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司马错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你们说说各自的见解,让我听听。”
张仪回答说:“应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二周的近郊,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九鼎和宝器。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戎狄为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我听说:‘争名的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远了。”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到过这样的话:‘想使国家富庶,一定要扩大他的领地,想使军队强大的一定让他的百姓富足,想建立王业的一定要广布他的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王业就会随之实现了。’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办的事做起。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以戎狄为首领,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军队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得到它的土地,能够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已经归服了。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也不认为我们贪婪。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义的名声。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韩国,是周国的友好邻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以解除危难。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不能阻止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
秦惠王说:“很对。我采纳你的意见。”结果,出兵进攻蜀国。十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然后平定了蜀国。蜀国的君主改称为侯,秦国派遣陈庄去辅佐蜀侯。蜀国归附以后,秦国就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
注释
①司马错:秦将,公元前316年率兵伐蜀,前301年再次出蜀平定叛乱。
②张仪:魏国贵族后代,战国时著名纵横家。秦惠王(即秦惠文王,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十年(前328年)为秦相,曾以连横政策游说各国,有功于秦,封武信君。
③下兵:出兵。三川:指当时韩国境内黄河、伊水、洛水三水流经的地区,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灵宝市东部一带。
④轘(huan,二声)辕、缑(gou,四声)氏:当时的两个军事要地。
⑤二周:指战国时周室分裂而成的两个小国东周、西周。东周都城在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西周都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
⑥戎狄:古代对西部落后少数民族的泛称。
⑦有桀纣之乱:以夏桀商纣之乱喻指巴蜀之乱。当时蜀王封其弟于汉中,号苴侯。苴与巴国交好,而巴与蜀为敌国。于是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蜀又伐巴,苴侯求救于秦。
⑧陈庄:秦臣。公元前314年任蜀相。
这是记叙战国时秦国关于外交军事的一交论争,是秦惠王进行军事扩张,推进王业的军事论辩。秦相张仪主张伐韩,秦将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
文章先列张仪的观点。首先,张仪认为伐韩可分三步:第一,亲善魏,楚,出兵三川,扼住轘山和缑氏山的出口,挡住屯留的通道;第二,由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牵制韩军,秦军乘机直逼二周郊外,声讨周天子之罪,迫其交出象征王权的九鼎宝器;第三,拥九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王业。其次,张仪驳司马错伐蜀之论。认为蜀地偏远,劳师乏众,不足以成威名,也不足以得厚利。而创建王业的关键之地在三川,周室,伐蜀离成功之业太远,不宜采用。
针对张仪之论,司马错斩钉截铁地用“不然”二字进行反驳,然后也分三步论证伐蜀的理由。第一,从宏观上提出建立王业的三条件,即地广物丰,兵强民富,博德广施。而秦地小民贫,尚不具备成就王业的条件,宜从易处着手,增强国力;第二,蜀有桀,纣之乱,易攻易伐,用兵不伤众,取其地可广域富民,道义上还可获得禁暴平乱之名,一举数得,既有利又师出有名,不会引起诸侯国的反对;第三,伐韩不可行。伐韩未必有利,又有挟天子的恶名,势必迫使各诸侯国联合抗秦,使秦处于危险的境地,故伐蜀是为上策。
两人观点迥异,但从论辩中可看出:张仪的主张多主观唯心的空想,诸如魏,韩是否同秦国友善,是否愿出兵牵制韩军;尤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国是否臣服,均是不可知因素。司马错是从实际出发,知己知彼,提出积极稳妥的办法,既能发展壮大自己,又能在舆论上站住脚。
从为秦国建立“王业”的目的出发,就秦国当前的主攻方向问题,张仪与司马错展开争论。辩论双方在论证各自主张时,都紧扣“利弊”二字,阐明自己的观点。
张仪力主“伐韩”。出兵三川,进逼周室,“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一举称霸,功大利近。他描绘的前景,颇为诱人。正面论证伐韩之利后,再从反面论证伐蜀之弊。蜀地偏僻,戎狄之长,荒远贫瘠。胜了,“不足以成名”;取地“不足以为利”。无名无利,且“敝兵劳众”,其弊大矣。
司马错主张“伐蜀”。先以“不然”二字斩钉截铁地否定了张仪伐韩的主张。然后正面立论,指出建立“王业”的三个前提条件:地广、民富、德博。而秦国的现实则是“地小民贫”,“地小”则需广地,“民贫”则需取财,欲“德博”则需树美名。基于当时的客观现实情况,应先选择易于成功的事做。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纵深论述,一一揭示伐蜀之利,攻韩之弊。先论伐蜀的有利条件:“西僻之国”,“戎狄之长”,“桀纣之乱”,伐蜀适逢其时。既有攻伐的口实——“禁暴止乱”,又有必胜的实力——如“狼逐羊群”。终言其利:取地、得财、获美名,一石三鸟,何乐不为?然后从反面揭示伐韩之弊,不仅得恶名、无实利,还可能使秦处于被动危险的境地。对周、韩、楚、魏四国的政治交易与联合抗秦,虽属推论,却切近事实。伐蜀“易”而有利,伐韩“危”而多弊,立论坚实,分析透辟,很有说服力。
二人的论辩风格大相径庭:张仪蹈空踏虚,高谈阔论,词语华美,耸人听闻,颇具诱惑力;而司马错则沉着冷静,注重实际,不以放言高论蛊惑人,而是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张仪纵横家的风采与司马错务实政治家的风范,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sī mǎ cuò lùn fá shǔ
司马错论伐蜀
sī mǎ cuò yǔ zhāng yí zhēng lùn yú qín huì wáng qián, sī mǎ cuò yù fá shǔ, zhāng yí yuē:" bù rú fá hán.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
" wáng yuē:" qǐng wén qí shuō.
