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醉梅边”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宋代   吴文英

强醉梅边”出自宋代吴文英的《绛都春·余往来清华池馆六年赋咏屡矣感昔伤今益不堪怀乃复作此解》, 诗句共4个字。

春来雁渚。
弄艳冶、又入垂杨如许。
困舞瘦腰,啼湿宫黄池塘雨。
碧沿苍藓云根路。
尚追想、凌波微步。
小楼重上,凭谁为唱,旧时金缕。
凝伫。
烟萝翠竹,欠罗袖、为倚天寒日暮。
强醉梅边,招得花奴来尊俎。
东风须惹春云住。
□莫把、飞琼吹去。
便教移取熏笼,夜温绣户。

诗句汉字解释

绛都春·余往来清华池馆六年赋咏屡矣感昔伤今益不堪怀乃复作此解鉴赏

  《绛都春》,《梦窗词集》入“仙吕调”。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六仄韵。第二句第一字是领格,宜用去声字。此调《梦窗词集》共收六首,但因句逗上下片都不尽相同。所以各词句数有些差异。大致可分为,上下各九句,一格;上片十句,下片九句一格;上下片各十句一格共三个格。一般以上片十句,下片九句的为正格。  

  “清华池馆”,即梦窗友郭希道在苏州的园林,内多佳景,词人曾“赋咏屡矣”。

  “春来”六句,述园中景。“雁渚”,系园中水洲名,“云根路”,指园中小丘。此言春天来临,郭家园林内的“雁渚”,又将成为一处游玩的胜景。我在园中一路玩赏,见鲜花缤纷,数株垂柳在春阳下懒洋洋地摆动“瘦腰”飘舞。一忽儿毛毛雨又沾湿了池旁的迎春花丛,池塘中也泛起了一片涟漪。园中的小山丘上,松柏苍郁,树下小径苔藓青翠,曲径通幽,令人联想起或许会有一位凌波仙子在此散步。“凌波微步”,暗指郭家内眷。“小楼”三句,园中忆旧。言己重新登上园中的一座小楼抚今追昔,感叹还有哪一位娇娘能再为我重唱那首《金缕曲》呢?上片游园,“感昔伤今”。  

  “凝伫”五句,追忆园中四时之景。词人“往来清华池馆六年”,所以对园中四时之景印象深刻。因此,在他的追忆下,园中诸景,一一浮现眼前:夏天园中“烟萝翠竹”,一派黯绿;秋日“天寒日暮”,罗袖迎风;冬季逞强拼酒,醉倚梅丛;春阳万花作奴,醉梦侑酒。所以词人对此也“赋咏屡矣”。“东风”两句,向主人进言。旧时称主人为“东翁”,所以这里的“东风”应作主人郭清华;“琼”,即骰子,古时的赌具。此言主人家应将园中快乐的生活象万花似锦的春天,风云变幻的春云般保持下去,也不要将遣兴娱乐用的骰子轻易地撤去,扫客人的逸兴。“便教移取”两句,夜宿寻梦。此言词人想要在“小楼”之中重温旧梦,所以请人搬来熏笼,将住宿处薰得温暖如春,以便自己睡在那里可以获得美梦。下片重在追忆。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jiàng dōu chūn yú wǎng lái qīng huá chí guǎn liù nián fù yǒng lǚ yǐ gǎn xī shāng jīn yì bù kān huái nǎi fù zuò cǐ jiě
绛都春·余往来清华池馆六年赋咏屡矣感昔伤今益不堪怀乃复作此解
chūn lái yàn zhǔ.
春来雁渚。
nòng yàn yě yòu rù chuí yáng rú xǔ.
弄艳冶、又入垂杨如许。
kùn wǔ shòu yāo, tí shī gōng huáng chí táng yǔ.
困舞瘦腰,啼湿宫黄池塘雨。
bì yán cāng xiǎn yún gēn lù.
碧沿苍藓云根路。
shàng zhuī xiǎng líng bō wēi bù.
尚追想、凌波微步。
xiǎo lóu zhòng shàng, píng shuí wèi chàng, jiù shí jīn lǚ.
小楼重上,凭谁为唱,旧时金缕。
níng zhù.
凝伫。
yān luó cuì zhú, qiàn luó xiù wèi yǐ tiān hán rì mù.
烟萝翠竹,欠罗袖、为倚天寒日暮。
qiáng zuì méi biān, zhāo dé huā nú lái zūn zǔ.
强醉梅边,招得花奴来尊俎。
dōng fēng xū rě chūn yún zhù.
东风须惹春云住。
mò bǎ fēi qióng chuī qù.
□莫把、飞琼吹去。
biàn jiào yí qǔ xūn lóng, yè wēn xiù hù.
便教移取熏笼,夜温绣户。

“强醉梅边”平仄韵脚


拼音:qiáng zuì méi biān
平仄: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一先  

网友评论


* “强醉梅边”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强醉梅边”出自吴文英的 《绛都春·余往来清华池馆六年赋咏屡矣感昔伤今益不堪怀乃复作此解》,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

吴文英简介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