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蹋铜蹄歌》 沈约

南北朝 沈约

分手桃林岸。
送别岘山头。
若欲寄音信。
汉水向东流。

分类:

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襄阳蹋铜蹄歌》沈约 翻译及注释

《襄阳蹋铜蹄歌》是南北朝时期沈约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分手桃林岸,
送别岘山头。
若欲寄音信,
汉水向东流。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分手时的离别情景。诗人站在桃林岸边与别人分手,然后送别对方到岘山的山头。如果想要给对方寄去音信,只能寄托在汉水东流的方向上。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情。首句"分手桃林岸"描绘了诗人与别人分手的场景,桃林岸是一个离别的背景,暗示着离别的苦涩。接着,诗人送别对方到岘山的山头,山头的高处象征着远离的距离,增加了离别的悲凉感。而"若欲寄音信"这句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对方保持联络的愿望,但只能将思念之情随着汉水东流而去,暗示了离别后的无奈。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离别的伤感和无奈,给人以深思和感叹之情。

诗中的襄阳、岘山和汉水都是具有地理意义的词语,它们不仅是具体的地名,还具有诗意的象征。襄阳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城市,代表着离别的背景;岘山是一座山头,代表着远离的距离;汉水是一条著名的河流,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无法挽回。这些地名与诗人的离别情感相互呼应,增强了诗词的意境。

总的来说,《襄阳蹋铜蹄歌》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的离别之情,通过地名的象征意义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离别的伤感和无奈,使读者在感受离别的苦痛的同时,也产生对时间流逝和命运无常的思考。

《襄阳蹋铜蹄歌》沈约 拼音读音参考

xiāng yáng tà tóng tí gē
襄阳蹋铜蹄歌

fēn shǒu táo lín àn.
分手桃林岸。
sòng bié xiàn shān tóu.
送别岘山头。
ruò yù jì yīn xìn.
若欲寄音信。
hàn shuǐ xiàng dōng liú.
汉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