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 shíyí
(1) [appropriate lost property]∶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涂(途)不拾遗。——《史记·孔子世家》
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2) [make good omissions]∶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
拾遗补阙
捡取他人遗失的财物。
《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比喻轻而易举。
《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
《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自上逆下,非邻国之势也,然而成败异效,扰天下如驱羊,举二都如拾遗。」
采补缺漏遗佚。
《南齐书.卷九.礼志上》:「吴则太史令丁孚拾遗汉事,蜀则孟光、许慈草建众典。」
匡正别人过失或缺点。
《抱朴子.外篇.崇教》:「有师友之名,无拾遗之实。」
职官名。唐代谏官,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见《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
英语 to pocket a lost article, (fig.) to correct others' errors, to remedy omissions (in a text etc)
法语 ramasser des objets perdus et se les approprier
【拾字的详细解释】:[shí]1.从地上捡起东西:拾麦穗儿。2.整理:拾掇。3.数目“十”的大写。多用于票证、账目等。[shè]轻步登上:拾级而上。
【遺字的详细解释】:1.遺失;丟失。2.遺漏。3.指失物。4.指散逸的典籍。5.缺漏;失誤。6.遺棄;捨棄。7.遺忘。8.遺留。9.剩餘,未盡。10.指前代遺留的風氣、風格等。11.離開,脫離。參見“遺世”。12.墮,落下;下垂。13.專指死人留下的。14.指帝王臨終遺命。15.謂排泄大小便或精液。16.指便溺。17.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