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茸红曾约”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茸红曾约”出自宋代吴文英的《惜红衣(余从姜石帚游苕霅间三十五年矣,重来伤今感昔,聊以咏怀)》, 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rōng hóng céng yuē,诗句平仄:平平平平。

全诗阅读

鹭老秋丝,苹愁暮雪,鬓那不白。
倒柳移栽,如今暗溪碧。
乌衣细语,伤绊惹、茸红曾约
南陌。
前度刘郎,寻流花踪迹。
朱楼水侧。
雪面波光,汀莲沁颜色。
当时醉近绣箔,夜吟寂。
三十六矶重到,清梦冷云南北。
买钓舟溪上,庆有烟蓑相识。


诗词类型: 惜红衣

《惜红衣(余从姜石帚游苕霅间三十五年矣,重来伤今感昔,聊以咏怀)》吴文英 翻译、赏析和诗意


《惜红衣(余从姜石帚游苕霅间三十五年矣,重来伤今感昔,聊以咏怀)》是宋代吴文英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鹭老秋丝,苹愁暮雪,鬓那不白。
倒柳移栽,如今暗溪碧。
乌衣细语,伤绊惹、茸红曾约。
南陌。前度刘郎,寻流花踪迹。
朱楼水侧。雪面波光,汀莲沁颜色。
当时醉近绣箔,夜吟寂。
三十六矶重到,清梦冷云南北。
买钓舟溪上,庆有烟蓑相识。

译文:
老鹭垂下秋天的丝线,满天的苹果忧愁成暮雪,那鬓发怎么不再白了。
倒柳被移栽,如今静静地倒映在碧绿的溪水中。
乌衣细语,伤感的缠绕引起了茸茸红颜的回忆。
在南大街,我曾追寻流动花影。
在朱楼水边,雪面上泛起波光,汀边莲花映出它的颜色。
当时我沉醉在绣箔之近,夜晚中默默吟唱。
三十五年后重回到这里,清梦冷寂在南北飘荡。
在溪上买下一艘钓船,庆幸有烟雨蓑衣相伴。

诗意和赏析:
《惜红衣》以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表达,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人事的感伤。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变化、描写个人情感的波动,展示了充满离愁别绪的意境。

诗的开场描绘了老鹭垂下的秋丝和苹果树下的忧愁暮雪,以及诗人自己鬓发的变白,暗示着岁月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倒柳移栽、溪水的碧绿和乌衣细语等景物,通过这些细节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时光的静止和回忆的涌现。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和人物。他寻找过去的思念,追寻刘郎的芳踪,回忆起曾经在朱楼水边度过的时光。雪面上泛起的波光和汀边的莲花,表达了岁月沉淀下的宁静和美好。

最后,诗人重返这片景地,将他的思绪和情感融入其中。他买下一艘钓船,在溪上行舟,感慨自己与烟雨蓑衣的相遇,体现了对于缘分和友情的珍惜。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的变化为背景,通过描绘细腻的情感和回忆,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人事的怀念之情。诗中运用了对比和意象的手法,展现了岁月流转和人生变迁的主题,同时也传达了对友情和缘分的珍视。整体而言,这首诗词既展示了作者对往事的伤感和思念,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美好的追求。

《惜红衣(余从姜石帚游苕霅间三十五年矣,重来伤今感昔,聊以咏怀)》吴文英 拼音读音参考


xī hóng yī yú cóng jiāng shí zhǒu yóu sháo zhà jiān sān shí wǔ nián yǐ, chóng lái shāng jīn gǎn xī, liáo yǐ yǒng huái
惜红衣(余从姜石帚游苕霅间三十五年矣,重来伤今感昔,聊以咏怀)

lù lǎo qiū sī, píng chóu mù xuě, bìn nà bù bái.
鹭老秋丝,苹愁暮雪,鬓那不白。
dào liǔ yí zāi, rú jīn àn xī bì.
倒柳移栽,如今暗溪碧。
wū yī xì yǔ, shāng bàn rě rōng hóng céng yuē.
乌衣细语,伤绊惹、茸红曾约。
nán mò.
南陌。
qián dù liú láng, xún liú huā zōng jī.
前度刘郎,寻流花踪迹。
zhū lóu shuǐ cè.
朱楼水侧。
xuě miàn bō guāng, tīng lián qìn yán sè.
雪面波光,汀莲沁颜色。
dāng shí zuì jìn xiù bó, yè yín jì.
当时醉近绣箔,夜吟寂。
sān shí liù jī zhòng dào, qīng mèng lěng yún nán běi.
三十六矶重到,清梦冷云南北。
mǎi diào zhōu xī shàng, qìng yǒu yān suō xiāng shí.
买钓舟溪上,庆有烟蓑相识。

“茸红曾约”平仄韵脚


拼音:rōng hóng céng yuē

平仄:平平平平

韵脚:(仄韵) 入声十药  

网友评论


吴文英

吴文英头像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