重,
婵娟立唱翠娥愁。

筑头勋业谐三阵,
满腹诗书究九流。
金海珠韬乘月读,
肉芝牙茗拨云收。

赤鳞旆卷鸥汀晚,
青雀船横雁阵秋。
十字细波澄镜面,
九华残雪露峰头。

醉沉北海千尊酒,
吟上南荆百尺楼。
况是昭明食鱼郡,
不妨闲掷钓璜钩。

这首诗的诗意表达的是友人和衡尚书在分别前往池阳的路途上,作者通过描写各种现象和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诗中描述了鲲鹏、龙蠖等神话中的变化,表达了人事不可预测的真相;描绘了行人步履艰难,以及离别时的愁绪;还凭借着诗书积累而自豪,展示了自己对文化的热爱和对精神追求的追求;诗中还出现了一片美丽的景色,如镜面般的波澜、残雪上沾满露珠的峰头等。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心境,通过品味美酒、吟咏楼台、闲钓以表达自己在政务之间得到片刻的悠闲的心情。

整首诗充满了离别的哀愁和对友情的珍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心境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世事的思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hé yǒu rén sòng héng shàng shū fù chí yáng fù chē
和友人送衡尚书赴池阳副车
huái wáng shàng jiàng lì fēn yōu, yù zhàng cān chéng bàn liè hóu.
淮王上将例分忧,玉帐参承半列侯。
cì dì xuǎn cái rú chuàng shà,
次第选材如创厦,
bié lí pái yàn xiàng cáng zhōu.
别离排宴向藏舟。
kūn péng biàn huà zhī nán cè, lóng huò shēng shěn gè yǒu yóu.
鲲鹏变化知难测,龙蠖升沈各有由。
xiè dié xíng qiān jīn wǎn zhòng, chán juān lì chàng cuì é chóu.
躞蹀行牵金鋄重,婵娟立唱翠娥愁。
zhù tóu xūn yè xié sān zhèn,
筑头勋业谐三阵,
mǎn fù shī shū jiū jiǔ liú.
满腹诗书究九流。
jīn hǎi zhū tāo chéng yuè dú, ròu zhī yá míng bō yún shōu.
金海珠韬乘月读,肉芝牙茗拨云收。
chì lín pèi juǎn ōu tīng wǎn, qīng què chuán héng yàn zhèn qiū.
赤鳞旆卷鸥汀晚,青雀船横雁阵秋。
shí zì xì bō chéng jìng miàn,
十字细波澄镜面,
jiǔ huá cán xuě lù fēng tóu.
九华残雪露峰头。
zuì shěn běi hǎi qiān zūn jiǔ, yín shàng nán jīng bǎi chǐ lóu.
醉沈北海千尊酒,吟上南荆百尺楼。
kuàng shì zhāo míng shí yú jùn, bù fáng xián zhì diào huáng gōu.
况是昭明食鱼郡,不妨闲掷钓璜钩。

“玉帐参承半列侯”平仄韵脚


拼音:yù zhàng cān chéng bàn liè hóu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一尤  

网友评论


* “玉帐参承半列侯”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玉帐参承半列侯”出自殷文圭的 《和友人送衡尚书赴池阳副车》,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

殷文圭

殷文圭,字表儒,小字桂郎,池州青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天佑初年前后在世(904年)。初居九华,刻苦于学,所用墨砚,底为之穿。唐末,词场请托公行,仅文圭与游恭独步场屋。乾宁五年,(公元八九八年)及第,为裴枢宣谕判官记室参军。朱全忠、钱铰交辟均不就。田頵置田宅迎其母,以甥事之,待文圭以上客礼,故颇为尽力。頵败,事杨行密,终左千牛卫将军。文圭作诗甚多,有登龙集、冥搜集、笔耕词、水缕录、从军藁等集,《新唐书志》仅录诗集一卷。此从《唐才子传》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