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朝代分类:全部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五代 金朝 隋代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 现代 未知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不悟俗缘在,失身蹈危机。刑名非夙学,陷阱损积威。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一作虚?舟寄渺茫。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芒鞋竹杖布行缠,遮莫千山更万山。従来无脚不解滑,谁信石头行路难。
竹杖芒鞋取次行,下临官道见人情。天寒菽粟犹栖亩,日暮牛羊自入城。沽酒独教陶令醉,题诗谁似皎公清。更寻陋巷颜夫子,乞取微言继此声。
先君昔未仕,杜门皇祐初。道德无贫贱,风采照乡闾。何尝疏小人,小人自阔疏。出门无所诣,老史在郊墟。
余昔为钱塘倅,往来无锡未尝不至惠山。即去五年,复为湖州,与高邮秦太虚、杭僧参寥同至,览唐处士王武陵、窦群、朱宿所赋诗,爱其语清简,萧然有出尘之姿,追用其韵,各赋三首。梦里五年过,觉来双鬓苍。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
净居寺,在光山县南四十里大苏山之南、小苏山之北。寺僧居仁为余言:齐天保中,僧思惠过此,见父老问其姓,曰苏氏,又得二山名。乃叹曰:吾师告我,遇三苏则住。遂留结庵。
南北高峰旧往还,芒鞋踏遍两山间。近来却被官身累,三过西湖不见山。
竹杖芒鞋俗纲疏,每逢绝胜更踟蹰。但随岐路东西去,莫计光阴大小余。彷佛桃源犹舞凤,辛勤李白谩骑鱼。今朝真作游仙梦,不似骚人赋子虚。
竹杖芒鞋看瀑回,暮年筋力倦崔嵬。桃花落尽无春思,直待牡丹天后来。
芒鞋踏遍万山松,得得归来丈室中。破裓一身在悬磬,清谈对客似撞钟。名家要看惊人举,觅句何须效我穷。春雨地罏分半坐,便疑身住古禅丛。
食箪虽薄尚羹藜,且喜今朝酒价低。一棹每随潮上下,数家相望埭东西。团团箬笠偏宜雨,策策芒鞋不怕泥。应笑漆园多事在,本来无物更谁齐?
卜居镜湖上,一庵环翠屏。竹林藏谺谽,岭路蟠青冥。骞腾立奇石,崭绝瞻危亭。车马虽扫迹,猿鸟与忘形。
溪上秋来风露清,萧然浴罢葛衣轻。看云舒卷了穷达,见月亏盈知死生。老去关心惟药裹,闲中消日付棋枰。故人书札频相问;何日芒鞋上赤城?
篛帽丝丝雨,芒鞋策策泥。柳斜风带北,花歛日平西。社酒夸新压,春芜喜遍犁。深村无客过,父子自扶携。
年耄身犹健,秋高疾已平。邻翁思问讯,蔬圃要巡行。竹杖轻无迹,芒鞋捷有声。相逢无别语,努力事冬耕。
紫葚狼藉桑林下,石榴一枝红可把。江村夏浅暑犹薄,农事方兴人满野。连云麦熟新食面,小裹荷香初卖鮓。苹洲蓬艇疾如鸟,沙路芒鞋健如马。君看早朝尘扑面,岂胜春耕泥没踝。为农世世乐有余,寄语儿曹勿轻舍。
苔径芒鞋滑不妨,潭边聊得据胡床。岩空倒看峰峦影,涧远中含药草香。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
我愿匹马飞腾遍九州,如今苦无騕褭与骅骝。葛陂之龙又难致,兀兀安得忘吾愁。幸余一事差可喜,云山万里芒鞋底。曳杖行穿幡冢云,试茶手挹香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