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此身长报国”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唐代   戴叔伦

愿得此身长报国”出自唐代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 诗句共7个字。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诗句汉字解释

上一句

塞上曲二首评析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少有被同选的,多是选了第二首。至于为什么,不妨将这两首统一说完后再做分析。(一)中提到了个娄敬。这娄敬是汉初时人。他最早一个劝说后来的高帝刘邦建都长安,占得地利之优,因此被赐以刘姓,且封为建信侯。后称之为刘敬。汉初那个时候匈奴兵强,他曾提出和亲之策,并迁徙原六国贵族后代及豪强大族十万余人充实关中(今东西横贯陕西、北经西安的渭河流域地区),以增实力。历史对其当时的这个举措是肯定的。但此诗对这个故事是持否定态度的。该诗先在上一联赞颂了武力靖边、匈奴归降的一剑横行之功,而后是讽刺汉高祖刘邦诈夸娄敬的和亲之策,卑下地将汉之公主嫁与匈奴王单于。搞清了这是一首和亲靖边的讽刺诗,也就弄清了为何屡屡被漏选。原来人们对边事的处置天然的存有尚武意识,也天然的鄙视和亲靖边,似乎那是一种掉大价的举动。(二)则较之(一)浅明了许多,只是里面也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候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 “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是了。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返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总觉得不是那么太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也就没啥费解的了。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方才说过的那个典故---不回玉门关了,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我以为,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一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分析、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āi shàng qǔ èr shǒu
塞上曲二首
jūn mén pín nà shòu xiáng shū, yī jiàn héng xíng wàn lǐ yú.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hàn zǔ mán kuā lóu jìng cè, què jiāng gōng zhǔ jià chán yú.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hàn jiā jīng zhì mǎn yīn shān, bù qiǎn hú ér pǐ mǎ hái.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yuàn dé cǐ shēn cháng bào guó, hé xū shēng rù yù mén guān.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愿得此身长报国”平仄韵脚


拼音:yuàn dé cǐ shēn cháng bào guó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韵脚:(仄韵) 入声一屋  (仄韵) 入声十三职  

网友评论


* “愿得此身长报国”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愿得此身长报国”出自戴叔伦的 《塞上曲二首》,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

戴叔伦简介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