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ān
  • duō

三多 (清末民初文人)三多(1871年—1941年),中国清朝和民国时期的政治人物、文人、书画家,蒙古族。本姓钟木依氏,汉姓张,蒙古全名三多戈,字六桥,隶蒙古正白旗,出生于浙江杭州,17岁中举人,历任三等驻军都尉、杭州府知府、浙江武备学堂总办、洋务局总办、京师大学堂提调、民政部参事、归化副都统等职。1909年署 (后实授)库伦办事大臣,在外蒙古督办“新政”。1911年12月外蒙古独立,三多被驱逐,因而他成为了清朝在外蒙古的最后一届官员之一。 中华民国成立后,三多到沈阳负责管理沈阳故宫和清朝的关外三陵(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张作霖拨给他管陵的费用。1924年获北洋将军府封“循威将军”。后出仕伪满洲国,1941年去世。遗著有《可园诗钞》、《可园外集》、《柳营谣》、《库伦蒙城卡伦对照表》等。 三多 (词语释义)三多,指多福、多寿、多男子。祝颂之辞。


三多的读音 三多的意思


拼音读音:sān duō]
汉字注音:ㄙㄢ ㄉㄨㄛ
简繁字形:

基本解释

1.指多福﹑多寿﹑多男子。祝颂之辞。语本《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 2.指为文多看,多做,多商量。 3.指学者应当多读﹑多立论﹑多著述。 4.佛教用语。指多近善友,多闻法音,多修不净观。一说,指多供养佛,多事善友,多问法要。

辞典解释

三多  sān duō   ㄙㄢ ㄉㄨㄛ  

多福、多寿、多男子的祝颂之辞。
语本《庄子.天地》:「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

作文三要事:多看、多做、多商量。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永叔谓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

学者的三件要事:看读多,持论多、著述多。
《通俗编.祝诵》引《玉海》:「杨文庄公言曰:『学者当取三多,乃看读多,持论多,著述多也。』」

三多 (清末民初文人)

三多(1871年—1941年),中国清朝和民国时期的政治人物、文人、书画家,蒙古族。本姓钟木依氏,汉姓张,蒙古全名三多戈,字六桥,隶蒙古正白旗,出生于浙江杭州,17岁中举人,历任三等驻军都尉、杭州府知府、浙江武备学堂总办、洋务局总办、京师大学堂提调、民政部参事、归化副都统等职。1909年署 (后实授)库伦办事大臣,在外蒙古督办“新政”。1911年12月外蒙古独立,三多被驱逐,因而他成为了清朝在外蒙古的最后一届官员之一。
中华民国成立后,三多到沈阳负责管理沈阳故宫和清朝的关外三陵(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张作霖拨给他管陵的费用。1924年获北洋将军府封“循威将军”。后出仕伪满洲国,1941年去世。遗著有《可园诗钞》、《可园外集》、《柳营谣》、《库伦蒙城卡伦对照表》等。

三多 (词语释义)

三多,指多福、多寿、多男子。祝颂之辞。


“三多”的单字解释

三字的详细解释】: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多字的详细解释】:1.数量大(跟“少、寡”相对):多年。多种多样。多才多艺。多快好省。2.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增加(跟“少”相对):这句话多了一个字。你的钱给多了,还你吧。3.过分的;不必要的:多心。多嘴。多疑。4.(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有零头:五十多岁。两丈多高。三年多。5.表示相差的程度大:他比我强多了。这样摆好看得多。6.姓。7.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你看他老人家多有精神!。这问题多不简单哪!8.指某种程度: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陡,他总是走在前面。有多大劲使多大劲。

“三多”造句

你知道许三多薪水多少吗?900块。那他凭什么热爱他的工作呢?

三多:都说成功的时候,人会觉得眩晕,那天我晕的无人能比,指导员没能拍到我在单杠上的胜利,只拍到我单杠下的狼狈。结果这样让我觉得,人前的眩晕和说不出的苦处,这就是成功的味道吧。

寒冬来临,贴士提醒;养生健康,“三多”“三少”:一多蛋白少脂肪,二多纤维少蔗糖,三多维生少食盐。小小贴士,温暖今冬。

三多父亲:你们班长将来能为你档枪子。许三多:我要为班长档枪子。

军中有个许三多,勤学苦练没人能比,军人生活真不容易,晚睡早起勤加练习,为了国家,牺牲自己,今日八一,军人日子,特此放假一天,自己偷偷乐吧。

健康生活很重要,疾病预防不可少。三多一少很不妙,糖尿病魔要来到。发现问题要检查,医生嘱咐别落下。平时锻炼要加强,合理膳食记心上。祝愿朋友都健康,幸福日子百岁长!

我知道什么是对的,怎么还能照错里去做?——许三多。兰晓龙 

三多精乖啊,一眼看出老婆心思。

一年多的士兵生活,让许三多的脸上已经退去了憨气,二十岁的年龄在他的脸上还带着一些稚气,可射击的训练,却让他的眼光变得锐利了。

以“三多”为特质的经济格局形成,标志着射阳工业转型迈出关键一步,也让昔日“煎盐之地”的射阳在沿海开发中声誉日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