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手一杯花浮面”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宋代   刘辰翁

破手一杯花浮面”出自宋代刘辰翁的《金缕曲(绝江观桃,座间和韵)》, 诗句共7个字。

问何年种植。
独成蹊、秾华烂漫,锦开千步。
花下老人犹记我,不似那回赏处。
并吹却、道边谢墅。
黄四娘家今何在,也飘零、偎向前村住。
千万恨,寄红雨。
携壶藉草行歌暮。
记前宵、深盟止酒,况堪扶路。
破手一杯花浮面,不觉二三四五。
更竹里、颠狂崔护。
试语看花诸君子,但如今、俯仰成前度。
君不见,曲江树。

诗句汉字解释

《金缕曲(绝江观桃,座间和韵)》是宋代刘辰翁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描绘桃花为主题,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事物的无奈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
问何年种植。独成蹊、秾华烂漫,锦开千步。花下老人犹记我,不似那回赏处。并吹却、道边谢墅。黄四娘家今何在,也飘零、偎向前村住。千万恨,寄红雨。携壶藉草行歌暮。记前宵、深盟止酒,况堪扶路。破手一杯花浮面,不觉二三四五。更竹里、颠狂崔护。试语看花诸君子,但如今、俯仰成前度。君不见,曲江树。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桃花盛开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和逝去事物的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诗人问道:“问何年种植。”他询问桃花是何时种植的,而桃花已经在那独自成蹊的地方繁盛开放,美丽绚烂,如锦绣一般,绵延千步。

接下来,诗人说花下的老人还记得他,但不像曾经赏花的地方那样热闹。他吹走了道边的谢墅,黄四娘的家今天在何处,也飘零,偏偏住在前村。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他寄托了千万个恨意,将它们寄托在红雨中。他带着壶和靠草行走,唱着歌曲,度过了傍晚。他记得前一天晚上的深情承诺,停止了饮酒,但是他如何能够扶起他的路呢?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举起一杯酒,看着花浮在杯面上,他不由自主地数起了二三四五。更有崔护在竹林中颠狂。他试着与在场的君子们谈论观赏花朵,但现在他们只能俯仰着回忆过去的时光。

诗的结尾,诗人问道:“君不见,曲江树。”他向君子们表示,你们不曾看到曲江的树。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过去的美好事物的反思和对时光流转的感叹。

整首诗以描绘桃花为主题,通过描写桃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事物的无奈之情。诗人通过对桃花和过去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对时光流转和生命易逝的感慨。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jīn lǚ qǔ jué jiāng guān táo, zuò jiān hé yùn
金缕曲(绝江观桃,座间和韵)
wèn hé nián zhòng zhí.
问何年种植。
dú chéng qī nóng huá làn màn, jǐn kāi qiān bù.
独成蹊、秾华烂漫,锦开千步。
huā xià lǎo rén yóu jì wǒ, bù shì nà huí shǎng chù.
花下老人犹记我,不似那回赏处。
bìng chuī què dào biān xiè shù.
并吹却、道边谢墅。
huáng sì niáng jiā jīn hé zài, yě piāo líng wēi xiàng qián cūn zhù.
黄四娘家今何在,也飘零、偎向前村住。
qiān wàn hèn, jì hóng yǔ.
千万恨,寄红雨。
xié hú jí cǎo xíng gē mù.
携壶藉草行歌暮。
jì qián xiāo shēn méng zhǐ jiǔ, kuàng kān fú lù.
记前宵、深盟止酒,况堪扶路。
pò shǒu yī bēi huā fú miàn, bù jué èr sān sì wǔ.
破手一杯花浮面,不觉二三四五。
gèng zhú lǐ diān kuáng cuī hù.
更竹里、颠狂崔护。
shì yǔ kàn huā zhū jūn zǐ, dàn rú jīn fǔ yǎng chéng qián dù.
试语看花诸君子,但如今、俯仰成前度。
jūn bú jiàn, qǔ jiāng shù.
君不见,曲江树。

“破手一杯花浮面”平仄韵脚


拼音:pò shǒu yī bēi huā fú miàn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十七霰  

网友评论


* “破手一杯花浮面”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破手一杯花浮面”出自刘辰翁的 《金缕曲(绝江观桃,座间和韵)》,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

刘辰翁简介

刘辰翁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