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 苏轼

宋代 苏轼

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
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
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

分类: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苏轼 翻译及注释

《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
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
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

诗意:
诗词描绘了苏轼在梵天寺遇见一位僧人的场景。诗人只能听到寺庙外的钟声,却无法看到寺庙内的景象。寺庙里的僧人在山中漫步,草地上的露水湿了他的草鞋。唯一能照亮他行走的是山头上的明亮月光,它在夜晚不停地照耀着来来往往的人们。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寂静而美丽的画面。苏轼以他独特的笔触,将景物与人物紧密结合,传达出一种深远的情感。

诗的开头,诗人只能听到钟声,但看不到寺庙,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接着,诗人用"幽人行未已"来形容僧人在草地上行走,这一行描述了僧人的孤独和沉思的状态,也暗示了诗人自己的心境。

"草露湿芒屦"这一句描绘了清晨的景象,草地上的露水湿润了僧人的草鞋,给人一种静谧和清新的感觉。

最后两句"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将视线转向山头上的明亮月光,它成为寺庙和僧人的唯一照明之物。月亮在夜晚照耀着来往的人们,给人以安慰和引导。

整首诗词以简短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描写僧人和山头月亮,诗人表达了对宁静、孤独和内心追求的向往。整首诗词以苏轼独特的才情展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和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给人一种清婉可爱的感觉。

《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fàn tiān sì jiàn sēng shǒu quán xiǎo shī qīng wǎn kě ài cì yùn
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

dàn wén yān wài zhōng, bú jiàn yān zhōng sì.
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
yōu rén xíng wèi yǐ, cǎo lù shī máng jù.
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
wéi yīng shān tóu yuè, yè yè zhào lái qù.
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