”王曰:“请闻其说。
" duì yuē:" qīn wèi shàn chǔ, xià bīng sān chuān, sāi huán yuán gōu shì zhī kǒu, dāng tún liú zhī dào, wèi jué nán yáng, chǔ lín nán zhèng, qín gōng xīn chéng yí yáng, yǐ lín èr zhōu zhī jiāo, zhū zhōu zhǔ zhī zuì, qīn chǔ wèi zhī dì.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zhōu zì zhī bù jiù, jiǔ dǐng bǎo qì bì chū.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jù jiǔ dǐng, àn tú jí, xié tiān zǐ yǐ lìng tiān xià, tiān xià mò gǎn bù tīng, cǐ wáng yè yě.
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jīn fū shǔ, xī pì zhī guó yě, ér róng dí zhī zhǎng yě, bì bīng láo zhòng bù zú yǐ chéng míng, dé qí dì bù zú yǐ wéi lì.
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chén wén:' zhēng míng zhě yú cháo, zhēng lì zhě yú shì.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 jīn sān chuān zhōu shì, tiān xià zhī shì cháo yě, ér wáng bù zhēng yān, gù zhēng yú róng dí, qù wáng yè yuǎn yǐ.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 sī mǎ cuò yuē:" bù rán.
”司马错曰:“不然。
chén wén zhī:' yù fù guó zhě, wù guǎng qí dì yù qiáng bīng zhě, wù fù qí mín yù wáng zhě, wù bó qí dé.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sān zī zhě bèi, ér wáng suí zhī yǐ.
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 jīn wáng zhī dì xiǎo mín pín, gù chén yuàn cóng shì yú yì.
’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
fū shǔ, xī pì zhī guó yě, ér róng dí zhī zhǎng yě, ér yǒu jié zhòu zhī luàn.
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
yǐ qín gōng zhī, pì rú shǐ chái láng zhú qún yáng yě.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qǔ qí dì zú yǐ guǎng guó yě, dé qí cái zú yǐ fù mín, shàn bīng bù shāng zhòng, ér bǐ yǐ fú yǐ.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gù bá yī guó, ér tiān xià bù yǐ wéi bào lì jǐn xī hǎi, zhū hóu bù yǐ wéi tān.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shì wǒ yī jǔ ér míng shí liǎng fù, ér yòu yǒu jìn bào zhǐ luàn zhī míng.
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jīn gōng hán jié tiān zǐ, jié tiān zǐ, è míng yě, ér wèi bì lì yě, yòu yǒu bú yì zhī míng.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
ér gōng tiān xià zhī suǒ bù yù, wēi! chén qǐng yè qí gù: zhōu, tiān xià zhī zōng shì yě hán, zhōu zhī yǔ guó yě.
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
zhōu zì zhī shī jiǔ dǐng, hán zì zhī wáng sān chuān, zé bì jiāng èr guó bìng lì hé móu, yǐ yīn yú qí zhào ér qiú jiě hū chǔ wèi.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yǐ dǐng yǔ chǔ, yǐ dì yǔ wèi, wáng bù néng jìn.
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cǐ chén suǒ wèi wēi, bù rú fá shǔ zhī wán yě.
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 huì wáng yuē:" shàn! guǎ rén tīng zǐ.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 zú qǐ bīng fá shǔ, shí yuè qǔ zhī, suì dìng shǔ, shǔ zhǔ gèng hào wèi hóu, ér shǐ chén zhuāng xiāng shǔ.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shǔ jì shǔ, qín yì qiáng fù hòu, qīng zhū hóu.
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拼音:dé qí dì bù zú yǐ wéi lì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四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