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仙(寿翁丹山)》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刘辰翁。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瑞鹤仙(寿翁丹山)
正丹翁初度。
对花满江城,晓莺欲语。
崆峒在何处。
渐雨过农郊,劝耕问路。
州人争觑。
问坡老、重来是否。
把看灯、传说风流,八境尽图新句。
如许。
老子文章,挥毫立马,脱靴嫌污。
太平易作。
听父老,歌襦袴。
愿使君小住,五风十雨。
重见一粰三黍。
又天边、飞诏殷勤,说相将去。
译文:
瑞鹤仙(寿翁丹山)
初度翁山寿。
对着花满江城,清晨的莺鸟欲言。
崆峒在何处。
细雨渐渐过去了,农郊里的农民劝耕问路。
州里的人争相窥视。
问老坡,重新来过是否?
拿起灯,传说着风流的事,八方景色尽在新句中。
如此。
老子的文章,挥毫立马,脱下靴子嫌脏。
太平易作。
倾听父老们,他们歌唱着襦袴。
愿使君在这里小住,五方风雨都来。
重见一粒粟米三颗谷子。
又在天边,飞来一道殷勤的诏书,说要相互前往。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翁在翁山初次登临的景象。他面对着花朵盛开的江城,听着清晨的莺鸟欲言。他询问着崆峒的位置,而细雨逐渐过去,农民们鼓励他们继续耕作并向他问路。城里的人们争相窥视他,问老坡是否重新来过。他拿起灯,传说着风流的故事,用新的诗句描绘八方的景色。老翁以他的文章才华自豪,挥毫立马,脱下靴子以避免弄脏它们。他觉得太平易作。他倾听着父老们的歌唱,他们身着襦袴(古代官员的常服)。他希望使君能在此地小住,经历五方的风雨,重见一粒粟米和三颗谷子。突然,一道殷勤的诏书从天边飞来,说要相互前往。
这首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描绘了一个老翁在山中游历的场景。诗中出现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老翁自身的自嘲和自夸,展现了作者刘辰翁的个人情感和文人的风度。整首诗以一种豪放洒脱的笔调写就,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诗词《瑞鹤仙(寿翁丹山)》的中文译文是:
瑞鹤仙(寿翁丹山)
寿翁初次登山。
对着花朵盛开的江城,清晨莺鸟欲语。
崆峒在何处?
细雨渐渐过去,农郊里的人们劝耕问路。
州里的人们争相窥视。
问老山坡,重新来过是否?
举起灯笼,传说风流事迹,八方景色尽在新的诗句中。
如此美景。
老子的文章,挥毫立马,脱下靴子嫌脏。
太平盛世容易实现。
倾听父老的歌唱,他们身着襦袴。
愿使君在这里暂住,经历五方十雨。
重见一粒粰米三颗黍谷。
又一道诏书从天边飞来,说要一同前往。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老翁初次登上寿翁山的情景。他以细腻的心情对花朵盛开的江城、清晨的莺鸟欲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他想知道崆峒山在何处,而细雨过后,农村里的人们劝他耕作并问路。城里的人们都争相窥视他,询问他是否重新回来。他举起灯笼,诉说着传闻中的风流故事,用新的诗句描绘了各种美景。老翁自嘲自夸,表示自己的文章才华,挥毫立马,脱下靴子以避免弄脏。他觉得太平盛世很容易实现。他倾听着父老们的歌唱,他们穿着襦袴(古代官员的常服)。他希望使君能在这里暂住,经历五方十雨,再次见到一粒粰米和三颗黍谷。突然,一道诏书从天边飞来,殷勤地告诉他们说要一同前往。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对自然、人生的热爱,以及对和平时代的向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自嘲的语气,展现了作者的个人风采和文人气质。整首诗以豪放洒脱的笔调写就,表达了作者对美景和太平盛世的向往。
ruì hè xiān shòu wēng dān shān
瑞鹤仙(寿翁丹山)
zhèng dān wēng chū dù.
正丹翁初度。
duì huā mǎn jiāng chéng, xiǎo yīng yù yǔ.
对花满江城,晓莺欲语。
kōng tóng zài hé chǔ.
崆峒在何处。
jiàn yǔ guò nóng jiāo, quàn gēng wèn lù.
渐雨过农郊,劝耕问路。
zhōu rén zhēng qù.
州人争觑。
wèn pō lǎo chóng lái shì fǒu.
问坡老、重来是否。
bǎ kàn dēng chuán shuō fēng liú, bā jìng jǐn tú xīn jù.
把看灯、传说风流,八境尽图新句。
rú xǔ.
如许。
lǎo zi wén zhāng, huī háo lì mǎ, tuō xuē xián wū.
老子文章,挥毫立马,脱靴嫌污。
tài píng yì zuò.
太平易作。
tīng fù lǎo, gē rú kù.
听父老,歌襦袴。
yuàn shǐ jūn xiǎo zhù, wǔ fēng shí yǔ.
愿使君小住,五风十雨。
zhòng jiàn yī fú sān shǔ.
重见一粰三黍。
yòu tiān biān fēi zhào yīn qín, shuō xiāng jiāng qù.
又天边、飞诏殷勤,说相将去。
拼音:shuō xiāng jiāng qù
平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六语 (仄韵) 去声六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