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韵”。
● 韻
yùn ㄩㄣˋ
英语 rhyme; vowel
德语 Reim (S)
法语 rime,charme
詳細字義
◎ 韻
韻 yùn
〈名〉
(1) (形聲。从音,員聲。本義:和諧悅耳的聲音)
(2) 同本義 [musical sound]
餘韻徐歇。——宋· 蘇軾《石鐘山記》
短笛無聲,寒砧不韻。——《西遊記》
又如:韻悠悠(聲音悠揚)
(3) 歸本於喉的音。即語音學所稱的韻母 [rhyme]。
如:韻符(標註韻母的符號)
(4) 詩賦中的韻腳或押韻的字 [rhythm]。
如:韻牌匣子(近體詩所用之詩韻,即平水韻。將韻字做成小牌,置於匣內並按韻部分匣)
(6) 氣韻;風度 [charm;poise]。
如:韻度(風韻態度)
詞性變化
◎ 韻
韻 yùn
〈形〉
(1) 風韻雅緻 [charm]。
如:韻人(有才華的文人雅士)
(2) 美,標緻 [beautiful]?
常用詞組
韻ㄩㄣˋyùn 名
聲韻學將漢字音節分為前後兩部分,開頭部分為聲,聲之後即為韻。最複雜的韻包括韻首、韻腹、韻尾三部分。參見「韻母 」條。
詩賦文學中的韻腳,或押韻之字,詩韻只考慮韻腹、韻尾是否相同。如東、公同屬一韻。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聲律》:「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唐·王勃〈滕王閣序〉:「一言均賦,四韻俱成。」
和諧的聲音。如:「琴韻悠揚」。漢·蔡邕〈琴賦〉:「于是繁絃既抑,雅韻復揚。」
神態、風度、情趣。如:「風韻猶存」、「神韻」。晉·陶淵明〈歸園田居〉詩五首之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南史·卷二○·謝弘微傳》:「康樂誕通度,實有名家韻,若加繩染功,剖瑩乃瓊瑾。」
形風雅、風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或言道人畜馬不韻,支曰:『貧道重其神駿。』」《醒世恆言·卷二五·獨孤生歸途鬧夢》:「卻恁般淒楚,忒煞不韻!該罰!該罰!」
韻【戌集中】【音部】 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0画
〔古文〕均《唐韻》《集韻》《韻會》王問切《正韻》禹慍切,𠀤音運。《說文》和也。从音員聲。《玉篇》聲音和曰韻。《文心雕龍》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晉書·律曆志》凡音聲之體,務在和韻,益則加倍,損則減半。《陸機·文賦》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按文人言韻,始見於此。漢魏以上之書,皆言音不言韻。自晉以後,音降而爲韻矣。至韻書之最古者,莫如魏李登《聲類》,晉呂靜倣其法作《韻集》,齊周顒始著《四聲切韻》,梁沈約有《四聲》一卷,隋秦王俊有《韻纂》,陸法言有《切韻》,至唐孫愐《唐韻》出,而諸書皆廢。宋𨻰彭年等重修《廣韻》,丁度有《集韻》,金韓道昭有《五音集韻》,元黃公紹有《韻會舉要》,明洪武中宋濂等修《正韻》,此韻書大略也。
又《正韻》風度也。《說文》裴光遠云:古與均同。《唐書·楊收傳》夫旋宮以七聲爲均。均言韻也。古無韻字,猶言一韻聲也。《集韻》或作韵。
韻【卷三】【音部】
和也。从音員聲。裴光遠云:古與均同。未知其審。王問切〖注〗均,古文韻。文一新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