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如蒲柳不禁秋”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身如蒲柳不禁秋”出自明代文徵明的《新秋》,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hēn rú pú liǔ bù jīn qiū,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全诗阅读

江天七月火西流,残暑萧然一雨牧。
手把芙蓉惊欲暮,身如蒲柳不禁秋
凉风作意侵团扇,斜日多情近小楼。
有约南湖将艇子,晚香吹满白蘋州。


诗词类型:

《新秋》文徵明 翻译、赏析和诗意


《新秋》是明代文徵明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江天七月火西流,
残暑萧然一雨牧。
手把芙蓉惊欲暮,
身如蒲柳不禁秋。
凉风作意侵团扇,
斜日多情近小楼。
有约南湖将艇子,
晚香吹满白蘋州。

诗意:
这是一首秋天的诗,描绘了一个湖畔的秋日景象。诗人描述了七月的江天,火热的太阳西沉,残暑渐渐消退,一场秋雨洗涤着大地。他手中的芙蓉花被雨水打湿,使得花朵的颜色更加鲜艳。诗人自我比喻为蓬松的蒲柳,感受到秋天的气息不禁涌上心头。

秋天的凉风轻轻吹拂着诗人的团扇,而斜斜的夕阳投射在他身旁的小楼上,给人以温馨而多情的感觉。诗人提到了南湖,暗示他和朋友约定一同划船游湖,享受湖畔的晚风和芬芳,在晚风中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赏析:
《新秋》以简洁而精练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秋天的感悟。诗中运用了比喻和意象,使得诗意更加丰富深远。

诗人通过描述江天七月的火热和残暑的凋敝,以及一场秋雨的洗礼,展现了季节的变迁和自然界的美妙。诗中的芙蓉花和蒲柳则成为诗人自我表达的象征,传递出对秋天气息的敏感和感慨。

诗人通过凉风侵袭团扇和斜日照射小楼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柔和而温馨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秋天的美好。最后,诗人提到了南湖和艇子,展现出与朋友的约定和对湖畔晚香的向往,进一步增添了诗意和情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和友情的珍贵。

《新秋》文徵明 拼音读音参考


xīn qiū
新秋

jiāng tiān qī yuè huǒ xī liú, cán shǔ xiāo rán yī yǔ mù.
江天七月火西流,残暑萧然一雨牧。
shǒu bà fú róng jīng yù mù, shēn rú pú liǔ bù jīn qiū.
手把芙蓉惊欲暮,身如蒲柳不禁秋。
liáng fēng zuò yì qīn tuán shàn, xié rì duō qíng jìn xiǎo lóu.
凉风作意侵团扇,斜日多情近小楼。
yǒu yuē nán hú jiāng tǐng zi, wǎn xiāng chuī mǎn bái píng zhōu.
有约南湖将艇子,晚香吹满白蘋州。

“身如蒲柳不禁秋”平仄韵脚


拼音:shēn rú pú liǔ bù jīn qiū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一尤  

网友评论



文徵明

文徵明头像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慕名相聘,托病不赴。正德末年以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旋即便致仕归乡。四方人士求诗文书画者,络绎道路。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年九十岁。有《甫田集》。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