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声钩辀叫云木”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宋代   赵彦端

几声钩辀叫云木”出自宋代赵彦端的《看花回》, 诗句共7个字。

端有恨,留春无计,花飞何速。
槛外青青翠竹。
镇高节凌云,清阴常足。
春寒风袂,带雨穿窗如利镞。
催处处、燕巧莺慵,几声钩辀叫云木
看波面、垂杨蘸绿。
最好是、风梳烟沐。
阴重熏帘未卷,正泛乳新芽,香飘清馥。
新诗惠我,开卷醒然欣再读。
叹词章、过人华丽,掷地胜如金玉。

诗句汉字解释

《看花回》是宋代赵彦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看花回

端有恨,留春无计,花飞何速。
槛外青青翠竹。
镇高节凌云,清阴常足。
春寒风袂,带雨穿窗如利镞。
催处处、燕巧莺慵,几声钩辀叫云木。
看波面、垂杨蘸绿。
最好是、风梳烟沐。
阴重熏帘未卷,正泛乳新芽,香飘清馥。
新诗惠我,开卷醒然欣再读。
叹词章、过人华丽,掷地胜如金玉。

中文译文:
看着花儿飘落,我的心中充满了遗憾,想留住春天却无计可施,花朵飘零的速度何其之快。
门外是一片青翠的竹林。
节节高耸入云,清凉的阴影常常可得。
春天的寒风穿过窗户,带着雨滴犹如锐利的箭镞。
到处催促着燕子和莺鸟,它们有几声婉转动听的鸣叫,仿佛在呼唤云朵和树木。
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垂下的杨柳在绿色中沾湿。
最好的情景是,风拂过烟雾般的美景。
阴影浓重,帘帷还未卷起,新芽正泛起乳白色,香气飘荡清馥。
新的诗篇给予我启迪,翻开书页倍感愉悦。
叹息这词章,超越常人的华丽,堪比掷地有声的金玉。

诗意和赏析:
《看花回》以描绘春天的景色和情感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逝去春天的留恋和无奈之情。

诗的开头表达了诗人对花朵凋谢的遗憾和无法挽留春天的无奈之情。接下来,诗人通过描写青翠的竹林、高耸入云的节节和清凉的阴影,营造出一幅春天的美好画面,并借以烘托出对逝去春天的怀念。

诗中运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如用“春寒风袂,带雨穿窗如利镞”形容春风的凉意和雨水的穿透力;用“催处处、燕巧莺慵,几声钩辀叫云木”描绘燕子和莺鸟的婉转鸣叫,使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诗人通过描绘水面上波光粼粼、垂下的杨柳蘸绿等景物,进一步强化了春天的美好形象。最后,诗人以对新诗的赞美和欣赏,表达了对诗歌艺术的喜爱和推崇,并通过对比将其视为胜过金玉的宝贵财富。

整首诗词以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对逝去春天的怀念、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诗歌艺术的热爱。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和美好的春天世界,引发读者对自然和诗歌的共鸣。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kàn huā huí
看花回
duān yǒu hèn, liú chūn wú jì, huā fēi hé sù.
端有恨,留春无计,花飞何速。
kǎn wài qīng qīng cuì zhú.
槛外青青翠竹。
zhèn gāo jié líng yún, qīng yīn cháng zú.
镇高节凌云,清阴常足。
chūn hán fēng mèi, dài yǔ chuān chuāng rú lì zú.
春寒风袂,带雨穿窗如利镞。
cuī chǔ chù yàn qiǎo yīng yōng, jǐ shēng gōu zhōu jiào yún mù.
催处处、燕巧莺慵,几声钩辀叫云木。
kàn bō miàn chuí yáng zhàn lǜ.
看波面、垂杨蘸绿。
zuì hǎo shì fēng shū yān mù.
最好是、风梳烟沐。
yīn zhòng xūn lián wèi juǎn, zhèng fàn rǔ xīn yá, xiāng piāo qīng fù.
阴重熏帘未卷,正泛乳新芽,香飘清馥。
xīn shī huì wǒ, kāi juàn xǐng rán xīn zài dú.
新诗惠我,开卷醒然欣再读。
tàn cí zhāng guò rén huá lì, zhì dì shèng rú jīn yù.
叹词章、过人华丽,掷地胜如金玉。

“几声钩辀叫云木”平仄韵脚


拼音:jǐ shēng gōu zhōu jiào yún mù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
韵脚:(仄韵) 入声一屋  

网友评论


* “几声钩辀叫云木”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几声钩辀叫云木”出自赵彦端的 《看花回》,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

赵彦端

赵彦端(1121~1175)字德庄,号介庵,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工为词,尝赋西湖谒金门词,有“波底夕阳红湿”之句。高宗喜曰:“我家裹人也会作此”!……"乾道、淳熙间,(公元一一七四年前后)以直宝文阁知建宁府。终左司郎官。彦端词以婉约纤秾胜,有介庵词四卷,及介庵集十卷,外集三卷,均《宋史艺文志》并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