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曲(军中)》

苏轼

受降城下紫髯郎。
戏马台南旧战场。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诗词类型: 阳关曲

《阳关曲(军中)》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阳关曲(军中)》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受降城下紫髯郎。
戏马台南旧战场。
恨君不取契丹首,
金甲牙旗归故乡。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军中的景象和主人公的情感。诗人站在受降城下,看到一位身穿紫色胡须的年轻将领。在南方的战场上,有一块用来表演骑马技巧的舞台。诗人懊悔地说,他遗憾这位将领没有夺取契丹敌人的首级,而是胜利后将金甲、象牙和旗帜带回了故乡。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军中景象和思考战争的意义,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复杂感情。以下是对诗词的分析和解读:

首句“受降城下紫髯郎”是整首诗词的开头,通过城下见到一位紫髯将领,展现了诗人身处军中的视角。这位将领可能是在敌军投降时出现的,紫色胡须象征着他的英勇和威严。

接下来的“戏马台南旧战场”描述了南方战场上的一块舞台,用来表演骑马技巧和展示军队的战斗力。这里运用了戏曲舞台的形象,暗示着战争背后的虚幻和残酷。

第三句“恨君不取契丹首”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将领的遗憾之情。契丹是宋朝的敌对势力,取得敌人首级是战争中的荣耀之举,但这位将领没有完成这样的壮举,令诗人感到惋惜。

最后一句“金甲牙旗归故乡”描绘了将领们胜利归来的场景。金甲和象牙象征着胜利的奖励和战利品,旗帜代表着归属感和对家乡的向往。

整首诗词通过战争和将领的形象,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思和矛盾情感。他既对战争中的残酷和虚幻感到痛惜,又对将领们的英勇和归乡的欢喜有所赞美。这首诗词揭示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困境,以及对和平与归属的渴望。

《阳关曲(军中)》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yáng guān qū jūn zhōng
阳关曲(军中)

shòu xiáng chéng xià zǐ rán láng.
受降城下紫髯郎。
xì mǎ tái nán jiù zhàn chǎng.
戏马台南旧战场。
hèn jūn bù qǔ qì dān shǒu, jīn jiǎ yá qí guī gù xiāng.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网友评论


苏轼简介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更多诗词分类