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知造物含深意”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也知造物含深意”出自宋代苏轼的《红梅三首》,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ě zhī zào wù hán shēn yì,诗句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全诗阅读

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
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
细雨裛残千颗泪,轻寒瘦损一分肌。
不应便杂妖桃杏,数点微酸已著枝。


诗词类型:

《红梅三首》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红梅三首

雪里开花却是迟,
何如独占上春时。
也知造物含深意,
故与施朱发妙姿。

细雨裛残千颗泪,
轻寒瘦损一分肌。
不应便杂妖桃杏,
数点微酸已著枝。

中文译文:

红梅三首

雪中开花虽然晚,
何如独占初春时。
也知造物抱深意,
故而给予红梅绝妙的容姿。

细雨将残花湿透,
轻寒使其瘦弱了些。
不应该被妖艳的桃花和杏花所打扰,
几朵微酸的梅花已经点缀在枝条上。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讲述了红梅在严寒的雪地中开放的形象。苏轼以自然景物为切入点,通过红梅的开花时间的特殊和神秘来表达他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深意的理解。

在冰雪覆盖的环境下,红梅绽放出了鲜艳的花朵,尽管开花时间较晚,但它可以独立占据初春的时光,显得格外特别和珍贵。苏轼深知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其深远的含义,因此他相信红梅之所以在雪中开放,必然有着深刻的寓意。

苏轼接着以细雨滋润红梅的形象来表达红梅在严寒中的坚强和执着。红梅的花瓣似乎被细雨打湿了,其外貌变得憔悴,但它依然保留着美丽与坚韧,这也让人联想到生命力顽强的意象。

最后,苏轼以对比的形式来衬托红梅的独特之处。他批评了妖艳的桃花和杏花,认为它们虽然妖媚动人,但却缺乏梅花那种微酸和独特的魅力。红梅的微酸味已经渗透在枝条上,是红梅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整首诗以红梅为核心,通过描写红梅的生长环境,展现了作者对红梅的赞美和倾慕,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深意的感悟。诗中表达的对孤独坚韧美丽的赞美,以及对自然造物深邃意义的思考,与苏轼的人生哲学和审美观不谋而合。这首诗清新优美,意境深远,富有感情色彩,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对美的追逐。

《红梅三首》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hóng méi sān shǒu
红梅三首

xuě lǐ kāi huā què shì chí, hé rú dú zhàn shàng chūn shí.
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
yě zhī zào wù hán shēn yì, gù yǔ shī zhū fā miào zī.
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
xì yǔ yì cán qiān kē lèi, qīng hán shòu sǔn yī fēn jī.
细雨裛残千颗泪,轻寒瘦损一分肌。
bù yīng biàn zá yāo táo xìng, shǔ diǎn wēi suān yǐ zhe zhī.
不应便杂妖桃杏,数点微酸已著枝。

“也知造物含深意”平仄韵脚


拼音:yě zhī zào wù hán shēn yì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四寘  

网友评论



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