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íng
  • tián

营田 营田即“屯田”。北魏宣武帝时 (500—503) 命范绍为西道6州营田大使,实即“屯田大使”,因此屯田也称营田。唐代后期,内地设置很多屯田区,人们多将屯田称为营田。唐各道设营田使,州县设营田务,管理营田。宋承唐制,设营田大使、营田使,管理营田事务。唐、宋时,多称军屯为屯田,民屯为营田。元、明、清各代通称屯田,少有营田之称。


營田的读音 營田的意思


拼音读音:yíng tián]
汉字注音:ㄧㄥˊ ㄊㄧㄢˊ
简繁字形:营田

基本解释

1.经营田产;购置田地。 2.即屯田。汉以后历代政府利用兵士或召募流民于驻扎地区种田,以供军饷。 3.屯田制之耕作地。

辞典解释

营田  yíng tián  ㄧㄥˊ ㄊㄧㄢˊ  

经营农事。
《新唐书.卷一一一.张俭传》:「大教民营田,收谷数十万斛。」

公家集聚流民,供给住宿以耕种田地的一种屯田制度。
《文献通考.卷七.田赋考.屯田》:「营田者,募民耕之,而分里筑室。」

屯田的田地。
《新唐书.卷一四三.薛珏传》:「初,州有营田,宰相遥领使,而刺史得专达。」

营田

营田即“屯田”。北魏宣武帝时 (500—503) 命范绍为西道6州营田大使,实即“屯田大使”,因此屯田也称营田。唐代后期,内地设置很多屯田区,人们多将屯田称为营田。唐各道设营田使,州县设营田务,管理营田。宋承唐制,设营田大使、营田使,管理营田事务。唐、宋时,多称军屯为屯田,民屯为营田。元、明、清各代通称屯田,少有营田之称。


“營田”的单字解释

營字的详细解释】:1.軍隊駐紮的地方:“軍營”﹑“兵營”。《隋書•卷七十•李密傳》:“讓欲乘勝進破其營,會日暮,密固止之。”2.軍隊編制單位名稱。古今不同,今制上屬團,下轄連。亦有不屬於團的獨立營。《後漢書•順帝紀》:“調五營弩師,郡舉五人,令教習戰射。”3.活動的組織名稱:“夏令營”﹑“戰鬥營”﹑“天體營”。4.謀求:“營利”﹑“鑽營”。唐•韓愈《送窮文》:“蠅營狗苟,驅去復還。”5.管理:“營業”﹑“公營”。《淮南子•主術》:“執正營事,則讒佞姦邪無由進矣。”6.建設、建造:“營造”﹑“營建”。《清史稿•卷一二九•河渠志四》:“自五年分局至七年,營成水田六千頃有奇。”7.眩惑。同“”。《淮南子•原道》:“不足以營其精神,亂其氣志。”高誘•注:“營,惑也。”8.測量。《呂氏春秋•孟冬紀•節喪》:“審棺槨之厚薄,營丘壟之小大高卑薄厚之度,貴賤之等級。”

田字的详细解释】:1.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麦田。棉田。2.蕴藏矿物可供开采的地带。专用于某些生产的土地:油田。盐田。3.同“佃(tián)”。4.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