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词(其十三)》 赵构

宋代 赵构

无数菰蒲问藕花。
棹歌轻举酌流霞。
随家好,转山斜。
也有孤村三两家。

赵构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21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异母弟,母显仁皇后韦氏。赵构生于大观元年五月乙巳日(1107年6月12日),同年赐名赵构,封蜀国公,历任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等职,不久晋封康王,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掳徽、钦二帝北去后,被宋钦宗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重建宋朝,史称“南宋”。

《渔父词(其十三)》赵构 翻译及注释

《渔父词(其十三)》是宋代赵构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无数菰蒲问藕花。
棹歌轻举酌流霞。
随家好,转山斜。
也有孤村三两家。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渔父的生活情景。渔父划船穿过无数菰蒲,观赏藕花的美丽。他轻轻唱着歌,举起酒杯,享受着夕阳染红的江水。他随心所欲地过着简单而自由的生活,随着家人的喜好,转到山的一侧。在这个地方,也有几户孤零零的村庄存在。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渔父的悠闲生活和与自然的亲近。作者通过描绘渔父划船穿过菰蒲、观赏藕花,以及轻歌举酒赏流霞的情景,表达了渔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享受。渔父的生活态度也值得我们思考,他不受世俗的束缚,按照自己的喜好过着简单而自由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诗中的转山斜,象征着渔父随性而动,随家人的喜好改变生活的方向。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在宋代文人中颇受推崇,渔父的形象成为了一种追求自由和宁静的象征。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在这个地方,也有几户孤零零的村庄存在,暗示了渔父所处的环境并不是完全孤独,他在这片宁静的自然中并非孤立无援。

总之,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渔父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简单自由的态度。通过诗中的景物描绘和渔父的形象塑造,赵构成功地表达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渔父词(其十三)》赵构 拼音读音参考

yú fù cí qí shí sān
渔父词(其十三)

wú shù gū pú wèn ǒu huā.
无数菰蒲问藕花。
zhào gē qīng jǔ zhuó liú xiá.
棹歌轻举酌流霞。
suí jiā hǎo, zhuǎn shān xié.
随家好,转山斜。
yě yǒu gū cūn sān liǎng jiā.
也有孤村三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