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老疾蹒跚”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宋代   汪莘

如今老疾蹒跚”出自宋代汪莘的《沁园春》, 诗句共6个字。

峰下王道者
家在柳塘,榜挂方壶,图挂黄山。
觉仙峰六六,满堂峭峻,仙溪六六,绕屋潺湲。
行到水穷,坐看云起,只在吾庐寻丈间。
非人世,但鹤飞深谷,猿啸高岩。
如今老疾蹒跚
向画里嬉游卧里看。
甚花开花落,悄无人见,山南山北,谁似余闲。
住个庵儿,了些活计,月白风清人倚阑。
山中友,类先秦气貌,后晋衣冠。

诗句汉字解释

《沁园春》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汪莘。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峰下王道者家在柳塘,
榜挂方壶,图挂黄山。
觉仙峰六六,满堂峭峻,
仙溪六六,绕屋潺湲。

行到水穷,坐看云起,
只在吾庐寻丈间。
非人世,但鹤飞深谷,
猿啸高岩。

如今老疾蹒跚。
向画里嬉游卧里看。
甚花开花落,悄无人见,
山南山北,谁似余闲。

住个庵儿,了些活计,
月白风清人倚阑。
山中友,类先秦气貌,
后晋衣冠。

诗意及赏析:
《沁园春》以自然山水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事纷扰的厌倦之情。

诗中描绘了一个位于山脚下的居所,墙上挂着方形的壶,图案上挂着黄山的画作。"觉仙峰六六,满堂峭峻,仙溪六六,绕屋潺湲"这句描述了山峰和溪水的美景,给人以宁静、隐逸之感。

接下来,诗人以个人的视角描述了自己的生活状态。"行到水穷,坐看云起"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烦恼的摒弃,只愿在自己的小屋里寻找内心的安宁。"非人世"表示远离尘嚣,进入一个超越尘世的境界,只听见鹤在深谷中飞翔,猿在高岩上啸叫。

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诗人的身体状况和对生活的感慨。"如今老疾蹒跚"表明了诗人的年老和身体的不适。"向画里嬉游卧里看"则是诗人通过观赏画作来寻找乐趣和安慰。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自己闲适生活的赞美。"甚花开花落,悄无人见,山南山北,谁似余闲"表明诗人觉得世人繁忙而无暇顾及自然美景,而只有自己过着闲适的生活。"住个庵儿,了些活计,月白风清人倚阑"则描绘了诗人在山中住着简朴的庵舍,过着宁静自在的生活。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的生活状态和感慨,表达了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烦扰的厌倦之情,展现了隐逸主义的思想倾向。同时,诗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敏感和对自然与人的和谐的追求。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qìn yuán chūn
沁园春
fēng xià wáng dào zhě
峰下王道者
jiā zài liǔ táng, bǎng guà fāng hú, tú guà huáng shān.
家在柳塘,榜挂方壶,图挂黄山。
jué xiān fēng liù liù, mǎn táng qiào jùn, xiān xī liù liù, rào wū chán yuán.
觉仙峰六六,满堂峭峻,仙溪六六,绕屋潺湲。
xíng dào shuǐ qióng, zuò kàn yún qǐ, zhī zài wú lú xún zhàng jiān.
行到水穷,坐看云起,只在吾庐寻丈间。
fēi rén shì, dàn hè fēi shēn gǔ, yuán xiào gāo yán.
非人世,但鹤飞深谷,猿啸高岩。
rú jīn lǎo jí pán shān.
如今老疾蹒跚。
xiàng huà lǐ xī yóu wò lǐ kàn.
向画里嬉游卧里看。
shén huā kāi huā luò, qiāo wú rén jiàn, shān nán shān běi, shuí shì yú xián.
甚花开花落,悄无人见,山南山北,谁似余闲。
zhù gè ān ér, le xiē huó jì, yuè bái fēng qīng rén yǐ lán.
住个庵儿,了些活计,月白风清人倚阑。
shān zhōng yǒu, lèi xiān qín qì mào, hòu jìn yì guān.
山中友,类先秦气貌,后晋衣冠。

“如今老疾蹒跚”平仄韵脚


拼音:rú jīn lǎo jí pán shān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四寒  

网友评论


* “如今老疾蹒跚”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如今老疾蹒跚”出自汪莘的 《沁园春》,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

汪莘

汪莘(1155~1227)南宋诗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作品有《方壶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