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书目力耗”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少年读书目力耗”出自宋代苏辙的《夜坐》,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hào nián dú shū mù lì hào,诗句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

全诗阅读

少年读书目力耗,老怯灯光睡常早。
一阳来复夜正长,城上鼓声寒考考。
老僧劝我习禅定,跏趺正坐推不倒。
一心无著徐自静,六尘消尽何曾扫。
湛然已似须陀洹,久尔不负瞿昙老。
回看尘劳但微笑,欲度群迷先自了。
平生误与道士游,妄意交梨求火枣。
知有毗卢一迳通,信脚直前无别巧。


诗词类型:

《夜坐》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夜坐》

少年读书目力耗,
老怯灯光睡常早。
一阳来复夜正长,
城上鼓声寒考考。

老僧劝我习禅定,
跏趺正坐推不倒。
一心无著徐自静,
六尘消尽何曾扫。

湛然已似须陀洹,
久尔不负瞿昙老。
回看尘劳但微笑,
欲度群迷先自了。

平生误与道士游,
妄意交梨求火枣。
知有毗卢一迳通,
信脚直前无别巧。

诗词的中文译文:

夜晚坐着

年轻时读书熬夜用尽了眼力,
如今老了,怯懦地怕灯光,常常早睡。
夜晚漫长,阳光再次升起,
城墙上的鼓声寒冷,考试临近。

老僧劝我修行禅定,
盘腿坐着,稳如泰山。
全心全意,无所执着,慢慢平静下来,
六尘俗事渐渐消失,何曾打扫过。

内心深处已经像须陀洹一样清净,
久违地不负瞿昙老和他的教诲。
回首看尘世的辛劳,只微笑对待,
想要超脱众生的迷茫,先要自己觉悟。

一生中误与道士游荡,
妄想着与他们交换梨子求取火枣。
明白有一条直通毗卢的小路,
坚信自己的脚步能直接到达,无需巧妙手段。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描述了作者夜晚独自坐着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的开头描绘了年轻时为了读书而熬夜所带来的疲惫和老年时怯懦的情感。随后,诗人借夜晚的长久和城上鼓声的冷寂,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生命的无常感。这里的城上鼓声也可以理解为时间的流逝和对将要到来的考试的担忧。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老僧劝他修行禅定的场景。通过盘腿而坐,诗人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表现出对纷扰尘世的拒绝。一心无著,消尽六尘,意味着诗人希望摆脱尘世的束缚,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解脱。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将自己与道士游荡的经历相对比,认为自己一生中误入了追求虚幻的欲望,与道士们交换梨子却想得到火枣,暗喻着追求虚荣和无用之物。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一条直通毗卢的小路的信念,坚信自己的脚步能够直接到达目标,无需依赖巧妙手段。

整首诗以夜晚坐着为背景,通过对年轻时的疲惫和老年时的怯懦的对比,以及修行禅定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描绘,表达了对尘世纷扰的拒绝和对解脱的追求。诗人通过对自己一生追求的反思,呼唤人们要超越追逐虚幻欲望的迷茫,通过内心的觉悟和自我超越,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苏辙对人生和修行的深刻思考,揭示了人在尘世中的迷惘和追求内心真正的归宿的渴望。从修行禅定到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再到对内心的宁静和超脱的向往,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苏辙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给予读者一种启迪和思考的力量。

《夜坐》苏辙 拼音读音参考


yè zuò
夜坐

shào nián dú shū mù lì hào, lǎo qiè dēng guāng shuì cháng zǎo.
少年读书目力耗,老怯灯光睡常早。
yī yáng lái fù yè zhèng cháng, chéng shàng gǔ shēng hán kǎo kǎo.
一阳来复夜正长,城上鼓声寒考考。
lǎo sēng quàn wǒ xí chán dìng, jiā fū zhèng zuò tuī bù dǎo.
老僧劝我习禅定,跏趺正坐推不倒。
yī xīn wú zhe xú zì jìng, liù chén xiāo jǐn hé zēng sǎo.
一心无著徐自静,六尘消尽何曾扫。
zhàn rán yǐ shì xū tuó huán, jiǔ ěr bù fù qú tán lǎo.
湛然已似须陀洹,久尔不负瞿昙老。
huí kàn chén láo dàn wēi xiào, yù dù qún mí xiān zì le.
回看尘劳但微笑,欲度群迷先自了。
píng shēng wù yǔ dào shì yóu, wàng yì jiāo lí qiú huǒ zǎo.
平生误与道士游,妄意交梨求火枣。
zhī yǒu pí lú yī jìng tōng, xìn jiǎo zhí qián wú bié qiǎo.
知有毗卢一迳通,信脚直前无别巧。

“少年读书目力耗”平仄韵脚


拼音:shào nián dú shū mù lì hào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二十号  

网友评论



苏辙

苏辙头像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